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函数极限的定量描述性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学生由感性认识初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形成或培养理性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执教时应指出函数极限概念的学习和研究目的,耐心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用静态的有限量来刻画动态的无限量的方法和过程,再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相关例题对函数极限概念进行细化,这是加深对概念认识和理解的必要途径。整个教学设计应是基于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深刻认识,这对高等数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函数列{xn}的收敛性,说明:函数列的收敛域一般是定义域的子集;函数列虽然不一致收敛,但其极限函数可以是连续的;极限运算也可以与积分运算交换运算及求导运算交换运算的次序,并由此引出了函数列一致收敛与几乎处处收敛的概念,论述了叶果洛夫(Егоров)定理的建立与证明思路,充分说明了函数列{xn}在分析数学中的作用,诠释了数学概念、抽象与简单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关于数列极限教学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限是高等数学的基础,深受广大师生的重视,数列极限教学是学生学好高等数学的入门教学,十分重要。然而学生对数列极限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象,笔对数列极限教学作了一些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人们由实践回到实践的认识过程,按照认识机制的不同和认识程度的高低,应该分为几个基本的认识阶段?对此,我国哲学界近年的讨论意见纷纭,各言其是。大体可归纳为两种意见。一种是“两阶段”论,即第一阶段为感性认识,第二阶段为理性认识,写成等式是“实践—感性—理性—实践”。另一种是“三阶段”论,但具体分法又各不相一。有的主张分为“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写成等式是“实践—感性—知性—理性—实践”;有的主张分为“感性认识、直觉认识、理性认识”,写成等式是“实践—感性—直觉—理性—实践”;有的主张分为“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检验与发展认识”,写成  相似文献   

5.
直觉在传统认识论中被视为向理性认识提供材料而低理性一等的认识方式。诗学中的艺术直觉也多被视为与理性对立的情感认识方式。在理性主义神学思想的指导下,马利坦"诗性直觉"改造了传统的审美直觉观,发现了艺术直觉中潜在的理智认识性特点。基于理智性认识特点,诗性直觉所把握的是一种形式的情感。在呈现人们幽深无意识深处对实在的意向性情感时,诗性直觉还展现出趋向灵魂之"神"的创造性和超越性。  相似文献   

6.
1 划分认识阶段或环节的最主要的依据在于主体的活动方式和主体对客体的把握程度这两个方面。国内一般哲学教材中都认为: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所达到的是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表面的认识;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所达到的是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所达到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来看,这个过程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因为人的认识总是表现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运用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的概念)但是,由于把感性阶段仅仅和相应的感性认识形式相联系,把理性阶段仅仅和相应的理性形式相联系,这里面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问题:仅靠感觉、知觉、表象这些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否就能达到  相似文献   

7.
依测度收敛这一概念使集合的测度与极限交混在一起,变得非常抽象而不易理解。为了使这一抽象概念形象具体,在依测度收敛概念的教学中可以运用构造法、形象法及转化法,通过构造处处不收敛的特殊函数列引出依测度收敛的定义,并且运用函数图像和点集的特征刻画了依测度收敛的几何意义,从而使抽象的依测度收敛概念形象化,运用这一几何意义可快速判断一些函数列是否依测度收敛。同时,又借助函数列的依测度收敛与几乎处处收敛之间的相互转换,不需要用精细的测度论方法便可简捷地将普通收敛的唯一性与连续性推广到依测度收敛。  相似文献   

8.
中学物理教材主要有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理论组成,讲的是经典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并根据物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人类认识的历史过程相结合的原则,构成了便于学生接受的科学体系,其中物理现象来自物理实验和具体的事例,这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以观察实验为基础,通过科学的抽象,进一步抓住本质,找出规律,提出理论,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是物理概念、规律和理论的由来,物理概念是集中反映物理现象的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物理知识的大门,正确的形成物理概念是掌握和应用物理规律、理论的桥梁,例如,对力的概念不清楚,那就很难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运动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极限概念非ε语言定义的特点及在师专数学专业“数学分析”教学中采用非ε语言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质的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它们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其具体形式有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它是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以抽象性和间接性为特点的,其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学生感性认识特点的研究,意在克服教学过程理论上长期存在的机械唯物论观点。文章认为学生感性认识的三个特点是:一、不是学生从学习书本知识所获得的理性认识的源泉;二、不完全是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三、具有随机性和典型性,缺乏定向性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12.
郭雅丽 《新天地》2011,(9):117-117
学生学习化学,是以实验、实物直观为基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学生化学学习的规律。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技能,加强师德修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钻研大纲和教材,了解学生,在教学方法上保持初、高中的衔接,更要在教学方法上保持初中、高中连贯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水平,奠定坚实的化学学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钢琴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对学生进行弹奏技巧的训练,同时还应通过对钢琴作品的曲式、风格等的分析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把感性认识(演奏技巧)和理性认识(对具体作品的全面分析)融为一体,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演奏水平的目的。《高等师范院校钢琴基础教程》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钢琴教学普遍采用的教材。在教学中本人试通过分析教材及弹奏手法提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现介绍如下,希望得到同行的帮助和指教。  相似文献   

14.
运用多媒体课件在田径训练中进行辅助教学,便于学生对田径技术的理解,促使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迅速掌握技术,提高训练成绩。  相似文献   

15.
崔凤云 《新天地》2011,(12):307-308
比较法是各种认识和思维的基础,感性认识需要它,理性认识更需要它。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掌握比较法,可以帮助他们感知、识记、理解、综合运用生物知识,提高学习绩效;老师掌握比较法,便于抽象知识的讲解,化难为易,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学中应根据知识特点灵活运用,使比较法真正成为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克罗齐把艺术即直觉归结为感性认识 ,把艺术批评归结为以人生阐释为内容、以知觉判断为形式的理性认识。在他看来 ,认识促成并指导实践。艺术批评从根本上具有一种对于人的活动的建设性意义。正是立足于建设性 ,克罗齐把批评看作确认真知的批判性思维 ,思想成果的历史性积累 ,艺术趣味的成熟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直觉体悟"作为中国传统的一种写作思维方式,是进行诗歌、散文创作时最常用的方法。在"直觉体悟"内涵解析的基础上,解构了其在中学语文写作中的实际意义,并提出了在中学语文写作中运用的五点建议:创建丰富的情景,激发体验;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把握最佳直觉体悟时机;咬文嚼字、体悟细节描写;发挥直觉体悟的直觉功能,以期能进一步促进中学语文教学与实践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探究式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它更强调了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来掌握概念和规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应注意创设问题,营造探究氛围,循序渐进,在活动中应从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出发,让学生从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相似文献   

19.
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培根曾经指出,概念的混淆妨碍人们正确认识事物,扰乱人们的理智,培根把这称之为“市场假相”。培根认为,由于概念本身的混乱,“它使一切陷于混乱,并且使人陷于无数空洞的争辩和无聊的幻想。”当前在认识论中,“感性认识”概念和“理性认识”概念各自有着多种涵义,造成了关于它们辩证联系论述的混乱和似是而非。  相似文献   

20.
"体验型"学习方法,是在吸收德国"双元制"和"行为导向"教学法思想精髓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体验+兴趣+求知"的学习过程,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的一种学习理念.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必须在建立稳定的实践环境、入学专业教育与专业"体验"、实践训练化整为零、学生社团活动与专业教学结合、"体验型"课堂教学与考核、"双师型"教师组合等几个方面提高认识,才能真正做好"体验型"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