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阿拉伯哲学是由阿拉伯伊斯兰宗教哲学和阿拉伯世俗哲学两部分组成的。但学术界往往把两者等同 ,且有轻视伊斯兰哲学的倾向 ,认为伊斯兰哲学没有什么思辩的内容。事实上 ,这是一种偏见。伊斯兰教的世界观在阿拉伯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不管是伊斯兰教哲学家还是阿拉伯世俗哲学家 ,都不能或无法绕开它 ,都会受到伊斯兰世界观或多或少的熏陶或者影响。《古兰经》主要是一部宗教经典而非哲学专著 ,但在《古兰经》中却经常涉及宗教和哲学共有的一些问题 ,如理智的认识、思维和存在、现象和本质、真理和谬误、空间和时间、创造和被造等等。伊斯兰宗教哲学的形成以《古兰经》的颁布为主要标志。在穆斯林的心目中 ,《古兰经》就是人类精神的保障 ,《古兰经》都是真主安拉所说的话 ,而且所有的话都表示存在的意义或真正的本质。《古兰经》对于善辩的阿拉伯人来说 ,不仅是宗教典籍 ,而且是差不多 3 0 0多种学问的源头 ,如法律学、语言学、历史学、文学、自然科学、天文学、哲学等。伊斯兰宗教哲学最初正是在对《古兰经》的注释中发展起来的。伊斯兰宗教哲学的派别则大多是在注释《古兰经》时 ,由于对经文的理解不同 ,而表现出了各派自己的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中间主义”是当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日益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思潮.它强调伊斯兰教反对各种形式的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主张不同文明、不同宗教间的对话与交流,谋求人类社会的和合共生与世界的持久和平,促进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与和睦相处.阿亚图拉·泰斯希里是当代伊朗积极倡导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想的著名什叶派学者.他多年来笔耕不辍,著书立说,深入阐发伊斯兰教的和平中正理念,弘扬伊斯兰教的宽容仁爱精神,致力于开展宗教对话,促进教派和睦与团结,主张营造和传播“亲和文化”,其中正和谐、多元包容的“中间主义”思想不仅在伊朗,而且在整个伊斯兰世界都广受关注,颇具影响.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下,阿亚图拉·泰斯希里和平中正、宽容和谐的“中间主义”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承认宗教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历史现象,主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解释人们的信仰和宗教的作用问题。伊斯兰教是一个传播广泛、具有深远世界影响的宗教。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及文化的制度。它的兴起和发展,在世界历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正确认识和研究伊斯兰教的历史,揭示其社会历史作用,是当前宗教学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伊斯兰教的产生,历来学者只述其是阿拉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客观上对阿拉伯社会起了一定的历史推动作用,但对穆罕默德如何创立伊斯兰教及伊斯兰教这一历史现象同阿拉伯社会的内在联系,则涉猎较少,且不够深入。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教自兴起以来,由阿拉伯人信仰的民族宗教逐渐演变为多民族信仰的世界性宗教。伴随着“圣战”、经商、移民等多种方式,伊斯兰教逐渐由阿拉伯半岛向异域传播,扩展到世界各个地区。在伊斯兰教未传入之前,中亚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区域。研究伊斯兰教在中亚传入的过程、方式、特点并最终形成主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中间主义”是当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日益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思潮,其兴起与发展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和悠久的历史渊源。“中间主义”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思想渊源,秉承伊斯兰文明公正包容、中正和谐的文化传统,致力于弘扬伊斯兰教和平中正的价值理念,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反对任何形式的极端主义,主张不同文明间开展平等对话,谋求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与世界的持久和平。“中间主义”思潮已然成为当代伊斯兰世界主流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阿拉伯伦理学的哲学基础阿拉伯世界从伊斯兰教产生到今天,经历了近1400年的历史演变,应该说,社会状况的发展变化是很大的。但是,不管阿拉伯社会发生多么大的变化,支撑整个阿拉伯社会的思想和伦理的基础却始终没有变。这是因为,伊斯兰教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仅阿拉伯人的世界观要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和限制,而且阿拉伯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也要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和限制。直到今天,这种状况是没有发生变化的,至少可以说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正是伊斯兰教以不变应万变的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7.
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的苏菲主义思想是莱辛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在不同的语境中苏菲主义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本文涉及到苏菲主义的内涵,哲学与宗教的区别;讨论了伊德里斯·沙赫与苏菲主义的关系,西方新苏菲主义与伊斯兰教的苏菲主义的区别;最后,驳斥了苏枕的“苏菲主义推崇众人皆信教,它完全排斥理性、否定国家形式”的说法。莱辛接受的苏菲主义是西方语境下的苏菲主义,它既是一种知识又是一种看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伊斯玛仪派是伊斯兰教十叶派的一个主要支派。在同正统派逊尼派和十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派的斗争中,该派的达伊们接受了古希腊哲学,并使之适合于伊斯兰教,创造出一套相当复杂的宗教哲学。我们在探究伊斯玛仪派的发展过程中,发现这种哲学在宇宙观、历史观和认识论方面,有着独具一格的特点。在阿拉伯哈里发帝国境内意识形态领域里,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法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法为古代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它最初产生于公元七世纪阿拉伯半岛,是伴随着穆罕默德创建的伊斯兰教而来的,所以伊斯兰法又是宗教法,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了。在一千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伊斯兰法随着伊斯兰教和伊斯兰国家的兴起、衰亡和复兴而有着它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历史。(一) 公元七世纪,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推行伊斯兰教,并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形成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穆罕默德在传教的过程中,创建了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古兰”为阿拉伯语Koran的音译,意为“诵读”。穆罕默德宣称它是真  相似文献   

10.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它里面包含着深邃而完整的神学体系。它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就利用所谓“安拉”的启示树立了一神教的旗帜,在二十三年中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其后裔进而创建了疆域西抵大西洋,东至中国西部的阿拉伯帝国。使伊斯兰教遍及亚、非、欧三大洲,成为仅次于基督教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相似文献   

11.
郭永胜 《南都学坛》2006,26(4):39-41
阿拉伯人的早期教育主要在库塔布和清真寺进行,其主要特征表现为:阿拉伯传统教育理论的形成与伊斯兰教宗教思想的发展息息相关;教学与学习神圣化以及办学自由化、民间化;有一些比较先进的教育观念等。伊斯兰教为阿拉伯人的早期教育和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奠定了阿拉伯人早期教育的基础;伊斯兰教同异教派之间的论战,有助于促进阿拉伯人早期教育的发展;阿拉伯人早期教育的机构设置,教育内容和教育体制等也深受伊斯兰教宗教思想的影响。伊斯兰教把初创时期的阿拉伯教育和宗教传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为阿拉伯人的早期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伊斯兰教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教在伊朗的地方化和民族化是信奉伊斯兰教、以传播伊斯兰教为己任的阿拉伯民族和信奉祆教的伊朗波斯民族在全面接触和深层交往中逐渐实现的.伊朗与阿拉伯的早期交往奠定了两个民族交往的历史基础,阿拉伯人对伊朗的军事征服是伊斯兰教在伊朗传播的前提条件.在阿拉伯穆斯林的统治下,波斯人一直处于劣势和被动.在政治和宗教生活中,阿拉伯穆斯林对波斯祆教徒进行诱惑和胁迫.经济生活的困境使波斯祆教徒大批改宗伊斯兰教.法律地位的不平等和通婚削弱了祆教群体.在文化交往中,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逐渐在伊朗占据主导.伊斯兰教在伊朗的地方化和民族化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什叶派在伊朗的传播和发展上.  相似文献   

13.
中世纪阿拉伯半岛的社会革命是以宗教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以宗教作为组织和发动社会革命的有力武器,并以宗教革命形式表现出来的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结果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成为世界性的一大宗教。究其原因,所有“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的运动都是由经济原因引起的。”但为何要以宗教“作为进攻陈旧经济制度的旗帜和掩盖物”,为何阿拉伯居民要抛弃半岛原先存在的各种宗教去酷爱伊期兰教,这就必须考虑到伊斯兰教产生前阿拉伯半岛的深刻的宗教因素。  相似文献   

14.
穆罕默德时代“温麦”的演变与伊斯兰国家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本意为顺从的宗教。与其他宗教相比,伊斯兰教的显著特征在于它并不单纯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以信仰为核心、包含着广泛社会内容的文明体系。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兴起,不仅意味着信仰的转变,而且体现了阿拉伯人由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的深刻变革,与国家的形成过程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 早期伊斯兰国家脱胎于阿拉伯半岛的部落社会,表现为“温麦”(安拉的民族)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是当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重要思潮。“中间主义”思潮发展势头高涨,已然成为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主流价值取向,是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为应对内外挑战,着眼未来,致力于改革和发展而开展的重大理论创新。无独有偶,进入新世纪,中国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重大理论,强调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要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间主义”思潮与“和谐世界”理念所倡导的源于东方文化的中正和谐之道,对于应对和化解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危机,维护世界和平,谋求长期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法与伊斯兰复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伊斯兰文化是一种宗教政治文化 ,它完全是以“信主独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形态所决定的 ;自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伊斯兰复兴运动所欲“复兴”的正是在现代化、世俗化进程中逐渐丧失的伊斯兰教的主体地位或“本来精神” ,因此是反历史主义的 ;伊斯兰教之所以具有“政教合一”、“族教一体”、“两世 (今世、来世 )生活兼重”的特色 ,全是由伊斯兰教法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伊斯兰教发祥地的阿拉伯国家,从一个十分松散、野蛮的落后游牧部落,在一个世纪内,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这是中世纪的一件大事。西方史学界把这个“奇迹”归结为两方面主要原因:阿拉伯人的宗教狂热驱使他们奋不顾身地为真主而战;拜占廷和伊朗的内在矛盾,为阿拉伯人的入侵扫清道路。  相似文献   

18.
西道堂模式——个宗教派别的社会实践及带给我们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道堂是清朝光绪年间出现于甘肃临潭的一个中国伊斯兰教派。其成员以回族为主体,还包括撒拉族、东乡族和皈信了伊斯兰教的一部分汉族及藏族,有教民数万人,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 作为一个宗教派别,西道堂在其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模式。它是中国伊斯兰教派宦中唯一没有受到国外伊斯兰教某个学派思想的直接影响而形成的。西道堂的始传人马启西笃信伊斯兰教,同时又是一名秀才。他认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已很悠久,穆斯林长期生活在汉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已很难读懂阿拉伯文的经典教义,所以主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其经典《古兰经》和圣训也传到中国。因最初的中国穆斯林大多为西域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他们研习宗教经典的语言为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故经训未被译为中文。后来随着伊斯兰教的中国本土化以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伊斯兰学者开始用中文进行有关伊斯兰的著述和翻译,但主要以“以儒释教”为主,对经训的翻译微乎其微。自20世纪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圣训研究及其翻译才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20.
试论新疆地区伊斯兰教的民族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斯兰教是一个世界性宗教,但同时也是一个地区化、民族化的宗教。新疆地区的伊斯兰教就是一个已经地区化、民族化了的伊斯兰教.它表现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在信仰的侧重点、程度、表现形态、功能作用和建筑艺术上的差异性。这提示我们,宗教工作要讲策略,只有根据民族特点做宗教工作才会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