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谢民是我区一位有才华、有个性、有自己执着的艺术追求的中年剧作家。六十年代中期,他以反映教育改革的优秀剧作《朝阳》而蜚声剧坛。一九七九年,他的悲喜剧《我为什么死了?》(载《剧本》月刊一九七九年第八期,以下简称《死了》)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2.
《简·爱》通过女主人公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的曲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不屈服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冲击了男性中心社会的妇女观念,较早地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觉醒女性的抗争。而《呼啸山庄》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恩萧追求真我,挑战父权制湮没女性身份的“家庭天使”观念,为在文化教育、伦理道德和婚姻上摆脱父权制不惜以死抗争。从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的著作中,分析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她们渴望自由的呼声。  相似文献   

3.
汤显祖是明代著名的剧作家,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戏剧作品闪烁着以人为本哲学思想的熠熠光辉。《牡丹亭》体现了汤显祖的哲学思想:认为“情”比“理”更重要,更为根本。“情”是人生而即有的,“情”的流露是无法使其休止的,因此,应当任“情”自然发展。他追求自由幸福,尊重人的个性,主张至情至性。  相似文献   

4.
汤显祖《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剧作均为爱情悲剧,剧中主人公形象,几百年来给观众、读者特别是青年男女以心灵的震撼。两剧的作者远隔万里,文化背景迥异,表现时代和创作手法不同,特别是在悲剧表现上各有千秋,两剧悲剧精神背后,体现的是两个民族在文化伦理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日本三泽玲尔先生在《屈原问题考辨》一文中(以下简称《考辨》),对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提出了怀疑和否定。这里,仅就《考辨》否定《离骚》为屈原所作提出的五点理由,谈一点看法。 《考辨》提出的第一点理由是,“《离骚》的主人公,不仅完全和传说中的屈原一样,处世态度清白廉洁,而且在不幸的命运支配下,反复预示自己的死,最后终于自沉汩罗,与  相似文献   

6.
汤姆·斯托帕德的《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刻意寄生,使两部戏剧呈现出一种显性的互文关系。互文性突破了两个文本之间的历时性界限,通过空间映射,借助读者的想象与认知能力,构建了文本间性隐喻,扩展了文本的话语空间。同时,《罗》剧套用《哈》剧戏中戏的结构,将互文性上升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游戏,使剧中主体游离于主体间性之间,在主体间性之间消解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在参与游戏实践中体验生活、创造生活、回归自由,实现审美救赎。  相似文献   

7.
《觉醒》与《寡妇赞歌》都是女性作家创作的以女主人公觉醒后开始身份建构为线索的小说。两部小说在叙事手法和内容上都有相似之处,但两位主人公基于相同目的的身份建构之旅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试比较两部作品中促进主人公觉醒的相似积极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对她们的影响,从而解释其身份建构结果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郑维萍 《中州学刊》2006,(4):229-231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和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重要的古典悲剧作品。两人生活年代接近,两部作品的创作仅隔三年,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主义思想的爱情主题,但却在戏剧矛盾冲突的原因、过程、人物性格、尤其结局方面各显异调,其原因在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9.
王尔德在《认真的重要性》中针砭时弊,该剧的主题思想与解构主义不谋而合。剧中两位女主人公格翁多琳和塞西丽不畏父母和监护人的阻挠,勇于挑战传统,颠覆了传统的父权制度。她们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地追求女性所应享有的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喜剧性的结局也体现了王尔德对多元化、没有性别等级之分的和谐的家庭关系的追求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比了《牡丹亭》与《仲夏夜之梦》异同和特点 ,论述在以梦幻描写爱情的情与理矛盾中 ,牡剧着重揭示情与礼法之理的矛盾 ,讴歌人间的至情 ,抨击扼杀人性的“理” ,仲剧侧重情与认知的理性的矛盾 ,既颂扬了爱情的神奇魅力 ,又指出它的弱点 ,显示了前者反封建理学的进步性和后者对爱情二重性的浪漫主义现实性 ,这种东西方艺术遗产正是我们推进现代文艺创作情理观的思想瑰宝。  相似文献   

11.
陈阳 《浙江社会科学》2005,24(3):177-179
在弗洛伊德“潜意识”结构理论的烛照下,汤显祖剧作《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心理发展,基本上可以归就为一种受制于情爱欲望驱遣的年轻女性情感历程。通过深入的潜意识心理描写,作家将“情”宣泄到极致。这与作家本身“言情”的文艺思想观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心灵世界,从而使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也愈加丰满。  相似文献   

12.
王尔德的《莎乐美》是公认的唯美主义名剧。在评论剧中女主人公莎乐美形象时 ,人们往往局限于唯美主义视角 ,把她作为“病态美与追求肉欲的象征”。本文从《莎乐美》在五·四时期受到我国文坛的特别关注这一文化现象入手 ,以女性主义批评为视点 ,论述了莎乐美形象所蕴涵的女性意识 ,探讨了王尔德对女性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简·爱》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通过两人曲折、艰难的爱情,塑造出一个不甘屈服于世俗压力、追求自主的女性形象。在男权社会中,这样的女性思想观念绝对是对男权主义的重大冲击,将女性意识较早的体现出来,把女性意识的觉醒、抗争展现的深入人心;《呼啸山庄》是以主人公追求自我为主线,实现女性意识的独立自主。凯瑟琳勇敢挑战父权制度,为了摆脱伦理、道德、教育、婚姻的束缚,不惜以生命抗争。将试从艾米丽·勃朗特和夏洛蒂·勃朗特的言辞之中,分析她们对自由的渴望和为争取女性社会地位所做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比《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中西方两部名剧论述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悲喜剧概念,分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西方戏剧悲、喜剧经渭分明,推崇悲剧,轻视喜剧。悲剧的效果是怜悯与恐惧,恐惧中有亢奋,怜悯中有崇敬。中国戏剧则是寓悲于喜,授喜于悲,亦悲亦喜,悲喜混杂。因为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追求是和谐、平衡、匀称和统一。  相似文献   

15.
莺儿与紫鹃作为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贴身丫鬟,身上折射着其主人思想性格的烙印,《红楼梦》用紫鹃的形象烘托了林黛玉独立真诚、无视世俗和葆有纯真自我的性格特征,用莺儿的形象烘托了薛宝钗注重现实、循规蹈矩及遵守“女规”的一面,她们很好地映衬了两位女主人公形象。  相似文献   

16.
<正> 藏族民间叙事长诗《上达奈沟与下豪仓川》(以下简称长诗),是尕藏才旦同志新挖掘出来的又一颗闪光耀眼的明珠,发表在《格桑花》1988年第二期上。长诗以一对情人的两个地方的名字命名,含义深刻,异常别致。长诗分为七个组成部分,共计994行。叙述的是甘青相连地区的一对藏族男女青年达桑卓玛和尼玛才让在封建制度下,为追求婚姻自由、向往幸福而经历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它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想象,朴素的语言,唱出了一部完整的爱情史诗。与众不同的是:主人公达桑卓玛死后,投胎于恋人的妻子卓玛,转为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中有四篇以“花神”为主人公的作品,即:《绛妃》、《葛巾》、《黄英》、《香玉》。其中以后三篇,最脍炙人口。这三篇作品,都是爱情故事,作者蒲松龄通过起伏有致的情节,酣畅淋漓的笔墨,塑造了三个封建时代的卓然不群的妇女形象。所谓的“花神”,或称之“花妖木怪”,不过是作者为了寄托自己的理想而幻想出来的人物,她们正是封建牢笼中敢于主宰自己命运的卓然不群的妇女的象征。正如葛巾所说,她们不过是为情而动的“离魂之倩女”。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  相似文献   

18.
《朱子言论同异考》(以下简称《同异考》)是朝鲜著名朱子学家韩元震(号南塘,1682—1751年)倾毕生精力研治朱熹(号晦庵,1130—1200年)理学思想而完成的一部重要朱子学著作。 《同异考》共六卷,分四十一个门类,四百七十八个条目。作者主要围绕理气、心性两大问题,详细辨析朱熹言论异同,考察朱熹思想变迁,究明朱熹晚年定论,比较系统地阐发了朱子学思想。这部著作至今仍是研究朱熹思想和著作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文献。 本文拟透过作者对朱熹言论异同的考辨,着重探讨韩元震的朱子学心性论思想,冀窥中朝两国朱子学传承和发展之一斑。  相似文献   

19.
阿瑟·米勒创作的《推销员之死》一剧通过主人公威利·洛曼一生追逐"美国梦"的实现到幻想的破灭,成功地塑造出一位美国普通推销员的悲剧一生。本文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性格、家庭成员以及社会经济等三个方面的分析,充分展示出"美国梦"这一神话的幻灭。折射出他盲目追求美国梦的悲剧命运不仅是他个人和家庭关系的一出悲剧,更是一出美国现代社会和美国社会中所有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珍爱人生》与《风雨哈佛路》都是长踞《纽约时报》畅销书的第一名的作品,都讲述了女主人公在亲生父母所营造的漫漫长夜中进行人生突围的成长故事。通过剖析这两位女主人公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成长过程,来探讨这两部优秀作品共同的主题:如何摆脱父母所造成的阴影及伤害,寻回人生的自由和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