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及其转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存在很多缺陷:“过急”的变迁路径、计划经济的产物、产权模糊、农民经营行为的外在性、政府与民争利的载体等。在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对农村土地制度认真审视、重新思考和进行制度建设,探索“国有和个人土地共同所有制”的产权模式,让农民和国家各自拥有一半的土地产权,从要素角度来保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使“有恒产者有恒心”。  相似文献   

2.
农村公路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调整农业结构、保障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条件,也是完善我市公路运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十五”期间,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之大、增长里程之快、经济社会效益之好是前所未有的,成为交通发展的突出亮点和农民群众直接受益的“民心工程”,为社会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就茂名来说,“十五”期间,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2259.5公里,其中三级以上硬底化县道528…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问题是农民权利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锋 《学术论坛》2006,3(9):113-1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决策。“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本质是权利问题,使农民成为自主、自立、平等的权利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价值追求和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吕东升 《江汉论坛》2006,4(10):16-23
中央依据“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决策,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的重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具有异质性、时代性、系统性、长期性、渐进性五大显著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理论问题,更是重大实践问题,关键是要求真务实、克难攻坚,在破解“培育新农民”、“钱从哪里来”、“收入怎么增”、“改革的深水区怎么闯”等难题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有了新任务、新使命。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言,关键是要深刻把握“全面”二字,着力推动全面发展、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此,要做到科学理论“全面”指引,战略安排“全面”实施,本质要求“全面”体现,系统布局“全面”延展,有利条件“全面”利用,精神动力“全面”激发,主体力量“全面”凝聚,以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更足、质量更高、效益更好。虽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临一些新困难、新挑战,但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全面”这一“牛鼻子”,就一定能够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成就、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乡土”与伟大建党精神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可以从“乡土”的角度出发,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伟大建党精神以“乡土”为出发点,在“乡土”间“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提供精神动力。伟大建党精神以“乡土”为立足点,“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以广大农民群众为依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伟大建党精神以“乡土”为中心点,以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为中心,“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斗争取得新成就。伟大建党精神以“乡土”为关键点,在“乡土”中磨砺、锻炼和提高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能力和水平,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品质迎接实践中的各种困难,以新的伟大斗争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实现持续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化农业、工厂化农业的战略目标,需要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承载。农民素质决定建设新农村的速度和质量,“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必由之路.而且时不我待、刻不容缓。“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培训、引导、示范和农民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唯有如此,才能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党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一项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建设,而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调动农民创造新文化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素质,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广大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完成。因此,如何培养造就高素质新型农民队伍,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一、培育新型农民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党所面临的历史任务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转向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即从“建立新中国”转向了“建设新中国”;“愚公移山”寓言寓意也从挖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转向了挖掉“经济贫穷和文化落后这两座大山”。从技术革命视角,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新中国”话语,大致经历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工业化新中国和实现“两个”“三个”或“四个”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新中国两个阶段;工业化新中国、现代化新中国的建设目标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均致力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从社会革命视角,革命时期党的目标是建立三民主义新中国、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建设时期党的构想是以新民主主义新中国作为过渡,进而发展到社会主义新中国,将来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社会主义新中国构想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和苏联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标识了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新中国”话语,通过对“旧中国”贫穷落后与“新中国”日新月异的比较,呈现出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阐明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培育新型农民是关键。当前,农民的科学文化道德素养低下,制约着新农村的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必须注重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演进,通过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一代新农民。  相似文献   

12.
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运用科学发展观破解“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素质低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提高农民素质,想方设法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破题之举。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为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和农民生活福利水平,以加强农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综合建设计划。其建设任务或内容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新社区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民培育、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村体制改革六大方面。新农村建设在总体上要把握“五个坚持”原则,在具体工作中要把握“五要五不要”原则。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宏观体制改革、县级政府主导、规划先导、资源整合、村庄整治起步、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败的关键,对社会和谐发展起着重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民是农业、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对科学技术认识、掌握、运用程度对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起着至关重的作用。全文基于对科学素养的理解,诠释农民科学素养的涵义,通过对当前农民科学素养现状分析,阐述了提高农民科学素养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性,提出若干提高农民科学素养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呼唤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汤有伦教授主编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丛”(青岛出版社出版),就是这样一套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成果。该“论丛”包括四本著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概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党的领导》。该“论丛”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内容全面系统。“论丛”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现代科…  相似文献   

16.
试论我国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农民土地财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乡村社会长期的小农经济虽然自20世纪以来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变化的基本内容是适应现代化取向,但实质上,中国乡村的基本特性没有实质性改变,仍旧是一家一户为单位经营数量不多的土地的生产方式没有变。土地依然是农民的衣食之本、生命之源。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过程中,农民的土地不断受到侵害。  相似文献   

17.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要“在时代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推进文化创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胡锦涛总书记为十七大所做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报告中一项重要内容。这个内容除与此前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任务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的规定相辅相成外,还有新任务,新内容,新要求,新高度,其中一点是要求积极运用现代化手段切实抓好落实。我们除了要搞清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外,最要紧的是必须采取具体办法解决好实际问题,以便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任务更好地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新疆县级图书馆普遍存在读者少、规模小、图书利用率低的现象,在新形势下,县级图书馆如何发挥其传播知识的作用,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呢?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推进“三农”的发展,而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任务。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图书馆历来以传播知识、启发民智为已任,但多年来县级图书馆的受益对象大多仅限于城市居民,农民很少享受到读书的权利。为了图书馆的发展,为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县级图书馆必须突破现状,扩大读者群体,提高图书利用率,在农村建立图书服务点——乡村图书室。它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基地,积极发展乡村图书室,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道,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三个文明”建设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的新成果,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和条件、国情和省情,决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创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把传统农民塑造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主体、市场主体和民主政治主体“三位一体”的全面合格的新农村建设主体,从而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