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隐喻文化学学科建设的意义及其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的跨文化研究是当代隐喻学最具有价值和前景意义的研究领域,因此有必要在隐喻学的学科地位业已确立的基础上,提出建立隐喻文化学的问题.隐喻文化学的建立不仅有当代隐喻学的雄厚的理论基础,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可资利用、整合的研究资源.隐喻文化学的建立,不仅可以为考察研究人类的不同文化形态提供一种更具本源性的理论视角和一扇更为宽阔的理论窗口,而且有助于理解人类文化的整体性、系统性;同时,众多文化研究领域遇到的瓶颈问题,借助隐喻学的理论视角才有可能得以最终解释.  相似文献   

2.
汉语——英语“食物”隐喻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喻是语言构成的基本形式,研究隐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的认知结构,以及人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语言的认识、构建和使用。以莱考夫等人的当代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对汉语和英语中与“食物”相关的隐喻进行比较,并提炼出这方面的概念隐喻。探讨汉语-英语“食物”隐喻的共性和个性,寻求其普遍性和差异性存在的原因,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西隐喻文化及文学翻译的隐喻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可 《江西社会科学》2006,(10):183-186
沉浸在问题与思考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问题在传统的研究领域内已找不到答案,而这即是隐喻由一个单纯的修辞手段蓬勃发展成为一门热门学科的前提和原因。本文概述了二千多年来中西方隐喻文化研究的历史、现状的进程;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隐喻研究日趋白热化的代表人物、作品和观点以及90年代首次亮出“隐喻学”旗号的中方代表人物、作品和观点。对西方语言哲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的作品及观点亦进行了借鉴,将隐喻理论引入到文学翻译实践理论中,并提出了非传统的文学文本翻译实践的思维方式与观点。  相似文献   

4.
隐喻在语言中是广泛存在的,长期从事隐喻研究的语言工作者和心理学者已逐渐深知人类的认知活动和社会活动都无法脱离隐喻。语法隐喻理论是隐喻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理论,是隐喻研究中的一个突破性进展,而且它从根本上扩展了隐喻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情感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的研究对象是表愤怒的情感隐喻。这两种语言都遵循同样的原则:都是以描述由这种情感所产生的生理反应来表达这种情感。但是在选择具体由哪种隐喻来表达情感又有不同,而这是由这个国家的文化模式所决定的。因此,隐喻既是建立在身体经验的基础上又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广泛应用于汉语和英语中,已与人类的语言文化息息相关,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隐喻能使语言更生动形象,有时还能起到委婉的目的。两种语言在隐喻使用中有相同之处,因此有很多对等的认知,翻译起来比较容易。但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由于社会习俗、思维模式的截然不同,导致两种语言隐喻使用中有很多的不同,给翻译带来一定的困惑。关联理论是认知应用学的理论基础,对隐喻翻译起了决定性的指导作用,给隐喻翻译这一特殊的交际活动提供理论性的方法和启示,鞭策翻译工作者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进行翻译,以求全面、准确再现原语语义,从而促进两种语言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相似文献   

7.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认知语言学派的隐喻理论揭示了隐喻普遍性的原因,也指出了英语教学中隐喻的重要性。涉及到隐喻的英语语言现象是中国学生理解和运用的难点。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尝试将认知隐喻学中有关概念隐喻的理论引入英语教学中,并探讨其应用价值,以探索解决英语教学中涉及到隐喻现象的教学难点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隐喻在日常语言中到处存在,是构筑概念系统的必需手段.本文以修辞格隐喻为切入点,探讨并区分了从修辞学领域研究的"隐喻"以及从认知学领域研究的"概念隐喻"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并对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的特征、类别及映射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9.
隐喻历来被看作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格。而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他们创立了“映射理论”,并提出了“概念隐喻”。另外,韩礼德从语言元功能的视角研究隐喻,并提出了“语法隐喻”。语法隐喻主要存在于体现概念元功能的及物性系统中以及体现人际元功能的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中。从多个维度探讨隐喻有助于深化对隐喻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认知科学如火如荼的发展下,隐喻这门古老的学问重新绽发了新的生命力。从修辞学研究转向认知语言学,隐喻成为"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本文试图以莱可夫的"映射理论"为基础,从认知的角度,描写并阐释了隐喻是人类概念范畴建构的基础,是人类创造性地把不同义域并置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一种新颖地认识周围世界的方式。文章并通过分析文本《拜年》,论证了语篇中隐喻性幽默的产生,扩展了我们对隐喻幽默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隐喻的语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隐喻研究是当代哲学运动中的语言学、解释学、修辞学“三大转向”的一个重要的汇合点。本文在考察了隐喻研究的当代背景特征后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指出并说明了在特定语境中语形是隐喻的载体 ,语义是其本质 ,语用是其生成方式 ,从而给出了一个较为细致全面的隐喻的语境分析 ,并指出了一种朝向语境论的隐喻研究走势。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认知科学如火如荼的发展下,隐喻这门古老的学问重新绽发了新的生命力.从修辞学研究转向认知语言学,隐喻成为"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本文试图以莱可夫的"映射理论"为基础,从认知的角度,描写并阐释了隐喻是人类概念范畴建构的基础,是人类创造性地把不同义域并置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一种新颖地认识周围世界的方式.文章并通过分析文本<拜年>,论证了语篇中隐喻性幽默的产生,扩展了我们对隐喻幽默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张吉 《东南学术》2012,(2):267-274
在中西方文化中,由于感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对于时间概念的理解往往会大相径庭。当代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时间观念是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作为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时间感知方式会影响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并继而影响其言语表达及行为方式,反过来,一定的言语表述及行为方式又反映出独特的时间观念。本文主要运用莱考夫的隐喻理论体系,通过对跨文化背景下的时间观念分析以及对文本当中时间隐喻的解读,探究中西文化的时间观念差异,以期为英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活动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模式及实践素材。  相似文献   

14.
当代隐喻学跨学科多元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研究的历史不论中西都源远流长,当代隐喻学更是呈现出跨学科多元研究的特点,将隐喻与认知、真理、概念、主体、欲望、文化等根本问题联系起来。本文旨在揭示多学科同时出现隐喻热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它们的学理根源、反映的时代文化精神,研究的基本内容、观点和趋向。  相似文献   

15.
隐喻既是语言、认知现象,又是文化现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蕴涵着不同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实例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其共性与个性的归纳分析,探讨了跨文化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人类思维的元方式,是连接语言和思维的一种典型的认知过程.由于隐喻主要是由语言来表达的,所以隐喻与文化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隐喻体现文化的普遍性、差异性、融合性及独创性,还具有反映民族文化价值观和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功能.因此,在语言学习中,培养隐喻能力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帮助学习者建立目的语的认知框架和培养跨文化意识来培养他们理解和表达隐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对戴维森隐喻理论的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苡丹 《理论界》2010,(12):165-166
在维特根斯坦晚期之后,营造了关注语言使用的大环境,隐喻作为语言的独特用法自然进入分析哲学家们的视野。戴维森是一位在隐喻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分析哲学家,他反对多数语言哲学家对隐喻的看法,认为隐喻所表达的只是其字面意义。本文试从后期维特根斯坦意义观入手,通过分析戴维森的隐喻理论对后期维特根斯坦意义用法论的继承,对戴维森的隐喻理论作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8.
隐喻既是一个语言意义上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文化范畴里的概念。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通过在语言与文化两个层面上分析探讨隐喻翻译的方法及翻译策略,可以得出在语言层面上隐喻翻译可适度归化,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在文化层面上隐喻翻译异化的尺度可稍大一些,以尽可能保留源语文化的异质成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9.
丛丽 《理论界》2006,(2):194-195
隐喻不仅是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是语言现象,思维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从认知学、语言学和语言心理学等方面探讨了隐喻的认知本质。隐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目的语文化的掌握,所以,在外语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文化的导入。  相似文献   

20.
要 隐喻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跨语言研究成果显示,隐喻机制是诱发语法化的动因之一.本文结合隐喻认知理论和语法化理论,结合跨语言研究成果,对汉语视觉动词“看”向时间副词演变这一语法化路径进行了描写,提出了空间隐喻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