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娲意象这一神话原型对毕淑敏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毕淑敏小说立足于女娲式的民族精神积淀和现代女性独立、自尊、坚韧的中介点,从"创世""救世"等角度广泛展开,深入开掘,从而完成理想的女性塑造。毕淑敏笔下的女性形象的品格特征与女娲意象两者之间存在着命脉相传的对位性关联,在她们身上融合了毕淑敏对生命传承、生存抗争、女性品格的深刻阐释。伴随着源远流长的女娲原型神话,毕淑敏笔下的女性形象也获得了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毕淑敏的很多小说写到了死亡,她对生命具有强烈的悲悯之情。她能冷静地体察人的生理器官及其变化,能维妙维肖地摹塑人物由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而引起的感觉世界的波动与平静,使读者真切地感觉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本文从毕淑敏对死亡的认识、军人之死、普通人的死、生与死的深思四个方面论述了毕淑敏小说对生命的关爱。  相似文献   

3.
以人文精神为切入视角,从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道德情操三方面剖析毕淑敏都市小说创作中人的价值观念变化,从而解读毕淑敏关注个体生命价值、开拓人性文化中人文关怀新局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4.
人始终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存在着,那么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过程,众说纷纭,毕淑敏在生死问题上有着独特的理解,她认为快乐生活应该是我们生存的大智慧,而尊严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则是人类对自己生命整个过程的一个呵护,这也正是毕淑敏在作品中要向人们传达的关于生命的全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毕淑敏是当代文坛上实力与个性并重的一位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深深镌刻上了她人生经历的烙印,无论是最初的戍边,还是后来的从医,她从始至终怀有一颗对世事的"医者仁心",所以问世的作品都受到了文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赞扬。在戍守昆仑的军旅生涯中,毕淑敏强烈地感受到生命是孤独而又丰富的,完成了关于"人性"的书写;在悬壶济世的医者生涯中,凭借着医生沉着冷静的头脑和治病救人的"仁心",毕淑敏完成了关于"医者"的书写;在救赎灵魂的心理医生的生涯中,毕淑敏又通过清晰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对生命自始至终的不懈关怀完成了关于"心理"的书写。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毕淑敏以作家和医生的双重身份表现出的一颗"医者仁心",以及她所赋予我们的审视当今社会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6.
正作家毕淑敏在北京大学演讲,有学生递上条子问:"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毕淑敏想了想说:"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对你说,人生原本是没有意义的,但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要赋予它意义。"然而,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学生没有追问,毕淑敏没有回答。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长子,台湾成功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夏烈在给高中生的讲座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和本质可以由不同的角度观察:在生物学上,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延续后代,创造继起的生命。生物学是科学,没有性灵,所以在生物学上人类和其它禽兽  相似文献   

7.
作为文坛上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心理医生,近年来毕淑敏尤以散文誉满海内外,在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她的散文具有一种女性作家难能可贵的生命热力和思想深度,作品传达出作者对人类生命存在形态的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把握与终极思考.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其最新散文集<心灵眼睛>,来透视作家心理散文中的生命意识主题:对生命的礼赞,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对人心灵的拷阿.展示散文家毕淑敏独特的文化品位与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8.
毕淑敏小说常常引人入胜,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中,阐述生命的真理,引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这些和毕淑敏小说独到的叙事方式是分不开的。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零聚焦的叙事模式、讲述的方式以及倒叙为主的叙事时空都让她的小说散发着传统文学不朽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毕淑敏是一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其长篇小说《红处方》出版当年,就被《南方周末》选为该年度最有影响的10本书之一,并获得首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大奖。小说体现了作家对欲望生存的逼视、对生命意义的扣问、对吸毒者的深沉关怀,也集中反映了毕淑敏悲天悯人的情怀与救渎脆弱生命的强烈意识,是作家开给当下社会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10.
相应于生活历程的转变,毕淑敏的创作也越来越注重对女性生活的表现和对女性生命状态、生存方式及生命过程的思考,同时其女性化叙事逐步成熟,因而也完成其创作过程中女性意识逐渐凸现的演变过程.但其创作对女性人生人性缺失的勘测仍仅限于经验层面,难于上升为对于女性的整体审视,对女性文化的反省也并非很清醒很自觉的理性行为.毕淑敏如期望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更大成就,应注意对此种缺陷的克服.  相似文献   

11.
毕淑敏文艺思想的基础是真实,真实性是毕淑敏文艺思想和文学活动的支柱。从毕淑敏对真实性的追求、表现和局限几方面解析毕淑敏的真实观,可以深化对毕淑敏创作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毕淑敏的生命意识是真诚的救赎使命意识、热情的入世看客意识与清醒的医患矛盾意识,因而她在<红处方>、<预约死亡>、<拯救乳房>等小说中创造了毒瘤意象、死亡意象与会心意象等审美意象,同时将读者引入深谷体验、高峰体验与缺失性体验之中."死亡是成长的最后阶段"--这是毕淑敏的生命意识与审美意象之间的神圣契约与独特的心灵处方.  相似文献   

13.
林白<万物花开>与毕淑敏<女工>虽然题材类似,但却呈现了巨大的美感差异.<万物花开>是表现自我的,是生命自我的自由体验,"万物花开"是物我合一的生命自由象征.林白是生命型作家;<女工>工是表现"她们"的,是对底层不幸的现实书写,是理性自我的普遍性伦理关怀,毕淑敏是理性型作家.她们的心理习惯分属于生命的与理性的两种不同的价值世界之中,她们各自依据自己的心理习惯呈现自己的文学风格.各自具有自己的文学价值和精神价值.把这两部作品并置起来.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这两部作品和这两位作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毕淑敏散文作品所蕴涵的丰富的审美意蕴:对生命存在形态的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把握与思索;倾诉和赞颂平凡生活中存在的至天至善的人性美与人情美;对女性微妙复杂心理的切身体验和哲学思考对自身创作观念和写作命运的理性剖析。  相似文献   

15.
毕淑敏等的"人生笔记"系列是女性作家表达自我生命体验的文字诉求。八位女作家对自我人生经历的重新演绎,为的是抚慰心灵的创伤,同时也流露了相似的自恋情结。她们独特的生命体验孕育并体现着成熟的女性意识和深刻的死亡意识,她们对其生命历程的反复叙述其实是实现自我救赎的特殊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毕淑敏长篇小说《拯救乳房》中表现出的执着的写实精神、强烈的拯救意识和在生命体验与女性写作中的超越意识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并试图在各层面上阐释小说的历史性深度和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论中 ,生命意识的显著特点是 :注重从对宇宙万物的观照中体悟生命力 ,品味生命的滋味、妙趣和真谛 ,在天人合一的情境中观审生命之大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命力是宇宙人生之美的根本要素 ;艺术自身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宇宙人生的生命力 ;生与死或命运是人生的一大基本困扰和文艺的一个永恒主题 ;很多中国文论家从不同的角度直接或间接地致力于生命忧患的解脱与生命意义的探寻  相似文献   

18.
新词语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是其在内部语言系统和外部社会系统共同作用下的生命发展历程。从时点生命力、时段生命力和历时生命力曲线三个角度进行观察,才能全面认识和把握新词语的生命历程。新词语监测及新词语的生命力计算研究既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生命真谛的求索与超越--毕淑敏、余华小说死亡命题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亡历来是中国人的禁讳话题,其实,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无论职位高低,尊贵卑贱都无法回避死亡问题,而人生的价值就在由生到死两极之间的短短地带里一幕幕中展现出来,作为对生命和死亡求索、超越的当代作家毕淑敏和余华又以人道主义关怀书写了迥然相异的生死观,来揭示死亡命题背后蕴藏的社会学、哲学内涵,以警示世人珍爱生命,超越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20.
毕淑敏的散文充满了比喻,但言语语境往往影响制约着我们对这些比喻的理解。本文主要分析探讨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两者在理解毕淑敏散文中的比喻时所起到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