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人文奥运"理念的内涵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北京在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时,提出了"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三个引人注目的理念.在这三个具有创意的理念中,"人文奥运"的位置虽然排在最后,但其地位和作用却是最重要的.这是因为"科技奥运"与"绿色奥运"所包含的内容,几乎已成为人们对举办奥运会的最基本的要求,在对这两个方面的评价上,也仅是"好"与"更好"间的区别而已,并且在科技与环境领域,更多体现的是普遍性,而较少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奥运遗产与奥运会的水平、特色有紧密的关系。北京奥运会的特色是通过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和目标的实现来体现的,它的重要影响是打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人文特色。2008年北京奥运三大理念所带来的"后奥运"效应,将凸显北京奥运的特色和亮点,将充分证明"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奉献给奥林匹克运动的独一无二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3.
"人文奥运"反映了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确立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文化理念。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相融合应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主办奥运是中国一次难得的机遇,更是北京在各方面获得腾飞的重要机遇.物质建设是重要的,但文化建设同样重要,或说越发重要.只有文化领先,物质技术上才能准确到位.中国争取到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实在是得来不易,现在距离主办之日还有数年,故而先期进行认真充分的探讨,肯定是必要和值得的.  相似文献   

5.
2002年8月23日,由中共北京市委城建工委、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北京古都风貌与时代气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在为期3天的研讨会上,大家围绕北京的"古都风貌与城市现代化"、"古都风貌与‘人文奥运"'、"危旧房改造与古都风貌"、"北京的历史文化内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达成了许多理论上的共识,提出了许多可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北京奥运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多文化视角审视(陈玉忠)上海体育学院学报3论“人文奥运”理念的和谐内涵(郑小九)沈阳体育学院学报52008北京人文奥运与东西方文化融合(王志刚)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2008北京人文奥运与文化交流(张华平)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2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后期,在新理念、新机制的指导下,几届奥运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奥运经济"的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后,"1800亿元基础设施投资","3000亿元总投入"等信息,更使"奥运经济"、"奥运商机"成为中国的社会热点.从某种角度讲,奥运经济是文化经济的瞬时经典,文化经济是奥运经济长久的背景、基础和归宿.因此,用高于场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视野,研究奥运经济,研究更大范围的文化经济问题,制定首都文化概念下的奥运经济战略,对于北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8.
谭明方 《浙江学刊》2001,(3):107-111
社会学要回答"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范畴,对把握"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就是"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的理论表述形态.考察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理论,归纳起来可以看作,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社会行为"决定"制度文化"的研究范式;二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制度文化"决定"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学说史.另外,从范畴的学科属性看,"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在社会科学层次上的具体表达,它属于社会科学层次的范畴.将"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学对象研究中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的以下问题"社会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关系"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问题,以及"西方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人文奥运与北京古都旅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其赢得第29届奥运会承办权的主要优势,而人文奥运的理念又给北京古都旅游带来了启示和契机。本文分析了北京古都旅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有关认识上的偏差,提出了大力开展专项旅游的思路与主要对策,对北京古都旅游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元 《求是学刊》2003,30(4):105-110
探讨中国文化的源头,先秦时代的"诸子文化"是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当先秦的"诸子文化"被视为世界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源头之后,搞清它产生的文化背景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扬弃了陈旧的一元论的思维模式,进入多元化的探讨,并且通过比较文化学的方法,提出了"贵族文化"、"官僚文化"、"征服者文化"、"被征服者文化"的新概念,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到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国家特色是历届奥运会上的最大看点之一,举办国最受关注的不外乎场馆的造型、功能以及开闭幕式的民族特色。本届北京奥运会,中国的特色完全透过上述载体传达出来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文化奥运、中国奥运,就让全人类在这些有形和无形的中国专属奥运遗产中,铭记中国式奥运会的个中特色吧。  相似文献   

12.
《青岛画报》2007,(5):9
本刊讯 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火炬接力传递计划路线及火炬于4月26日晚在中华世纪坛隆重发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罗干出席发布仪式并与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共同发布了第29届奥运会火炬接力传递计划路线.  相似文献   

13.
当北京奥运会的恢弘场面还在人们脑海中盘旋,当奥运健儿的辉煌战绩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当中国力量创造的奇迹还在惊叹着世界,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盛事又拉开了帷幕,竞技魅力再次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奥运经验和奥运文化遗产之光照耀着举办地山东。第十一届全运会是北京奥运会之后国内举办的首个大型体育赛事,是新中国60华诞之年一项全民参与的大型体育竞技活动……所有这些都赋予了这届全运会以特殊的意义和使命。主办方山东省在办赛理念、场馆建设、竞赛组织、全民参与、赛事服务等方面都向北京奥运看齐,争取办成一届"富有特色、平安祥和、人民满意"的全运会。  相似文献   

14.
现代奥运会产生了造型多样的吉祥物。每个吉祥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都具备富有活力的性格,体现了友谊和公平竞赛的奥林匹克理想。吉祥物首次在奥运会上发挥显著作用是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在近些年的奥运会中,吉祥物的作用得到了加强。吉祥物将奥运会价值拟人化了,为其赋予实际的形体并广为儿童所接受.这是当今奥运会识别项目中其他形象所无法比拟的。在吉祥物的艺术形式上,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以前,奥运会吉祥物大多以举办国特有的动物形象为创作原型,一般是一个物种。1992年后.奥运会的吉祥物出现了人物,或者是完全虚拟的形体,数量也有变化。1998年长野冬奥会吉祥物有4种,2000年悉尼奥运会吉祥物有3种.雅典奥运会是2种。不管是什么样的形式,其基本的创作核心是有利于表达当届奥运会的主题,有利于表现主办城市独特的地域特征、历史文化和人文特色,同时有利于市场开发和保护。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出台始末予以详细介绍,说明有关科研机构对"人文奥运"的研究是起草行动计划的基础,而行动计划对实施"人文奥运"起到了具体的指导作用。文章并对"人文奥运"的内涵、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实现"人文奥运"目标要实施的四大工程及其步骤进行再说明。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中"法治"与"德治"思想的梳理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和德治是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根本手段,也是引导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德与法伦理辩论的主线."德治"是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儒家的德治论并非简单地主张"德主刑辅",而是倡导据德而治以反对当时法家威慑主义的刑治.引道德入律法最终也起到了扼制任意立法和专擅杀戮的社会效果.汉代的引经决狱、隋唐宋明清的法律道德化都是儒家德治论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符合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大原则.战国时期法家法治思想不乏变法、务实的伦理价值,但其"法""刑"演变成为酷吏严刑的时候严重相悖于法治的固定性要求.梳理"法治"与"德治"的伦理纠结启示我们,道治和法治博弈有度,合理发挥各自作用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对话中的中国文化身份及意义确证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蓬 《浙江学刊》2004,(4):91-97
本文认为我们处在文化对话的语境中,但当下却不知道我们自己是谁,应该和谁对话,如何对话.我们患了文化对话的失语症.在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史中,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对话中的中国文化身份的努力,这里有"中体西用"、"西体中用",马克思主义为体,古、西为用,以及"元文化"等模式.这些模式都是"体用"的对话态度,其内涵的是一种先在的预设,结果却是不得不陷入一种文化普遍主义和文化特殊主义的对话悖论.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的观念和方法,给出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文化对话态度.由此,我们试提出一个具有普泛意义的,在文化对话中如何确证中国文化身份的原则底线.  相似文献   

18.
李丽 《学术交流》2005,(3):22-26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文化也就不应该是"无对"的.以进步为本性的文化之存在、运动都离不开自己的对立面--反文化.反文化不是偶然性的存在,而是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存在,这就决定了反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反文化既是动词也是名词.作为动词的反文化是指造成文化退化的活动和过程;作为名词的反文化则是文化退化过程中的状态和结果.反文化鲜明地表现出与文化相反的品质倒退、减序的指向性,价值取向的自发性,没有上升到普遍性的个体性以及非理性、非逻辑性.反文化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类型,通过对它们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社会生活,进而做出清醒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杜红艳 《求是学刊》2012,39(3):18-22
赫勒与马尔库什的文化现代性批判理论都将文化概念与现代性结合在一起进行思考,都指出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悖论性存在.然而,在基于文化悖论的现代性危机究竟是什么,如何对待现代性文化悖论上,赫勒与马尔库什却走向了不同的方向.马尔库什认为,现代性同一性规则消除文化悖论的企图正是现代性危机之所在,赫勒却认为,要克服现代性的危机就应该取缔文化悖论.二人对克服现代性文化危机的不同努力反映了布达佩斯学派的内部差异.  相似文献   

20.
文化哲学作为表征我们时代的哲学,本质上是对文化的前提批判,也就是揭示和反思文化作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方式的诸种前提.卡尔·波普的"世界3"理论,为我们体认"文化"以及展开对文化的前提批判提供了富有现实性的文化哲学视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