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书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能够改变人生的终点.在全国老龄办妇工委倡导的读书活动期间,我有幸阅读了由美国教授马歇尔·N·特和威廉·G·普曼合著的《信守诺言—美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思路》一书.本书从美国及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及运行状况、人口问题、行动计划等多角度全面地阐释了作者对美国当时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存在问题的认识,表达了作者认为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做和为什么做的思想,同时也向正在进行有关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和研究的各国专家和读者提供了一个十分必要的讨论平台.  相似文献   

2.
<正>我从小酷爱读书,但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成家以后,我只能忍痛割爱,用全部精力拼命工作、敬养老人、扶持丈夫、培育儿女——直到2007年,我的孙子、外孙女都进了幼儿园,我才迈进了河北老年大学,上了文学班、诗词班,如鱼得水,我深深地感到有书读真幸福!随着时代的发展,女儿给我买来笔记本、U盘和汉语拼音挂图,孙子杨雨昊手把手地教我……腰酸了、背疼了、手上贴上了伤湿膏,手腕儿还打了封  相似文献   

3.
读书三得     
唐异常 《老年人》2011,(4):43-43
自幼喜读书,让我尝到了读书的快乐,可以说,读书使我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概括起来,我的读书有三得。一得,心里有了个"天下"。我十一岁开始读《孟子》,是以一个儿童幼稚的思维来理解《孟子》的。但我觉得这种理解很可贵,也很纯真,对我的成长进步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朱先生: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想进养老机构养老,因此我想开办一所养老院。请问,申办社会养老机构应具备哪些条件?  相似文献   

5.
建设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道路到底该怎样走?国家提出了这样的大政方针: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我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在人口形势的逼迫下,未来时期要更加重视机构养老的地位和作用,合理的定位也许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机构养老为支撑,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6.
社工B问:我在一家养老机构做专职社工。这家养老机构专门接收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其中大多数老人患有失智症,许多老人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交流,这使我在工作中常常有一种无力感。我曾组织过小组活动,但效果很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我应该怎样开展服务?  相似文献   

7.
读书治"革命之学问" 孙中山曾对日本友人说:"我一生除革命外,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是他的信条,自香港西医书院完成学业以来,哪怕是在颠沛流离的流亡岁月,或者政务繁忙的从政时期,他也不忘读书,读书可以说相伴了他的一生.尤其是革命受挫之际,读书更成了他的主要事情.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读书便跟不上时代,会变成一个落伍者.  相似文献   

8.
阿庚 《老人世界》2013,(10):32-33
看到《老人世界》“我的读书故事”征文,心头为之一振,不由忆起我的读书生活中一些小故事,它们走马灯似的立刻在脑海中活跃起来……马桶上的读书孩1930年,我生于天津。上学以后没别的嗜好,却喜欢读武侠小说。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偶然发现同学王云鹏的书包里有本武侠小说《火烧红莲寺》,我好说歹说把它借来,  相似文献   

9.
“一切学术凡有助于提高我革命的知识及能力的,我都用来作为研究的原料,以组成我的革命学。”在漫长的革命、流亡与从政生涯中,孙中山先生始终没有放弃读书,“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是他的信条。”11月12日是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纪念孙中山先生。  相似文献   

10.
来信     
我是《中外书摘》的老读者,至今完整保存着订阅了15年的《中外书摘》一经常睡前翻阅,阅读它是一种文化享受。它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受益匪浅:今年,我已76岁,每日浏览internet,读书,写笔记,记日记。退休生活非常快乐、健康,我觉得这得益于读书。  相似文献   

11.
少年时家贫,我只断断续续读了6年书,便跟随父亲种地糊口了。成年劳累,忍饥挨饿,苦难不堪,但却泯灭不了我对读书的向往和憧憬。父亲见我整天念叨着要读书,无奈地半是劝告半是斥责:“不是不想供你读书,而是没有钱,你就死了这份心。等来世转生到有钱人家,你再读书吧。”他说得悲凉,我听着伤心。贫苦人家,万事艰难。妈妈不无爱怜地说我:“你生在穷人家,就是穷苦的命。”但我不认命,总想着有一天要改变它。1949年,家乡解放了,我一家脱离了苦海。这年,我满怀翻身解放的喜悦,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伍后,我受到党的教育,立志为解放全中国而…  相似文献   

12.
曾文香 《老年人》2003,(9):18-19
2003年3月7日,有朋友打电话给远在深圳的我,告之恩师王建国病逝的噩耗。放下电话,我忍不住放声大哭,悲痛得不能自已。小时候家里穷,父母旧思想严重,我一个女儿家不能上学,可我偏偏渴望读书。每当看到别的孩子欢欢喜喜去上学,我就呆在家里悄悄掉眼泪。我求过父母,但无论怎样哀求,父母都说女孩子不需要读书,也送不起女孩子读书。幸亏王老师知道情况后,亲自登门来做我父母的思想工作,讲知识的重要,讲男女平等的道理,并许诺先发书给我,学费可以缓交。这样父母才答应让我进学堂。背上书包当了学生,我却不能少干活。我是家里的长女,父母管得严,样…  相似文献   

13.
痴情读书     
张贵 《老年世界》2009,(11):31-31
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书成了我的挚友。它让我长知识,增智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回忆从少年上学到从事教师工作,读书学习成为我生活的必需。尽管因为这一嗜好招过他人的讥讽,家人的厌烦,但我对读书情有独钟,如痴如醉。  相似文献   

14.
人到老年,最关心、最看重的恐怕是兜里的“养老钱”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质量。如何科学地支配自己的“养老钱”呢?几年来,我按照晚辈的教法,对自己的“养老钱”进行了“科学统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我和老伴儿都是退休干部,每月的退休金加在一起有5000多元,而且,我们名下还有多年积攒下来的“养老钱”。我和老伴儿共有四个孩子,现在都已成家另过,他们的经济收入还可以,都不需要我们老两口的“支援”;相反,倒是他们每月还“定量”来“支援”我们。  相似文献   

15.
书缘     
我跟书是有缘份的。说起来,我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读书、教书和著书,都没有离开一个“书”字。书伴我一生,度过了漫长的岁月。我是一名中学教师,从学校读书毕业出来,又走进学校教书。我教语文,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是我的职业。教学之余,我又喜欢弄文舞墨,涂鸦文字,常有文章见诸报刊。退休后精力还很充沛,更是专心写作,我的作品在全国30多家杂志和报纸副刊发表,作品多了就结集出了几本书,名曰“著书”,还有幸加入了福建省作家协会和中国散文家协会。读书和写作是我一生的兴趣,书给了我无穷的快乐。  相似文献   

16.
我的读书     
平生三大爱好:书、大自然和西方古典音乐。我这里只谈读书。 很难设想一个写书的人不读书。我的读书是“作家”这一职业决定了的,但更重要的是出于几十年形成的一种爱好,可以说是一种“书瘾”。每天不读几页过不了日子。  相似文献   

17.
关邑 《老人天地》2008,(4):22-22
我只有高小的文化水平,没有读到书,是我一辈子的遗憾。退休后,萌发了读书的念头。此时正好孙子入了小学。于是陪孙子读书,便成了我的一项崇高事业。不管炎夏和寒冬,我每天都得兢兢业业陪孙子刻苦攻读,和孙子一起再过拼音关、写作关……在祖孙的共同努力下,双双进入了初中。  相似文献   

18.
交流     
郭沫若先生曾为某大学图书馆的题词:“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寥寥几字,却道出了读书的三种不同境界。人人都在读书,但读书的境界却不同。怎样才算较高境界的读书呢?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我想是对这个问题的最确切的解答。  相似文献   

19.
常有人问 :“退下来了 ,在家干什么?”答曰 :“读书。”我退休后有个心愿 ,就是把过去想读而无暇读的书读它一遍 ;再把过去匆匆浏览而心留遗憾的书重读一遍 ;还想把那些感兴趣的新版书也及时地读一遍。什么经济理论、人物传记、文史资料、要人回忆录、小说散文等等 ,全依个人的兴趣来读。再加一二十种报纸杂志 ,这样除了早晚散步外 ,天天关在房里阅读 ,也会紧紧张张 ,有时还感到时间不够用。如果无书 ,我真不知何以打发后半生的岁月。女儿见状 ,笑曰 :“爷爷比孙儿读书还用功 ,孙儿上学不好好读书 ,爷爷年纪一大把了 ,却还在用功。”女儿的话使我惊醒 ,自己的一生不也是弄颠倒了吗?年轻时需读书明理却未能多读书 ,退而颐养不做事了 ,却又苦苦读书 ,说起来难免尴尬。但又想 ,这并非自己的过错 ,而是社会使然 ,时代使然 ,历史使然。在旧社会 ,对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来说 ,读书只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何况在我要读中学的时候 ,正是日寇铁蹄蹂躏神州之时 ,中国之大放不下一张书桌 ,怎么读书?全国解放了 ,我应该上大学 ,可又在洞庭湖畔做着与自己的年龄、知识不相称的土改工作组长。其后政务缠身 ,运动频繁 ,无暇读书 ,只能以干代...  相似文献   

20.
刊中刊     
《中外书摘》2009,(5):93-93
温家宝: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于丹:看到总理说希望大家多读书,我流泪了;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建议设国家读书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