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女性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而后传到英美,最初是指追求男女平等,逐渐发展为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它对西方各国的女性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了在女性主义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里美国女性文学的特点及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评价20世纪女性文学在社会、自然、文化层面的女性自我意识嬗变历程,女性意识经历了两次成熟期、两次异化期。成熟期:(1)五四时期女性意识由反抗封建婚姻的“人”的觉醒的外在性呈现于社会层面;(2)新时期女性意识以独立人格、社会价值的自觉追求呈现于文化精神层面。异化期:(1)“十七年”间女性文学以否定自然生理特征的“无性”的男性化认同于时代;(2)“后现代”的女性身体写作又以绝对的自然生理特征——“性自恋”和排斥男性的在场来张扬其话语的前卫性。女性意识具有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历史含义。对女性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上的不同认同,使女性文学由现代到当代的演变中出现种种分裂、冲撞与彼此消长的曲折和偏离。  相似文献   

3.
中国作家的女性主义意识和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是在欧风美雨的熏染下形成的,作为西方女性主义的最初传播者和借鉴者,五四时期的一批女性作家功不可没,陈衡哲则是这批女性作家的代表。虽说她的女性主义意识还处在一个初步觉醒的阶段,但她的拓荒价值以及对后来女性文学的影响,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曾洪伟 《船山学刊》2007,(4):173-175
女性主义诗学是20世纪70年代初肇始于欧美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和理论形态.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在文学领域的自然延伸.它以其鲜明的性别意识(以女性的视点来检视一切文学文本,并努力建构属于自己性别的诗学体系),决绝的反叛姿态(彻底颠覆和打破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强权统治和话语暴力),超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积极吸纳各种现代和后现代思想资源,并孕生出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等纷繁复杂的女性主义批评分支)而备受西方文论界的瞩目和青睐.  相似文献   

5.
传统二元认识论中男性与女性生理性别差异决定了两者的社会地位,并且由于对具有普遍规定性的理性的推崇也导致了在审美活动中女性审美经验难以表达,甚至屈居成为男性审美的对象。但是当理性霸权遇上后现代解构主义之时,生理性别实际上作为掩盖权力结构运作而被建构为自然本质的面纱被揭开,性别身份的松动也颠覆传统男性霸权引导下对女性审美的规定性。然而这并不意味女性审美就要对男性审美经验进行替代,反而提供了一方更为广阔的天地,以超越二元认识论的眼光去观照生活世界中那些同样被"边缘化"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一经传入中国台湾,就迅速被台湾女性主义者接受。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台湾的兴起满足了台湾女性文学蓬勃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分析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台湾的接受、兴起和发展,揭示了台湾女性主义文学不断发展的成因,总结了台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7.
王淼 《理论界》2007,32(1):170-171
后现代女性主义是自20世纪80、90年代兴起的女性主义理论和思潮。它是在女性主义自身发展需要的内部原因和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外部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是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遇和结合的理论产物。因此它有着自身鲜明的理论观点和特征,在当代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对指导我国妇女的自由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从而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在理论和方法上选取的女性主义视角。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的主要内容在于揭露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对于第三世界女性的遮蔽和歪曲。她通过对西方白人女性的文学文本所作的后殖民解读,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拓展了新的空间,使后殖民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在88岁高龄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裂缝》。小说以圣经语言般神秘的口述,勾勒出一个女性首先产生于世,而男性作为女性的变异出现的创世纪神话。该小说一经出版就引起广泛关注且备受争议。我国学者多从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视角对其进行评论,鲜有人从后现代女性主体性的构建角度解读该作品。本文基于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伊利格瑞的理论,力求解读莱辛在小说中对后现代社会中女性主体性的  相似文献   

10.
当代女性身体并未自由地呈现自己的行动与意向,而是表现为其他主体所操纵的潜在客体。女性身体的异化根源既有男权对女性身体的客体化、工具化,又有女性对男权的内化和自觉屈从。消除女性身体异化应将传统女性主义的解放政治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身份颠覆策略相结合,在积极的肉身化实践中从事切实的身体反抗。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哲学的立场,针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的"女性异化"与"社会性别意识形态"观,提出反省性的思考,以尝试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者为消除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根源与文化根源所做出的努力给予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托妮·莫里森作品中的自然和女性形象,可以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她对自然和女性的关注和同情,更加深切地体会西方"父权制"文化对自然和女性的双重压迫,有助于引导我们积极建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爱友善、互利互惠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是莫里森作品的一大主题。本文通过阐释其作品中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男权主义和生活环境的三重压迫下的命运,逐步深入分析了其作品中展现的黑人女性历经苦难,不断抗争,重塑自我的女性主义思想和博爱的母性女性主义思想,从而探讨了莫里森如何执着地在作品中为黑人女性寻找出路。相对于激进抗争的女性主义思想,莫里森更衷情于与基督教博爱观相结合的母性女性主义思想,那就是要朴实自然、乐观坚强,用爱心去包容一切,与周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4.
西方女性文学理论旅行到中国,掀起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热潮,也引起中国学者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批评研究。中国文学批评界,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界在自己的文化政治背景中接受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并展开具体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将身体研究上升到其理论的核心位置。①她们反对已经异化的身体概念,主张回归自然本真且生动活泼的身体,从身心合一而非身心分离的高度去思考自我和身体。她们详尽审视了二元思维的弊端,在对其批判和超越中,试图消解传统的主体概念;认为身体并非只是被支配和利用的客体或肉体,它更是主体之全部,从而在解构先前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独特的身体话语和全新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身体哲学。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背景下,受西方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政党政治影响,西方女性主义研究也出现了多元化、中性化等新现象.这些现象总体上是对传统女性主义认识论、父权制和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的延续,但是也呈现出对女性与贫困问题、种族问题、国家安全问题等关联性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7.
著名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长篇书信体小说《紫颜色》,已成为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经典。沃克在《紫颜色》中揭示了黑人女性主义的生存观,即黑人妇女以追求女性自我身份为精神内核,以写信、缝纫、唱鲁斯民歌等创造力活动及黑人妇女内部的姐妹情谊为物质保障,实现性别压迫和种族压迫下的自我解放和生存,并最终促使黑人男性改善自我,迈向自然、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18.
在女性主义思想史上,两性的平等与差异问题一直是女性主义内部各流派之间的中心问题,平等与差异观贯穿了西方女性主义思想史的始终。一般来说,女性主义性别平等思想经历了从第一次浪潮中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提出的"等同论"平等观到第二次浪潮中激进女性主义提出的"差异论"平等观,再到第三次浪潮中后现代女性主义提出的"雌雄同体"多样化平等观,在激烈的探讨争论中,女性主义的性别平等观向纵深发展,呈现辩证整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放弃理性的和统一的主体,宣告"主体已死",挑战并质疑现代主义的主体解放事业。受其影响,女性主义理论内部就是否存在统一的女性主体、如何建构女性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等关键问题上,存在着极大的争议。通过与本哈比、巴特勒等女性主义哲学家的交锋与论辩,弗雷泽颠覆了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指出当代女性主体应是具有主体性、差异性和能动性的多元主体,重构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主体理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所用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理论实质的分析,批评了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性为实现政治目的对翻译的利用。女性主义者认为翻译和女性的境遇一致,而将翻译和女性主义联系起来,采用增补、劫持以及添加前言和脚注的翻译策略以及发明女性语言文字的方式反抗男性话语,妄图彰显和提高女性地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消解了逻各斯中心主义,颠覆了忠实对等。其对语言的文字改革,也将使语言陷入混乱。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为实现政治目的而越位的翻译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