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0 毫秒
1.
诗歌是文化艺术领域的一块瑰宝,如何跨越时空翻译这些诗歌,不仅是对译者中英语言能力的挑战,而且是对译者中西文化内涵的挑战,更是对译者中西文化的差异感和文化自觉度的考验。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出发,以具体的译例来验证目的论对诗歌翻译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译者的翻译风格、翻译策略与译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译者的文化教育背景、以及译者的个人兴趣和审美风格密不可分。查良铮诗歌翻译研究主要从文本分析层面探讨其翻译风格与翻译策略,以及译者的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的互动联系。翻译家查良铮认为诗歌翻译不应完全拘泥于"以顿代步"的译诗原则,而应该在原诗的基础上,遵循"牺牲"和"补偿"的原则,充分运用注释在翻译中补充说明的功能,发挥译者的主体性;诗歌翻译应遵循"以诗译诗"的原则,译诗应在风格和内容上保留原诗的意象与意境。  相似文献   

3.
通过国内外诸多名家的翻译,唐诗,如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在西方得到了广泛传播;然而,唐诗的译介仍然面临挑战,这是因为: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必然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形式转换、意义传递或文化移植都需要发挥译者主体性.在对译者主体性进行诠释的基础上,可以借鉴哲学阐释学的相关理论,从"诗歌意义中未定点的存在与阐释"和"译者主体性是唐诗多译本现象的内在理据"两方面探究李商隐诗歌英译的多元阐释现象;多义性作为李商隐诗歌的内在本质,是促使译者发挥主体性、对源语文本进行多元阐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翻译和接受美学视角看译者在文学翻译时对文本解读及重建过程中所发挥的创造性使译作取得了独立的艺术价值。翻译文学应属民族文学多元系统中相对独立的一个部分。译者是民族文化重要建构者。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诗歌创作的核心,诗歌中的文化意象传达是诗歌翻译的关键。诗歌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在语言、文化、意境等方面的重建过程。语言文化差异和译者的文学创造力构成影响翻译中意境传递与重构的主要因素。异化策略、模糊策略等运用在翻译实践中能有效地传递和重构原文的意象。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高度浓缩,形神兼备的艺术形式,诗歌的翻译尤难,从象似性角度去探讨诗歌翻译能帮助译者更好的理解原诗,理想的翻译可以无限接近。  相似文献   

7.
鸟类在古诗词曲里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意象,用以表达诗人的喜乐哀愁。它们寓含丰富的文化,译者翻译时需放在文化语境里考虑。从文化角度探讨含有鸟类文化意象诗歌的翻译方法,以向译语读者展现鸟类诗歌特殊的韵味,是古诗词跨文化翻译的一个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诗歌独特的艺术形式使诗歌翻译成为翻译艺术的巅峰,诗歌翻译要求译者要独辟蹊径,大胆尝试和探索新的表现手法进行再创作,从而对不同的读者产生大致相同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诗歌独特的艺术形式使诗歌翻译成为翻译艺术的巅峰,诗歌翻译要求译者要独辟蹊径,大胆尝试和探索新的表现手法进行再创作,从而对不同的读者产生大致相同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从美学的角度对文学翻译的过程加以剖析,说明:文学翻译,作为一门艺术,离不开译者的审美意识,文学翻译的过程,即是译者对原作审美理解和审美表达的过程。本文以诗歌为例,探讨了再现原作的意境美和形式美的某些美学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翻译协调理论是一种指导人们在翻译实践中如何求同减异,作好沟通的翻译理论.本文以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叙事长诗<长恨歌>为例,结合诗歌鉴赏的标准,具体论证协调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及其实用性和广泛适用性.得出结论:能否翻译好诗,首先要看译者和原作者之间能否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其次是译者如何最灵活有效地采取变通协调的手法,发挥译入语的优势,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古典诗歌、日本诗歌、英美现代意象主义诗歌和中国早期白话诗之间的传承影响为例,论证了原语诗歌是通过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动态因素,如原诗文本、译者、译语读者等的共同影响,来实现译语诗歌的再生,从而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文学里的一种精品,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高难领域。传统的诗歌翻译观要求原文与译文在内容、风格以及形式上一一对等,忽视了译者在解读原作时的能动参与作用。而接受理论的翻译观则认为:诗歌本身存在一些意义未定点和空白,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特殊读者对原文有不同的期待视野,不同译者因期待视野的差异会生成不同的译文。本文以《露西诗组》第二首的汉语翻译为例,从接受理论的角度探讨诗歌翻译的多元化标准。  相似文献   

14.
两元论是西方传统思维方式。 用三组两元对立关系,即诗人与译者、语言与意义、翻译与创作,分析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思想“风韵译”,探讨其深刻内涵,并借助《英诗译稿》中的译诗,看“风韵译”在翻译实践中注重原诗人与译者的统一、注重诗歌内在的语势神韵、注重翻译与创造并举等在诗歌翻译中所表现出来的整合艺术审美观。  相似文献   

15.
翻译的首要标准是忠实于原作。“忠实”标准适用于诗歌翻译时会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对朗费罗的一首诗《金色的夕阳》的两种截然不同翻译表明,诗歌翻译中,由于译者对诗歌的各种内容与形式因素价值评判不同,“忠实”这一标准的取向是多元的,译者对这一客观标准的主观取向很大程度上影响译作风格。  相似文献   

16.
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精品,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经久不衰,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作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通过国内外诸多名家的翻译,唐诗在英语文化圈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传播;然而,唐诗的译介仍然面临挑战,这源于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的过程不可避免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形式转换、意义传递或文化移植都需要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在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理论诠释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哲学阐释学的视角,从"诗歌意义中未定点的存在与阐释"和"译者主体性为唐诗多译本现象的内在理据"两个方面探究李商隐诗作英译的多元阐释现象。多义性作为李商隐诗作的内在本质,是中国古诗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促使译者发挥主体性、对源语文本意义进行多元阐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语言的转换,同时也是文化的转换。本文着重探讨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角色问题;译者不是模仿者,而是表演者。翻译行为不仅受原作的束缚,而且还受到译者所在文化、译者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的影响。通过对译者、译作的研究,我们看到的是历史的、文化的变迁,而不只是翻译技巧的优劣。  相似文献   

18.
电影是休闲、商业、文化和艺术价值的统一。在电影标题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慎重考虑,通过音译、意译或者直译来体现电影名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十二支曲》以丰富的象征内涵、文化典故以及精致独特的诗歌语言和艺术形式取得了高超艺术成就,也就给翻译家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诗歌翻译的必要过程,译者的补偿与创造为读者尽可能地接近原作提供了可能。霍克斯和杨宪益夫妇均创造性地采取了文外直接补偿和文内间接补偿两种补偿方法,在弥补原文的损失、达成原著与译著的平衡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台湾诗人余光中一生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且称其为自己写作“四度空间”。余光中先生在翻译中就翻译与创作关系、译者译德、诗歌翻译、翻译对中文影响等方面着重阐述了翻译的重要性,翻译是一种创作,译者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字的优势来从事翻译事业。先生的观点多属随感而发,且皆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国内尚无人作文对其予以总结描述,故而对其作一基本梳理,以彰显其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