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郑和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历史人物之一,从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时间里,他率领中国远洋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他的伟大航海壮举,被记入中国和世界航海史册。对他及其航海事业的研究近年来愈来愈热,但是在有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在郑和航海600周年之际,许多地方都在以各种形式举办郑和航海600周年的纪念活动。本文从中国穆斯林的角度对郑和及他的航海事业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主席先生,非常感谢您邀请我在第二届昆明郑和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上致辞。根据历史记载,郑和,这位中国明代著名的航海家,在15世纪中叶发现了世界的很多“新大陆”。他率领了7次伟大的航行,访问了东南亚、非洲和阿拉伯的37个国家。这些史诗式的远航标志着中国曾经在航海科学发展史上处于重要地位。郑和是云南穆斯林,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赴麦加朝圣。那么云南的穆斯林是怎样形成的?700年前的元朝时期,云南省的一位平章政事为中国尤其是云南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及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他仍然活在他工作过的地方的人们心目中。这个人…  相似文献   

3.
走进郑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明代大航海家郑和,作为回族穆斯林,有着显赫的家世、卓著的勇气、超凡的智慧,因而义不容辞地担当了出使西洋的重任,并圆满地完成了使命,创造了名垂青史的业绩。本文从回回民族史的角度诠释了郑和航海的内在必然性,为我们重新认识郑和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7月11日是第10个"中国航海日",由云南省郑和研究会、云南省交通技师学院主办的第三届昆明郑和研究国际会议在世界航海先驱郑和的故乡昆明安宁市召开。这次会议是在习近平主席关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李克强总理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召开的。会议主题是"郑和航海与海上丝绸之路",共同就郑和航海与"海上丝绸之路"构建、郑和与东南亚,郑和与马六甲、郑和与云南"桥头堡"建设等15个专题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把邮票称之为国家名片,把本国值得骄傲的古今人物、事物寓于这方寸之间。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于明朝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05-1433年)奉命七次出使西洋。他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七次纵横于太平洋、印度洋上,访问了亚、非两洲的37个国家和56个地区,沟通航海交通,促进了中外经济、贸易、文化的交流,在我国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1985年是郑和下西洋580周年,为此,我国邮电部于当年7月11日,为纪念航海家郑和发行了由李大玮设计的《郑和下西洋五八O周年(一四O五-一九八五)》纪念邮票一套共4枚。第一枚:伟大航海家郑和。…  相似文献   

6.
穆斯林在郑和下西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基本的历史事实,把穆斯林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他们在郑和下西洋中的作用。认为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中,穆斯林在决策、指挥船队和记载地理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缔结邦交、进行贸易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也离不开所访穆斯林国家和地区人民的通力合作和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收藏有一批阿拉伯文和龙图案装饰的、铸造于明代的伊斯兰青铜器皿,如果它们是真品的话,它确实反映了中国伊斯兰文化和中国穆斯林工艺的发展水平。特别是伊斯兰器皿中龙的图案出现,证实了明代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2005年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远航——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内外都将参与这个纪念活动。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我国有关部门成立了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组。今年将有几项大型纪念活动分别在北京、江苏、福建和广州举行。一、今年7月份由中宣部和交通部在京联合主办“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纪念会徽由乘风破浪西行的帆船、浅蓝色弧形水纹海浪与“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字样组成。二、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专题纪念展览。三、在上海举办大型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博览会将由郑和七下西洋史及中国航海史展览会航海展览会、海…  相似文献   

9.
从辉煌到衰落的历史思考--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自然经济、文化观念、政治体制等方面对郑和七下西洋和中国航海事业从辉煌走向衰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在15世纪后期实行海禁政策,放弃向海洋发展,错失战略机遇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郑和对中国伊斯兰文化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伊斯兰文化是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文化。对中国来说,这是一种外来文化。伊斯兰教自唐宋传入中国后便在中国迅速发展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与伊斯兰性的双重性文化———中国伊斯兰文化。中国伊斯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中国伊斯兰文化的贡献也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也就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对人类的航海事业、海洋事业、外交事业和海军事业等都作出过巨大贡献,这已被学术界广泛关注和研究。郑和对人类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对中国伊斯兰文化也作出过重大贡献。他在这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消经"日记《正大光明》与普洱马阿洪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普洱马阿洪,名寿清,中国伊斯兰教陕西学派云南籍著名阿洪。在清朝同治年间参加陕西回民起义期间,用“消经”撰写了一本“随军日记”———《正大光明》,简要记录和回忆了那时回民起义的起因、经过、“受抚”谈判的情况、“善后”的安置、义军的活动、开支账目、作者的感想、回民被左宗棠大肆屠杀以及义军悲壮逃难的历史等。本文以普洱马阿洪一生的历史和陕甘回民起义为轴线,以历史事实为基础,根据民间调查、口头传述和文本资料,对普洱马阿洪的生平、著述略作介绍,以期引起更多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马德新(1794-1874),清朝后期享誉云南的回族大阿洪,完成朝觐功课的哈吉,同时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学者。他开创了经堂教育云南一派;在咸同年间领导云南东南回民起义;后与政府议和,投身学术,著有数十部阿拉伯文、波斯文及汉文伊斯兰教著作,为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的文化、教育亨业作出很大贡献。本篇论文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以流播于口头、记录于文字中的多种评析为参照,以人物历史活动为引线,以人物著作为基础,全面阐述马德新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在团结抗日的目标条件下,群众团体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动员和组织的重要形式。在众多回族抗日群众团体中,成立于1938年的中国回民救国协会是影响深远的回族群众团体,为了更好地动员和团结各民族,1940年在延安成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抗日群众团体—延安回民救国协会,同年还成立了中国回民救国协会陕甘宁分会。通过对延安回民救国协会的观察和研究,以及对回族基层干部的关注,可以了解到回族基层干部主要是中共中央基层组织培养和教育的结果。本文以金浪白和马文良为例,研究他们的经历、参加中国革命的契机,以及他们在中国共产党回族政策中的作用。此外,通过对其他回族干部来源调查,研究中国共产党如何选拔录用回族干部,并与鄂豫皖根据地选拔与录用干部方式的加以比较,探讨回族干部选拔录取方式的特点,提出有关回族妇女干部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4.
13世纪波斯语成为在中国生根的一种外语、一种少数民族(即回回人)的族内共同语言,也是中国对外交往,特别是与伊斯兰文化圈的国际交际语言。明朝建立之后,承续元朝传统,波斯语不仅继续成为明朝与外国交流的语言,而且在国内政治生活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于是兼通汉回两种语言的回回人受到重视。①波斯文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成为书写《荐福图》的五种文字之一。  相似文献   

15.
王宇洁 《回族研究》2006,11(1):33-37
在世界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中,宗教信仰、民族归属、国家认同三者之间的巨大不相容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成为许多国家现代化道路上的巨大障碍。尤其是对许多伊斯兰国家来说,如何处理这三者之间关系,并协调由此引发的伊斯兰教与国家政治、伊斯兰教法与国家法律的矛盾和冲突,往往成为现代化道路上最大的难题。但是在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与中国社会的法律、政治、文化等等互相磨合、融通以至共存的过程中,这些难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因此,今天的中国穆斯林与所有中国人面临着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步入现代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穆斯林所背负的要比其他穆斯林更轻。  相似文献   

16.
Following overland and maritime trade routes, early Muslims reached China within a century after the Prophet Muhammad (570–632) lived, when the Chinese and Islamic empires were the superpowers of their day, engaging each other in instances of both competition and collaboration: military, economic and diplomat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Islamic world have produced significant technolog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s, and set the stage for ongoing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ivilizations that helped shape world history and continue to influence global affairs today. The arrival of Islam more than 1200 years ago also resulted in a sizeable Muslim minority population in China, wh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between the two civilizations: sometimes as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sometimes as political pawns. The following is an overview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Islamic relations, including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involvement by China’s internal Muslim populations, with a survey of connections between China and several Muslim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7.
刘智作为明末清初的著名汉文译著家,他的翻译、介绍和著述充满了时代的创新性、开创性.刘智译著中哲学思想的丰富来源于他对伊斯兰哲学和思想的深刻学习和理解,更得益于他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悉心了解和系统掌握.其中,刘智对伊斯兰教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诗人阿布德·热哈曼·贾米(Abd al-Rahman Jami,伊历817-898年,1414-1492)的<勒瓦一合>(Lawa'ih)的译介,以<真境昭微>而著名,并反映了刘智译介过程中的创造性特征.<真境昭微>既忠实于原著,又以中国穆斯林的聪明才智超越了原文的文本,进行了汉语语境中的创造性表述和中国哲学范畴的恰当转化,从而以汉语的话语更直观地体现了伊斯兰哲学,特别是伊斯兰苏非哲学思想中"存在统一论"思想,以及苏非追求和实践自我超越和心灵升华的理想境界.在中国伊斯兰哲学、伊斯兰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更好地体现了伊斯兰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交流和融通,是人类智慧和思想间相互学习、理解、交流和对话的一幅历史风景画.  相似文献   

18.
"小经"文字产生的背景--关于"回族汉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所研究的是我国回回人先民母语的转变与"小经"文字产生的相互关系问题.回回人的先民在从外来移民转变为中国一个少数民族的过程中,曾经历了一个"双语时期",即同时操汉语与波斯语的时期,其时代大致在元与明初.目前保存下来的早期回族汉语标本可上推至明初.回回人的"双语时期"约结束于明中期,这时多数回回人已经不懂波斯语,其母语也演变为"回族汉语"."小经"文字的产生当在此后.  相似文献   

19.
张建芳 《回族研究》2006,(1):135-139
近20年来,国内外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做了不少关于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及其创始人马启西先生的研究。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有关西道堂和马启西先生的研究始于1936年范长江先生的《中国的西北角》。笔者经过调查考证,发现早在范长江之前,清末岷州进士尹世彩在其作品《马启西先生传》中就详细叙述了马启西先生的生平,并记录了关于西道堂教派的创建情况。岷州进士尹世彩应为目前所知对马启西先生和伊斯兰教西道堂进行研究的第一位汉族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