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非……不……”句式极易同“不……不……”句式相混,造成留学生学习该句式的困难和疑问。本文主要探讨了“非……不……”句式的语法、语义特点及其与“不……不……”句式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何……为”句式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何……为”句式为同形异构,是多种句式的混合体。分为“何+动+为”、“何以+动+为”、“何+以+名+为”、“何+以+为”、“何+名十之+为”五种句式。  相似文献   

3.
口语句式“W死了”的语义、语法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谓词)死了”是汉语口语中的常用句式。它与“W坏了”“W傻了”“W呆了”……同属一类,但在搭配能力、词语选择、口语使用等方面以“W死了”最为典型。由于W的不同,其补语“死”就显示了或行为义或形容义的两类义项。剖析W,可以得到两种W即表示行为动作的W1和表形容义的W2,前者形成了结果句,后者造成了程度句。W1由于补语意义的变化又可分为两类,两类W1对宾语分别有生物性和非生物性两种要求;W2依其词类选择不同亦可分为两种。剖析此类句式可以揭示三个意义:一是在句子中,谓词连带成分如果是多义词,那么其义项的选择要取决于谓词次范畴的不同;二是揭示了此类句式产生歧义的原因;三是探讨了动词双音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拒不V双”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句式,其与“拒而不V单”“拒不V单(O单)”“拒O单不V单(O单)”及“拒绝不V单”“拒绝不V双”属于同源句式,它们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源流关系.“拒不V双”等句式在语义上均表示否定,它们均是由两个语义相近的否定句式糅合而成,糅合的动因是兼顾事件的客观性与行为的主观性.汉语句式糅合现象往往具有系统性.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口语中的“X(啊)X(啊)的”、“X(啊)Y(啊)的”两个结构在形式上相似,表义上也较相近。文章考察了两种结构中X、Y的类别,限制以及两类结构各自的语法意义,并从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以及对否定词和代词的选择方面讨论二者间的差异,最后指出结构中的“的”字并非可有可无。  相似文献   

6.
“要不是”句式的三维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不是”句式是假设关系内蕴因果关系的一种复句形式。“要不是”组合存在连词与非连词的区分,其词语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要不是”的句法位置;结果的已然、未然对句法结构是否成立具有绝对的制约作用;“要不是”句式的主要语用功能是对既定因果事实的否定推论,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传递新信息。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的“之类”句式 ,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已形成 ,是人们用来强调同类事物或同属性事物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之类”是由指示代词“之” +名词而构成的一种固定形式。唐以后 ,随着“者”字改用“这”字 ,“这”就有了指示代词的用法。于是 ,在现代汉语中 ,“之类”就分化出“这类”、“这一类”和“一类”等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8.
“与其”句式历时演变的规律及诱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其”句式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即先秦至魏晋南北朝阶段,唐宋至元、明、清阶段,现、当代阶段。每经历一个阶段,“与其”句式都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这些调整与汉语“双音化”的发展趋向和“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历史选择相关。  相似文献   

9.
中古汉语中,"VP-neg"式反复问句句尾的否定词"不(否)"开始虚化并由此造成了该式的分化。对于"是X不(否)"式中"不(否)"的词性,学术界一般仍将其视为否定副词。但是,否定判断句的发展状况以及与"是X耶(邪)"式的对照表明,该式中的"不(否)"已经虚化为语气词。近现代汉语中的"是X不"式反复问句并非直接承续于中古汉语的"是X不"式,而是来源于对"是X非"式反复问句中否定词的替换。  相似文献   

10.
上古汉语中这类“有+VP”句式和闽方言“有+VP”句式在动词的陈述性、结构类型、“有”的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都具有类似的特征,应是闽方言“有+VP”句式的起源。除语法学上的论据外.闽方言“有+VP”句式的起源还可以寻找到社会历史学角度的依据。西晋末年汉人大规模迁徙入闽,为闽方言输入了相当数量的上古汉语的语言成分。而闽地相对闭塞的地理、社会环境使得这些上古语言成分得以保存至今。方言学相关分支学科的研究也可作为辅证。  相似文献   

11.
“NP1像……一样”句式,是比喻句的常用格式,根据其成句的结构类型,大体可分为三类:NP1像NP2一样(VPIAP)、NP1(VP)像NP2一样(AP)、NP1像VP\AP一样(VP\AP),前两类是典型的比喻句,而第三类情况复杂。根据比喻辞格成活必备三元素的特征,对NP1像VP\AP一样(VP\AP)的本体、喻体进行探寻并在此基础上,从表层形式、中层语义、深层理论三个角度考察了该句式比喻辞格的规约性,为判定比喻辞格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近代汉语“把/将O+S+V”句式有如下特点:(1)“把/将”后面的受事宾语均为定指,句中谓语动词部分成分复杂。(2)句子主语多由人称代词“我”、“你”、“他”充当,在句中位置紧靠动词。“把/将O+S+V”句式与“O+S+V”句式、“S+把/将O+V”句式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13.
汉语权势关系与“建议”句式选择之间是一种互为影响的动态关系。即权势关系决定了“建议”句式选择,而“建议”句式选择反过来又折射出交际双方的权势变化,选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顺应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西岳华山回心石以上,有一条陡峭的石槽,地势十分险要,这便是有名的“千尺(山童)”。登山归来,几人就千尺(山童)之“(山童)读何音发生了争议,有曰念“chuang”的,有曰念“tong”的,有的本来还有主见,纷争一起,仔细思索也感茫然。  相似文献   

15.
句干是句子的主干,是句子除去表达交际用途的语气的那个部分.句干主要用来表达思维结构或信息内容.句干(特指句干的句式)指由一定的语法形式(包括词类序列、特定词、固定格式等)显示的包含句法结构、语义结构以及句式义的抽象结构体.句式具有“三维性”(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是句型、句模和句式义的综合体.句式义指句式自身整体的语用表达功能意义,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反映基本信息的部分,二是反映附加信息的部分,三是反映说话者表达意图的部分.  相似文献   

16.
论“除非”的功能及其句式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除非”具有介词和连词两种功能,前者相当于“除了……(以)外”,后者引出假设复句中假设实现的充要条件。“除非……不”和“除非……才”两种句式是来源于同一底层结构的否定和肯定式,是“除非”众多句式中的一部分。从句式的历时演变来看,两种句式中的“除非”所具有的连词功能是一致的,并不像有的学者所说前者中的“除非”相当于“除了”,后者相当于“只有”,也不如有人所说两者都相当于“除了”或者都相当于“只有”。  相似文献   

17.
在老派湘语娄底方言里,双及物结构都含有给予类介词"赐",它和句中谓语动词组合,形成独具特色的"V赐"句式。分析娄底方言"V赐"句式的古汉语来源、句法结构特征和语法化轨迹,可以揭示娄底方言"V赐"句式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是不是VP"与"有没有VP"句式的句法归属,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确定"是"和"有"的句法属性有助于确定两类句式的句法地位,"是不是VP"与"有没有VP"两类句式中的"是"和"有"都是作为强调标记使用的助动词;它们都是位于"谓头"位置,两类疑问句式都是在"谓头"位置上通过正反重叠语法手段形成的,应该归属正反问句。在本文的理论框架下,两类疑问句式能够得到统一的句法分析,这种统一分析和"是"与"有"在句法上有若干平行的特征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语义层面探讨“VO1要VO2”句式的构成情况、宾语0,和0:的语义关系、宾语O2的语义激活过程、宾语的语义类型、宾语O2的指称功能以及“VO1要VO2”句式的句式义。研究指出,“VO1要VO2”句式是一个表经验总结的隐性评价句式,隐含着逻辑上的假设关系,其句式义是择优与规劝的复合,主观性非常强。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中的"与其"句式是一种表达取舍主体主观认识义的句式。研究发现,在"与其"句式内部,主观性的表达在强弱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与该句式取舍主体的人称选择有关。另外,取舍主体的人称选择对"与其"句式在"行、知、言"三域中的表达也会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