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心与被关心:把婚姻、亲属关系、性别和性取而代之约翰·博恩曼人类学寻求足以把人类文化作普适性解释的惯例和体制,其中涉及对关心的压抑和对各种形式的社会公育的提倡。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学家透视对权力、性别、姻亲、婚姻或性确认了人类的从属关系,从逻辑或历史的角度坚持这些关系的优越地位,却不致力给由之产生的暴烈的等级制度以任何解说。此外,他们对那些被预先取消、抛弃和排斥的东西几乎完全不予理睬。作者没有去寻找社会公育的起源和基础,而是认为人类学应该重点研究自愿的亲属关系的过程:即关心和被关心的过程。他集中探讨了德国的两个法律案例,分别涉及成年人收养和民族之间的婚姻问题,从而提出了血统原则和姻亲原则。在这两个案例中,人类学思想最初似乎被排斥在外,后来却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本文指出,人类学研究的对象已经从婚姻制度或姻亲关系、性别特性、性别不平等或一般的权力差异范畴,转移到了人们在体验关心和被关心时所处的实际状况以及分配关心的政治经济情况上来  相似文献   

2.
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在社会生活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他们之间的人身关系,即他们之间因婚姻、出生以及收养等而形成的亲属关系;二是他们之间的财产关系。对于前者,当代世界各国在法律上均有较为明确的规定,而对于后者,则仅对家庭的部分成员——夫妻间的财产关系作了规定。  相似文献   

3.
生产关系是人们借以进行生产并在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必然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社会关系,包括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要素之间、生产过程之间以及各种生产之间的关系。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之外的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生产过程之间的关系是指上一生产过程和下一生产过程之间的周期性衔接和持续发展关系。各种生产之间的关系是指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把中国城市家庭的亲属关系置于传统-现代的维度中,考察了个体家庭与多组亲属关系实际交往的状况,分析了影响亲属交往疏密的主要因素,并评价了传统和现代因素在城市社会与城市家庭变迁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互动方式.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居民和家庭普遍在重视发展密切的亲属关系方面延续了中国传统;与传统的亲属关系有着本质不同的是,亲属关系失去了控制和支配个人的权力;以血缘、亲缘关系远近排列的差序格局和空间距离,是影响亲属关系频度和亲密度的主要变量;中国城市居民的亲属关系有着自身的变化和发展逻辑,其与现代性因素之间并非简单线性或相互排斥的关系;亲属间的互助互惠等工具性行为,对于人们的现代性没有明确的正向或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配偶又称为"夫妻",法律规定合法婚姻中男女双方互为对方的配偶,它指男女双方因结婚而产生的亲属关系。合法的夫妻之间互相对对方遗产享有继承权是我国继承法明确规定的。赋予配偶继承权,是我国顺应文明发展趋势体现男女平等思想的表现。我国现行法律中对配偶继承权相关规定存在不足,可以从法定继承人顺序进行规定和在遗嘱继承方面设立特留份制度等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6.
生存与和谐:对斯宾诺莎哲学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斯宾诺莎认为 ,自我保存是人的最本质属性 ,只有基于自我保存才能达到人生的日臻圆满。为了保存自我生命 ,成就人生圆满境界 ,斯宾诺莎主张应当在自然与人、人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建立和保持普遍的和谐关系。如何处理这些关系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任务 ,斯宾诺莎的和谐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联姻家族之间由于女人的流动存在着一种阶序性关系,这种关系划定了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确保了姻亲关系对生活的支持功能.阶序是一种秩序原则,为关系双方在交往时所遵从.这种阶序性关系与辈分、年龄无关,通过一系列生命仪式建构起来,同样也体现在这些生命仪式之中.两个联姻家族之间的阶序性关系只是局部的和暂时的,其逻辑不是不平衡的,相反它的存在正是为了平衡,只是这种平衡是不对称的、是动态的而已.两个联姻家族之间的平衡性是一种"不对称的平衡性",但这种不对称的平衡性恰恰是姻亲关系难以与血缘关系相比肩的根本原因.由于父系社会的宗族始终以男性的血缘传承为线索,而姻亲关系自身却具有多向性以及代际相延的短暂性,这决定了它始终无法与宗族在观念上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资本的角度,试图分析职业获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关系网络对人们成功求职的作用机制。关系网络的实质是一种趋于均衡的交换关系;关系资源更可能嵌入在非家庭关系而不是亲属关系中;中心位置或居间位置更可能产生社会资本;请客吃饭是维持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职业的获得过程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互为条件。  相似文献   

9.
罗惠缙 《贵州社会科学》2007,207(3):165-168
清末民初是遗民辈出的时期,从遗民关系的基本形态看,主要的类型有父子兄弟型、姻亲型、乡谊型、学缘型、业缘和趣缘型.民初遗民在社会的进步与反动的二元对决中基本被视为"落后"与"反动"的代名词,然而在中国学术从近代向现代的转换过程中,民初遗民却扮演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群体关系入手是深入研究民初遗民的学术、思想和文化的基础,也是深切把握遗民各自所处的位置、相对的身份以及文化实绩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李汉宗 《天府新论》2013,(6):100-104
血缘关系来自父母、配偶、子女三个方向。血缘间距是指个人与血缘关系中的成员之间血缘的间隔距离。同位关系是指在个人血缘关系中处于相同位置的关系。等距关系是指血缘关系中与个人血缘距相同的关系。社会流动、生命周期、强制性“一胎化”的计划生育政策共同使中国社会血缘关系的血缘距缩短,同位关系减少,等距关系减少,进而导致中国社会血缘关系急剧收缩。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化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冲突、调整与适应的过程,失范行为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人与自然也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二者在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最终相互生成。当我们讨论生态问题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讨论的是社会属性的人与被人类活动打上了社会关系烙印的第二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或非人类中心主义所认为的"自然是人的一部分"或"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外在"主奴式"包含关系。脱离人与自然的内在生成联系以及人与人的现实整体社会关系,孤立而空洞地争论"人的主体优先"和"自然价值至上"的人与自然问题,将永远无法找到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冲突的正确出路。  相似文献   

12.
马新  齐涛 《文史哲》2006,(4):57-64
所谓社会史,就是研究特定时期或整个历史时期特定地区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行为模式,研究上述关系的演进及其所存续的外在环境的交换状态,进而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轨迹。社会史既是专史,又是总体史。就中国古代社会史而言,人际关系、群际关系以及人与群之间的关系是其研究的三个基点,而且三个基点的展开都是遵循着从下而上和自内而外两个视角进行的。古代社会史研究视野中的人与群体,首先是作为自然人而非政治人的人,是社会中的人而非制度与政权中的人,其次才是被追加了种种身份与地位。社会史的研究是由民间群体与民间自然人为起点,有着自己明晰的区界与内涵,以及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13.
周平 《学术探索》2013,(10):1-10
全球化是一股巨大、深厚且广泛的力量。20世纪中后期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对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构成的世界体系以及世界格局和区域形势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作为人类群体的民族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改变,不仅生成了新的民族类型,使族类群体趋向于多样化,而且极大地改变了国家的民族构成和族际关系,导致族际关系的复杂化。全球化过程带来的这些变化,有的已经成为现实并日渐凸显,而有的正处于量变的阶段,目前还只能偶见其端倪。今天,人类仍然处于民族国家时代,国家仍然是人类社会最为有效的治理形式。因此,有必要在新的形势下重新审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确立适应形势需要的民族观、国家观和民族政策观,促进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由于清朝是以满族贵族为核心建立的,而清朝统治的社会基础是由多民族构成的,而当时的满族人数很少,在客观上限制了其统治的社会基础,这就决定了清朝统治者必须有意识、有日的地协调好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不断扩大其统治的社会基础.蒙古族、汉族、藏族在清朝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突出而又广泛的作用,因此,满族与蒙古族、汉族、藏族等民族的关系成为清朝民族关系格局的主干层次.而满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不包括蒙古族和藏族)、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等则成为清朝民族关系格局的非主干层次,这是由不同民族关系在该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一、社会利益群体是推动政治建设的社会力量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政治建设从来是在一定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力量的推动下产生的一种利益要求。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利益群体之间已构成的利益关系既包括纵向的根本利益一致的利益关系,又包括横向的具体和特殊利益差别的利益关系。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政治建设和政治整合面临的任务是满足社会结构大幅度变动导致的利益分化,有效地综合社会利益群体的各种利益要求,协调各种政治关系以保持动态的政治稳定,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显然,社会利益群体的利益就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也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原动力。因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从现论到实践绝不能忽视社会利益群体的利益,绝不能不注意调整利益关系,更不能否认利益差别与矛盾,而应正确地协调各社会利益群体的利益,反对片面强调利益拉平。  相似文献   

16.
论关系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系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联系,是人的社会存在形式,它只有在人与人、人与物之间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才会产生。研究关系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需要,是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是人与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发展的需要。只要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就能健康、和谐、协调地发展,就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卓曹   《社会科学研究》2013,(1):108-113
通过实证研究四川农村低保居民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现:农村低保居民社会支持网规模较小;亲属关系主要为其提供经济支持和生活物品支持,非亲属关系主要为其提供社会交往和劳务支持。农村低保居民社会支持网中主要关系类型由强到弱依次为: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朋友邻居—其他亲戚。针对低保居民社会支持网现状,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低保居民的经济救助力度;扩充其生活物品支持网的内容;为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居民提供就业支持;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保存和发扬社会互助传统。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社会中,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手段。它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职业道德作为群体道德的一种,它是道德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劳动者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一)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根源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即道德的准则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这就是说,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经济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当前东北某农村社会中借贷关系现状的考察,指出农民之间借贷关系网络的构成发生变化,亲属关系在借贷中的重要性下降,投资性的业缘关系在现行政策性的借贷支持中的比重上升,同时灵活性强的私人借贷也十分活跃,其中作为“桥”的中间人成为该种借贷中的关键。这种转变跟当前农村实行的政策及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有着重要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社会借贷中的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20.
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社会转型导致社区的现代性,从而产生社区认同的整合问题。虽然社会转型拉大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距离,但文化为二者提供了衔接的桥梁,利用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动态地应对社会形态变迁带来的社区认同问题。亲属关系实践有利于培养社区居民的自我认同和行为规范,并借助社会化的机制强化社区认同;地缘关系实践有利于增加社区居民的社会资本,有效解决社区的异质性问题。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意义上的初级群体可以成为通向整合社区认同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