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传说中的草鞋墨子穿草鞋,是他的大众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非攻》这么写,据说墨子老家的山东滕州火车站的墨子雕像,也是这么塑的。  相似文献   

2.
东汉王充《论衡》中的《刺孟》。幸许有《问孔》的屏障前置,过多地承接、附吸着古今学人的淋漓笔墨,转而溅落、渗印到它肤体的解读文字委实稀疏寥然。倘诠释为通透了王充对开山祖师孔子的兴问发难。以仰其鼻息的孟子自在覆巢之下,那不禁狐疑柢泉,当初王充何苦不吝心力、不惮遗笑,洋洋洒洒四五千言,紧贴连缀《问孔》之后呢?“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不使前哲心血叹之空掷,多一些“知我者”,少一点“不知我者”,《刺孟》一篇非得下一番工夫求索不可,何况这工夫决不会蜕变成负数。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动词“谓”字句中有这样一类句式: (1)终远兄弟,谓他人之父。(诗经·王风·葛藟) (2)楚人谓乳谷,谓虎于菟。(左传·宣公四年) (3)子谓薛居洲善士也。(孟子·滕文公下) (4)维彼哲人,谓我劬劳。(诗经·小雅·鸿雁) (5)君王其谓午怀安乎?(左传·襄公十八年) (6)知我者,谓我心忧。(诗经·王风·黍离)  相似文献   

4.
《诗经·王风·黍离》这一诗篇的诠解,自从汉代以来,齐、鲁、韩、毛四家即已各异其说.《诗序》云:“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采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而王应麟《诗考·韩诗·黍离》云:“伯封作也.离离,黍貌也.诗人求亡不得,忧懑不识于物,视彼黍离离然,忧甚之时,反以为稷之苗,乃自知忧之甚也.《太平御览》昔尹吉甫信后妻之谗而杀孝子伯奇,其弟伯封求而不得,作黍离之诗.”注引自陈思王、植《令禽恶鸟论》.又《诗考》引刘向《新序》:“卫宣公子寿闵其兄伋之见害,作忧思之诗,黍离是也.楚元王受诗於浮丘伯,向乃元王之孙,所述盖鲁诗也.”《诗考·齐诗·黍离》亦以卫宣公子寿,闵其兄伋之见害而作  相似文献   

5.
《诗·王风·黍离》(小序》云:“《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力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因诗中未有“大夫行役”之言,未见“宗庙宫室”之语,故今人对《小序》之说颇有疑辞。笔者与萧泰芳师论及此事,他认为《小序》还是可信的,并引《史记·宋微子世家》为证:“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  相似文献   

6.
一、《离骚》的题意对"离骚"二字的解释,自汉代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具有代表性的说法约有四种.(一)离忧这是司马迁的解释.《史记·屈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大概他是因为《九歌·山鬼》里有"思公子兮徒离忧"之句,"离忧"较好懂,所以借  相似文献   

7.
《诗经·召南·草虫》凡三章,全诗如下: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冲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历史上,对《草虫》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以《诗序》为代表。《诗序》说:“《草虫》,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正义》对此申述说:“经言,在室则夫唱乃随。既嫁,则忧  相似文献   

8.
关于“……之谓”式,至今说法尚不一致。本文专就“……之谓”式的作用及特点进行一些探讨,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并借此机会求教于王力先生和其他同志。(一) 翻开古书,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句式: 1.《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上》) 2.《书》曰:乃大明服,惟民其力懋,和而有疾。此之谓也。(《荀子·富国》) 3.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 4.野语有之曰,闻道百,可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相似文献   

9.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系战国时代的作品,其中引有《诗经·召南·草虫》诗,与两千年来对《草虫》的解说很不相同。考之于《诗经》和《左传》,《古佚书》之说是可信的。先看《草虫》全诗: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诗序》云;“《草虫》,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朱熹的《诗集传》云:“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至今多从  相似文献   

10.
《诗经·黍离》是为人类千古之问——“我是谁”而作,其中诗人“心忧”的原因是因为“我是谁”的问题找不到答案,而其中的“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之问,正是“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特殊形式,是诗人发现了自己的本体之我而对本体之我又无法彻底地加以理解,觉得自己很陌生,从而才把自己作为对象而发问的。  相似文献   

11.
《诗经.黍离》是为人类千古之问——"我是谁"而作,其中诗人"心忧"的原因是因为"我是谁"的问题找不到答案,而其中的"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之问,正是"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特殊形式,是诗人发现了自己的本体之我而对本体之我又无法彻底地加以理解,觉得自己很陌生,从而才把自己作为对象而发问的。  相似文献   

12.
邓析是一位理论严密的逻辑学者,是先秦逻辑史的第一人,以“两可”之辞著称。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指责邓析操“两可之说”,“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吕览·离谓篇》)直至今日仍有不少逻辑工作者认为邓析的思想属相对主义诡辩论。那么邓析何以落得操“两可之说”之名呢?从《吕览·离谓篇》中所记载的一则故事来分析,我们不难窥探到邓析这一逻辑思想的基本义蕴。 故事说:“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尸者;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邓析曰:‘安之,人必莫之卖者。’得尸者患之,以告邓析,邓析又答之曰:‘安之,此必无  相似文献   

13.
(一)《离骚》之骚为地名说前人解释《离骚》题意,颇多异说,如: 一、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传》) 二、离犹遭也。骚,忧也。(班固:(《离骚·赞序》) 三、离别也,骚愁也。(王逸:《楚辞章句》) 四、离别也,骚动也。父子离别骚动不宁,天之经也。(王(?)运:《楚辞释》) 五、离骚即《大招》所说的“劳商”,是楚国当时的一种曲名。劳商与牢骚意同,牢愁、牢骚、离骚为双叠韵,可以互相通转。(《楚辞论文集》)  相似文献   

14.
一、河洲《周南·关雎》“在河之洲”,《毛诗》传、笺“河”字元说.朱熹《诗集传》:“河,北方流水之通名.”实误.西汉以前,“河”仅为黄河之专名,不作通名用.“黄河”两字始见于《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爱及苗裔.’”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二》谓史表本无“黄”字,此“黄”字亦为后人所加,“不知西汉之前,无谓河为黄河者.”故“河”由专名变为河道之通名,最早也当在西汉以后.虽如此,后世以“河“作为黄河之专名者仍多  相似文献   

15.
“美”大也,与“善”同义,“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我们是“真·善·美”的一元论者。就是说在谈文学艺术性的时候,未尝不包括它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因为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义理、辞章、考据”并重,对于《屈赋》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6.
一、回文形式与相关修辞格的最早联系回文形式的使用在汉语中有悠久的历史。例如:臣哉邻哉,邻哉臣哉。(《尚书·益稷》)君子有酒,旨且多。……君子有酒,多且旨。(《诗经·小雅·鱼丽》)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八...  相似文献   

17.
台湾蒋纬国先生,前不久写信给南京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归侨胡北离女士,期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大团圆。 三月初,女诗人胡北离致信蒋纬国先生,对其近作《胜利·旧痛·今忧》一书备加赞许,并赠寄新出版诗集《世纪神曲》一册。蒋纬  相似文献   

18.
侔,是《墨经》中关于说和辩的一种方式。《墨经·小取》:“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孙诒让认为侔是“谓词义齐等,比而同之。”伍非百说:“何谓比辞俱行,谓取形式同一之辞,或增之,或减之,以观其结论之是否同一也。”又说;“侔当今直接推理之附性法,用两辞相比而行,以求其另一辞之是非。”  相似文献   

19.
刘向《校上邓析子叙》和《列子·力命》都说邓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两可之说”为邓析学说的重要内容。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此说的分析和评价多有不公,指责“两可之说”是一种“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吕览·离谓篇》)的相对主义诡辩。笔者认为,这种指责不仅失实,而且恰恰抹煞了邓析思想的闪光之处。邓析的“两可之说”载于《吕览·离  相似文献   

20.
《左传》复句有一套结构形式,除了语调和停顿外,还采用代词、省 略、对偶排比句式、句中语气词“也”、[主·“之”·谓]结构和[主·“而”·谓] 结构、关联词语,它们有机结合,构成天然浑成的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