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作为身处潇湘之地的高校,应充分利用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来充实、指导校园文化,以湖湘文化中一脉相承的爱国主义为基本信念,以经世致用为最高目标,以兼容并包为价值标准,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实现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精神、心灵、人格的塑造,从而达到社会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覃世艳  董波 《民族学刊》2019,10(5):46-55, 111-114
综合创新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化哲学论战中产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再次亮剑,在新时代又取得新的发展。综合创新论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只能走“马魂中体西用”的融合创新之路,在学理上与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殊途同归,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毫不违背,它从哲学的高度洞察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世界性兴盛是必然趋势,对于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但一直以来都没有引起理论界的足够重视。综合创新论的发生学、过程论和方法论三重视角,从理论上指明了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方向和路径。在实践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之基,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动力之源,以“西方文化”为它山之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会中华民族共同理想,系统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3.
湖南素有“陶瓷之乡”的美誉,本文以岳州窑文化和长沙窑文化为例,阐述了其历史沿革和文化价值,同时,我们通过搜集整理文献,以烧窑技术为例进一步探求了二者之间的历史联系,从而论证得出“岳州窑为长沙窑母体”这一观点。此观点为宣扬发展湖湘瓷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蔡婧 《中国民族博览》2023,(14):101-103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以自身活动来娱乐的一种形式,会对自身的精神需求加以满足。也正是源于基层群众会主动参与,才会使其在活动之中,对自我进行教育,陶冶情操,在审美的享受中,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也会与基层文化馆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要想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基层文化馆也就需要注重科学进行活动的策划以及开展。基于此,本文主要以基层文化馆的角度,对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必要性,最后以四个方面对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开展策略进行了深层次地探究,以利于通过本文的论述提升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品质,实现基层群众文化艺术修养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5.
梁黎 《中国民族》2008,(3):23-24
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如飓风横扫,使很多本土文化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在消失,而少数民族文化首当其冲处于不利的处境:遗址和空寨的增加,精神和心灵的流亡与漂泊,都在无声地表述着某种逝去的民族历史与疼痛。原有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纽带的消失,使源自文化的焦虑感迅速在民间弥漫,强烈的思想震荡和巨大的精神磨难,迫使人们在焦虑与痛苦、希冀与欣悦中迎接时代带给我们的转型。如何从文化失语到文化自觉再到文化崛起,已成为很多有识之士面对和思考的问题。随着抢救文化遗产各种活动的开展,各种艺术门类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加入其中。电影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6.
在人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以群众文化为主的艺术活动占据着较大的比重。群众文化或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让群众的审美意识及审美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为了更好地促进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加强对群众文化美育功能的深入研究,着重思考如何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让人民群众接受更好的美育熏陶,发挥群众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中应有的作用及功效。本文将围绕群众文化的美育功能这个主题展开讨论,发现群众文化独有的优势,深挖群众文化的审美元素,分析群众文化美育功能的意义与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秦朝为实现君主专制和王朝的大一统,在文化上实行了以“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文化专制政策,从而开启了封建专制主义文化的先河。秦朝的文化专制政策巩固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统治,并帮助实现了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然而,这种专制性的文化政策也为秦朝的统治增添了一些专制和暴力的色彩,成为秦朝最终暴政而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焚书坑儒”这种秦王朝的文化专制政策为契机,分析中国古代专制制度拥有长久生命力以及朝代更迭必然发生的原因,从而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它们有本民族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本文的民族文化主指少数民族文化)。以自己民族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为依托,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是一种相对低投入高产出的文化经济产业。但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过程中,各民族地区由于发展背景不同,不同发展阶段发展文化旅游所产生的社会文化效应也不同。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相应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鲜明的国际性、民族性和现代性,以宏的大规模、非凡的气魄和独创精神,在短期内成为备受瞩目的文化热点和响亮的文化品牌,为南宁市增添了巨大的无形资产,给民族文化活动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本文在全面深入分析这一现象的基础上,阐述了它对当前民族文化活动发展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0.
赵心宪 《民族学刊》2018,9(6):51-58, 114-116
基于文化遗产理念的土司文化定义,实质上说,“土司制度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其认知基础,这是中国土司文化历史存在的史学学术根基,不容漠视;而中国土司文化所具世界遗产普世价值的阐释,正是我们现在探讨土司文化定义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以狭义土司制度文化为其历史文化的本体属性,同时纳入中国土司文化所具世界遗产普世价值的文化遗产学阐释,应该是广义土司文化定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试论满族入关前饮食文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入关前 ,正是女真兴起时期 ,战争频仍 ,奴隶制、封建制国家不断发展的时期 ,作为特定时期的满族饮食文化表现出等级性、政策性、外来性和不断完善性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对入关后满族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 ,其中许多因素深深积淀于满族传统饮食文化 ;另一方面 ,等级性的增强、诸种封建礼制的完备和对外来饮食文化接受 ,则为入关后满族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的来源是多元的。当然 ,文化的多元并不意味着政治的多元 ,更不是分裂的理由。古称“西域”的新疆 ,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极有特色的文化区。从表面上看 ,西域一向通行“胡语” ,特别是伊斯兰教传入并在那里生根后 ,西域与中原的文化距离似乎拉开 ,但实际上 ,汉化与胡化一直在祖国的这片热土上生动地进行着 ,特别是清王朝统一新疆后 ,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应看到 ,经过 2 0 0 0年的政治文化整合 ,西域文化确立了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我们应继承中华文化整合的优良传统 ,使新疆各族干部、群众 ,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达到“三个高度认同” ,即我们的文化是中华文化、我们的民族是中华民族、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我认为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参照系的文化整合 ,应是祖国统一和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民国初年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变化后,指出鄂伦春族的民族文化是动态的文化,是具有自我选择性的与时俱进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至今,壮族政治文化的演变与发展轨迹为:依附型政治文化→地域型政治文化+依附型政治文化→地域型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壮族“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程度不足导致壮族政治文化中的地域型政治文化的成分不高;壮族民众的政治参与程度不足导致壮族政治文化中的参与型政治文化的成分不高.  相似文献   

15.
保护民间文化的迫切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间文化是确认一个民族 (或文化社区 )的文化特性的强有力的手段。本文综述了建国后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成就 ,提出了保护民间文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 ,人类学曾经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写文化”大论争 ,其代表就是《写文化 :民族志的诗学和政治学》与《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 :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其核心问题就是民族志写作中的修辞、叙事的政治和策略等 ,对传统民族志提出反思和挑战。之后 ,一些人类学家鉴于“写文化”基本只是提出问题 ,却没有提供答案 ,于 1998年结集出版了《写文化之后 :当代人类学的认识论和实践》 ,试图提出一些可能的方案。反观“写文化”和“写文化之后”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对人类学理论和实践发展具有深刻意义的方面。  相似文献   

17.
转型期撒拉族婚姻家庭价值观变迁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撒拉族社会、经济、文化结构开始转型,民众的婚姻家庭观念出现了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趋势.通过研究笔者发现:传统文化、传统性因子依然是影响撒拉族婚姻、家庭观的主要因素,现代文化、现代性因子也已进入撒拉族婚姻家庭观念之中,使得撒拉族婚姻家庭价值观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的互动、融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喀喇汗王朝 (840 年~1212 年) 在我国漠北建立鄂尔浑回纥汗国之后, 以回鹘为主体西迁的”九姓铁勒”或“九姓回纥”部落在西域建立了地域非常辽阔、文化高度发展、统治时间比较长的强大王朝。本文概述了喀喇汗王朝时期的维吾尔族语言文化、科学文化、音乐艺术等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9.
女真族所建立的金上京会宁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真族于公元1115年兴起于白山黑水地区,并在今松花江支流阿什河畔建立了一座古代都城,即金代的五京之首--金上京会宁府.新兴的女真族,在聚合了辽、宋两大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综合力量之后,把中原地区和燕山南北成熟的先进文化带入黑龙江流域,并使得这一地区成为当时东北亚地域最繁荣的都市文明区.近百年来,在上京古城内及其周边地区,出土的大量宋、辽、金、西夏等国的精美文物,充分说明了女真族所建立的金上京城,已经成为当时东北亚及中国北部的政治、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20.
后稷诞生神话是典型的始祖神话,后稷生而见弃的原因堪称"千古疑案",传统解释均存在不足.从人类文化学角度考察,后稷神话乃是始祖崇拜造成的历史神话化,后稷被弃实因出生时"体貌硕壮、生而灵异".<楚辞·天问>中的相关记载为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