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有人说微信朋友圈拉近了很多人的关系.在早前微信的版本中,微信上线了搜索朋友圈内容和公众号文章的功能.最新版微信加强了朋友圈搜索功能,可以指定搜索某个好友所发的朋友圈,还能指定时间段.  相似文献   

2.
除了聊天、朋友圈、小额支付,微信还有什么功能?其实微信有很多功能大部分人都不常用到,很有用的几个小功能虽说丰富,使用率也不高. 朋友圈精选.身边越来越多人使用微信的朋友圈,但是分享的内容琳琅满目、良莠不齐,包括心灵鸡汤、微商营销、个人感受等等,"一周朋友圈精选"的功能相当于帮用户过滤朋友圈,所以这个功能还是颇具实用性的.点击微信上方的搜索栏—朋友圈—输入"一周朋友圈精选",你再看到的基本上就是朋友的原创内容啦.  相似文献   

3.
近日,微信朋友圈里不断有人发来这样的信息:“我也试试看,又删了12个人,节约了94M的空间!不要让拉黑你的人占用你的空间,您也试试吧,复制我的消息,找到微信里的设置、通用、群发助手,全选复制粘贴消息发送就行,谁的名字变色了,删掉就行!” 这条微信以前就在朋友圈中出现过,只不过现在又加了一句“又删了12个人,节约了94M的空间”的话,让内容更有迷惑性.  相似文献   

4.
社会化媒体的出现给人类交往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时间消灭了空间",人类交往的广度得以扩展。但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是:交往的深度是否随之增加?选择微信朋友圈为例,通过对朋友圈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后发现:微信朋友圈是现代人生存危机的一个投影,城市化、工业化带来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工具理性宰制下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脱离了主体间的合理关系,降级为物的关系,因而交往也是肤浅的、碎片化的。  相似文献   

5.
微信庞大的用户规模、强关系链接等特点给营销带来无限商机,自微信推出朋友圈广告以来,各类型的广告投放逐渐增多,消费者对朋友圈广告的接受度成为各品牌厂商、企业和微信平台关注的焦点.基于消费者互动视角,以技术接受模型(TAM)为基础,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朋友圈广告接受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互动关系强度可以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愉悦性和感知信任,其中前三个变量可以正向影响消费者朋友圈广告接受度,而感知信任对接受度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微信作为近几年新兴的社交工具受到人们青睐.对微信的研究在传播学、社会交往领域也日益增多.本文以人缘这一本土社交文化为切入点,结合社会地位获得相关理论,以人物H微信朋友圈为研究个案,探讨人际交往的本质是否会随着社交手段的不同而产生本质变化,探讨获得他人正面评价的"人缘取向"的人际交往特点如何在微信交友中实现.微信朋友圈的互动模式映射了线下关系运作模式,关系理论中的行为逻辑并没有随着社交形态和社交工具的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7.
2014年的马年春节“微信红包”一炮走红,漫天飞舞的“微信红包”让大家为之疯狂.在玩乐的背后,人们能够感受到的是互联网世界带来的奇妙变化,不经意问改变了我们曾经熟悉的生活方式,而且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和模式颠覆着我们未来的生活.微信“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生意做到了微信朋友圈里,也有越来越多的商家感到微信巨大的影响力,扎堆投进微信的“怀抱”.  相似文献   

8.
目前,微信独特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引发了大量新型网络犯罪,给公安机关执法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微信犯罪具有一些新的特点:案件类型多为侵犯财产类犯罪;受害人多为年轻女性;作案成本较低,取证相对困难。为及时准确地打击各类微信犯罪,为微信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虚拟社交网络的健康发展,公安机关可利用微信的注册功能、通信功能、“附近的人”搜索功能和“朋友圈”功能等打击微信犯罪活动;同时注意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公众防范意识,加强学习研究、提高虚拟社会管控水平,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审核机制,多渠道防范微信犯罪。  相似文献   

9.
每个微信用户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核心讨论网络"——朋友圈。微信的"朋友圈"是基于虚拟关系与现实关系二元交叠而建立起来的连接,"我"决定朋友圈的结构的同时,也深受"朋友",甚至是"朋友"的"朋友"的影响。在以微信为媒体的科学传播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朋友圈"强连接的信任度,来提高科学传播的信度;更要充分发挥公众号的弱连接,不断地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公众号,并通过这些公众号将一些新的科学信息持续地介入到各个不同类型的朋友圈层,来影响大众的生活,使科学传播深入社会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0.
正你不认为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上最伟大的发明就是微信朋友圈?别逗了,刷朋友圈,当然就像呼吸般自然而紧要了。很多人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刷朋友圈,到了晚上不刷一下就不能安然入睡。但,你真的乐在其中吗?还是身心俱疲?在那个叫作朋友圈的世界里,到底还有没有朋友?"圈子"这个词本身是多么精妙,它带着骄傲的气息,又代表着封闭的小世界,非"亲"勿扰。然而,在越来越闹腾的虚拟社交场上,  相似文献   

11.
人类躲灾避险的本能习性?决定了灾害事件信息极易成为社会公众的共鸣性话题? 微信朋友圈的灾害事件信息传播 容易诱发网络舆情?对灾害事件的网络“舆情管理”形成倒逼? 在实证分析微信朋友圈灾害事件信息传播特征及存在问题的 基础上?认为应从最大程度凝聚社会防灾减灾力量出发?对微信用户群体的防灾避险利益诉求进行再认识?从全社会防灾减 灾层面?通过科学、正确的灾害事件信息传播引导?将微信朋友圈建设成为防灾减灾的信息平台和灾害知识学习的网络社区?  相似文献   

12.
红拂 《人生与伴侣》2014,(12):16-16
朋友圈里有一个风云人物,外资银行主管,商场上叱咤风云,穿着我们一辈子也买不起的晚礼服参加各种高级晚宴,有一个家境很好又帅气的老公,生了一双萌得不得了的儿女。出差不是去纽约就是去东京,度假不是去私人小岛就是去法国酒庄。这么高大上的人物,我们能仰视她的生活,全靠微信朋友圈。自从一次同学聚会后我们班建了圈,她加了进来。我每天早上醒来一睁眼就是拿手机看微信,看她又去了哪里,见了什么人……简直比追金秀贤还发烧。  相似文献   

13.
何杲 《新天地》2016,(12):34-35
我是不安分的老头,看到周围好多人都玩手机,加微信群,发朋友圈,也想追个新潮.通过建立、关闭、又开放朋友圈的曲折经历,我得出结论,对它既不能沉迷,又不能与之绝缘,因为窥视和对话生活,并不等于生活本身. 从追崇开始 我是前年建群的,两年来陆续有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发小,退休后新认识的朋友近百人参加.我当时十分追崇朋友圈,群友们在网上相聚,在圈里畅谈,关注彼此,分享心情,展示自己,交流心得,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4.
腾讯微信的朋友圈风靡社交领域,富有中国式沟通的特色。每天通过刷新你的朋友圈可以获得圈子的最新动态和信息。 朋友圈,俨然成为一个女性化的新闻发言人,把你想说的想看的进行定向互动。  相似文献   

15.
[提要]随着智能手机及微信的普及,微信朋友圈购物日渐流行。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微信朋友圈购物行为。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构建了C-TAM-TPB扩展理论模型,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大学生朋友圈购物行为的因素及其关系。研究发现,感知收益是影响大学生购买意向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信任、态度。与理论假设相反,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并不会显著直接影响购买意向。熟人间的信任显著降低了感知风险,感知风险对购买意向的直接影响不显著。本研究可为在尊重个性发展基础上的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消费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人们将网下的生活移居到网上,习惯于通过网络来进行社会资本的积累。然而,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平台的大众传播特征使得社会资本容易集中流向网络场域中的强势话语阶层。而微信的"生成"式结构所形成的信息过滤机制,使得每一条信息必须跨过圈与圈的屏障才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这不仅有利于还原信息本身的价值,同时有利于消解网络核心话语节点的话语权力。在此基础上,经过层层过滤的"序参量话题"不仅对人们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也让微信场域中,基于话题本身价值的人际交往更加平等和理性。文章试图从微信朋友圈的"生成"模式入手,分析朋友圈的结构形式,通过描绘朋友圈的话语传播机制,探索在基于内容价值的传播条件下的人与人的关系变化。  相似文献   

17.
李洪磊 《今日南国》2014,(12):57-57
使用微信的朋友,应该都收到过朋友发来的或者在“朋友圈”里看过不少关于健康养生的信息.从“一天该喝几杯水”“什么时候睡觉最好”,到“民间一百个不传之秘”“美容养颜圣经”等,有的让人耳目一新,也有的颠覆人们以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刘静一 《新天地》2016,(9):16-18
时下有手机的人几乎都会玩微信,也都有一个甚至多个朋友圈.面对这一新生事物,南京一个老太太当仁不让,坐镇家族朋友圈,跟儿孙们适时地进行着良好的互动. “佘太君”本名王桂英,今年70岁,丈夫佘家荣已于20年前去世.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分别在北京、南京等地成家立业.送走了老伴儿后,她基本都是奔波、操劳于儿女的成家立业,接着帮助他们带孩子.在带孙辈的过程中,她学会了用电脑、玩手机.一晃就是古稀,孙辈们也渐渐如脱壳的小鸟振翅欲飞了,老太太似乎显得愈来愈孤独,愈来愈没有用武之地了.  相似文献   

19.
静静: 你快递来的大手机收到了,在你表妹的指导下,我们也学会用微信了.现在我和你妈凑在咱家书桌前,商量着在微信里打字跟你说话.你上大学时,还往家里写过几封信,那些信我们都存着,没事就拿出来看,现在变成电子信,更方便啦! 这几天,我们偷看了你所有朋友圈的内容,给你每一条都点了赞,你收到了吧?你妈看着你的朋友圈(不知道我们算不算你的朋友),把你每张照片都存到了手机里,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  相似文献   

20.
大野 《中华魂》2017,(10):42-42
报载,一位领导干部原来是很积极的微信达人,常在朋友圈里发布一些信息和图片。最近不知何故突然停发,杳无音信,成了“潜水员”。人问其故,答日:“我发一张自写书法的照片,被表扬得自己脸红;晒一次跑步健身的成绩,收获点赞无数;上传一张孩子的照片,被盛赞到无以复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