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血亲复仇制”与“合木黑蒙古国”及“蒙古人” 12世纪的蒙古草原同更早的时期一样,在诸部落和部落联盟之间到处进行着无休止的战争和纠纷。其中最典型的要数蒙古和塔塔儿本部之间的关系了,在塔塔儿人内部也是如此。拉施特写道:“双方无论何时,一有可乘之机,他们(塔塔儿与蒙古)就彼此屠杀和抢劫。这些战争和纠纷长年持续。”他接着写道:“又一次,塔塔儿部落找到机会捉住了合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文字的创制与元代的翻译力量在十一、十二世纪期间,现今的蒙古草原及其周围,散布着不少大小游牧部落,在其中的蒙兀部(即蒙古部)把各部落统一之后,便统称为蒙古。蒙古孛儿只斤部的贵族铁木真在公元一二○六年建立起蒙古国,被各部尊为成吉斯汗。在此之前,蒙古各部未见有文字通行。蒙古勃兴之后,虽曾使用文字,然多借用自他族,并多行于其他各族,因地而异。宋人徐霆说:“鞑人本无字书,然今之所用,……行于回回者,则用回回字;……行于汉人、契丹、女真诸亡国者,则用汉字”。(《黑鞑事略》)清人赵翼又说:  相似文献   

3.
11—14世纪,在贝加尔湖流域,远东、中央亚和东西伯利亚等地区,生活着许多操蒙古语的部落,他们使用相互近似的部落方言。据《蒙古秘史》和《史集》记载,12—13世纪,所有的蒙古部落分为两部分——森林部落和草原部落。森林部落主要居住在森林,他们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尽相同。有的以狩猎和捕鱼为生,他们是名符其实的森林部落。有的则以放牧和农耕为生,他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要高得多。属于森林部落的有斡亦剌惕人、布里亚惕  相似文献   

4.
中央亚地区各国,无论是定居民还是游牧民,都遵循着同一个发展规律。多数民族在中世纪或者近代走上了封建主义发展阶段,西藏、阿富汗及许多突厥民族则早已迈入发达的封建制。中世纪早期,蒙古地区既生活着操蒙古语的部落,同时也有许多操突厥语部落。我认为,公元4-6世纪时蒙古地区的柔然汗国是第一个处于封建制阶段的国家。公元6-8世  相似文献   

5.
在蒙古人民的历史中,中世纪时期是个重要阶段,许多关键性的历史课题均与这一时期有关。 12世纪末13世纪初,蒙古人建立了最初的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在蒙古封建制国家时期,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革,经济、政治生活得到了恢复。处于分散状态的蒙古各部由于实现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是聚居于我国北方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13世纪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完成了对北方草原地区的统一,建立了蒙古国家。成吉思汗继承并发扬了蒙古人传统的优秀道德品格,同时又以新的道德关系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深刻影响,蒙古国在他的治理下出现了长治久安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7.
部落问题,是中东历史上一直困扰着统治者、历史学家以及社会学家的一个问题.16、17世纪的伊朗正值萨法维王朝(1502-1722年)统治时期,在建国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七大土库曼部落,逐渐成为国家分裂的重要因素.萨法维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包括军事、行政和财政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抑制了部落分裂的势头,加强了王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相似文献   

8.
公元第一千年的中叶至后半叶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回鹘人的遗迹是中央亚细亚游牧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回鹘人曾经积极地参加建立与颠覆突厥汗国和薛延陀汗国的活动,创建过自己的国家,在中央亚细亚地区政治史和军事史上留下了引人注目的遗迹。公元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被黠戛斯人灭亡之后,回鹘人被迫离开自己在蒙古的生存之地,分别迁移到东亚和中央亚细亚邻近各地。原先回鹘汗国的基本游牧民、回鹘的亲族铁勒诸部落迁居吐鲁番之后,还在那里建立了国家,并且一直存在到13世纪蒙古征服时期。属于公元8至9世纪回鹘汗国时期的各种考古遗迹——古城、堡垒、建筑设施、纪念碑、铭文、印记、墓地等在蒙古和南西伯利亚得以保存下来。蒙古的回鹘文化遗迹的研究能  相似文献   

9.
元诗略说     
历史进入元蒙,又走上了一段崎岖的道路。蒙古族人生于漠北,逐水草而居,以畜牧为 生,好狩猎,善骑射,是一个极其彪悍的民族。十三世纪初,蒙古狂飚突起,在其杰出的统 帅成吉思汗铁木真的率领下,统一了蒙古各部,随后进行了旷古空前的掠夺战争,征服了许 多国家,建立起地跨欧州硕大无朋的大蒙古国。几十年之后,铁木真的孙子元世祖忽必烈建 立大元,灭亡南宋,成为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中华大地的王朝。  相似文献   

10.
在蒙古帝国历史的后期。曾出现过一个兀良哈万户。后来于16世纪消失了。兀良哈蒙古人居住在外蒙古,远离他们的亲属部落——居住在内蒙古的朵颜卫,其后裔在清朝曾经统治了喀喇沁旗和土默特左翼旗,他们的祖先兀良哈的者勒蔑是一位成吉思汗时代的将军。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介绍了五代、北宋初期居于甘肃河西走廊的藏族地方政权凉州六谷部的兴起、部落的构成,详尽地论述了六谷部与北宋中央王朝关系的建立、发展及结束等几个阶段,旨在说明北宋王朝和六谷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不仅有利于该地区的开发,同时密切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2.
《突厥语词典》中的新疆史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根据《突厥语词典》中的有关记述,论述了同创建哈刺汗朝有关的部落,考证了这一汗朝完成于阗"圣战"之后,还曾爆发过和仲云之间的战争,以及同萨曼尼王朝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蒙古民族是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蒙古民族统一前有大小不同的几十个部落,经济形态有其各自的独特性,诸部各有君长,不受一主约束。这种政治上的分散局面导致各部经济发展不平衡。著名蒙古学专家符拉基术年佐夫在《蒙古社会制度史》一书中,按照各部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把12世纪的蒙古诸部分为两大类:即森林或狩猎部落群与草原或畜牧部落群。随着蒙古民族历史、经济史研究的深入.根据日益丰富的资料加以分析.13世纪蒙古诸部社会经济形态可以更加细致地分类:第一类,森林狩猎部;第二类,森林驯养部;第三类,草原畜牧部;第四类,游牧农…  相似文献   

14.
11-13世纪时,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权与教权之间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展开了长达几百年的争斗。皇权在斗争中彻底失败导致霍亨斯陶芬王朝解体和王权的急剧衰落,德国陷入长期分裂与政治动荡之中,一直到19世纪70年代才完成统一。  相似文献   

15.
论11世纪初期欧亚草原上的迁徙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黑海至阿尔泰山之间的欧亚草原在10世纪末期被突厥语诸部落联盟占据着,从东向西,分别有基马克人、库蛮-钦察人、古思人、佩切涅格人。11世纪初期,在欧亚草原上发生了一次大迁徙,这次迁徙改变了欧亚草原上的格局。到13世纪蒙古人西征时,中亚草原西部和东部都由钦察人占据着。这次迁徙运动还使锡尔河草原上的古恩人进入了南部定居地区,其中,塞尔柱人在西亚建立了大帝国。  相似文献   

16.
一、蒙古国立大学社会学系的成果拉干:扎勒罕扎呼图克图—达木了巴扎尔的历史活动,乌兰巴托,1994年。贡布苏莱:封建制是蒙古传统社会形态,乌兰巴托,1995年。呼和巴特尔:(1)蒙古封建国家的对外关系(与巴尔合著).装订本,1995年。(2)13—14世纪的蒙古装饰。(3)封建割据时期的蒙古文化,1995年。(4)满清时期的蒙古文化(17—20世纪),1993年。(5)争取独立的斗争与民族民主革命,1995年。(6)共戴蒙古国的文化,1995年。H.奥日扎布:(1)拓跋汗国,收入《蒙古历史资料汇编》。(2)回纥汗国,收入《蒙古历史资料汇编》…  相似文献   

17.
永乐时期,明成祖顺应蒙汉交流的历史大趋,改变洪武朝与蒙古等少数民族之间贸易限制政策,推行明蒙之间的通贡互市政策。一方面,重新建立和发展与蒙古诸部的朝贡关系;另一方面,择明蒙交界近边之地开设马市,允许蒙古部落与明朝互市贸易、交换,并对其加强管理。这些措施,尽管因受明蒙政治关系的影响而存在一些局限,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之前明蒙间冲突对抗的复杂关系,为开启明代蒙汉民族"通好"关系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十三世纪后期,蒙古贵族在中国建立的元王朝(一二七一——一三六八),是一个蒙古贵族和汉族大地主互相勾结,残酷地剥削压迫各族劳动人民的封建王朝。人民所受的苦难极为深重。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在这近一个世纪的黑暗岁月里,农民起义此伏彼起。盛极一时的元王朝这个庞然大物,就是被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冲垮了的。元王朝自忽必烈死后,日趋腐朽没落。忽必烈以后的继承人,抛弃了忽必烈坚持统一进步、反对分裂倒退的革新路线,大大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土地集中的现象日益严重,蒙古贵族和汉族大地主强占民田,进行土地兼并。有一家贵族占田竟达三十二万五千顷  相似文献   

19.
一蒙古族在十二世纪初形成于蒙古高原上,她的形成对蒙古高原的统一和祖国北部边疆的进一步开发有深远的意义。“蒙古”名称始见于《旧唐书》。当时,分布在大兴安岭北段的室韦诸部中有一蒙兀室韦部,居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之东。“蒙兀”即蒙古一词的唐代汉译。大约在唐代末期,蒙古一部逐渐迁到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上游不儿罕山(今蒙古肯特山)地区。此后,蒙古部在蒙古高原上游牧活动,并发展成许多部落。公元十二世纪中叶,在蒙古高原上活动的大小部落有近百个。这些部落贵族阶级为了扩大领地、掠夺财物、争夺权力,不断发动战争,给各部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灾  相似文献   

20.
《蒙古文学关系史》(论文汇集),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和蒙古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合编,1981年苏联“科学”出版社出版,俄文。蒙古文学在长达七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央亚、远东和南西伯利亚诸民族文学始终保持着明显的交流关系。这不仅由蒙古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为十三世纪始的政治史所决定。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进行扩张的结果,使蒙古民族上升为中央亚的统治民族,形成了东、西方各种民族长期并存相互影响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