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贯穿于他一生的理论探索,具体包括对同权市民社会的批判,对资本家生产方式主导下的市民社会的批评,对市民社会意识形态的批评。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实现了经济学与哲学的有机统一,体现了马克思理论的实践品格和总体性特点,具有与历史唯物主义所不同的价值功能、侧重点和概念体系。以市民社会批判为马克思文本解读的一个学术视阈,有利于我们全面科学地把握马克思理论的实质、特点及思想发展历程,并对马克思理论的诸范畴形成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财产权是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主题。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核心政治观点认为,资产阶级财产权关系不是自然的永恒的,而是历史的暂时的,因而是必然灭亡的。这一观点肇始于马克思与蒲鲁东的争论,马克思认为,蒲鲁东对资产阶级财产权的批判未能达到一种历史性的理解,结果沦为对资本主义的辩护。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财产权的历史性研究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充分展开,尽管在后来的《资本论》中,这些历史研究内容因为科学体系的需要而大大压缩,但财富和财产权问题仍然是《资本论》的理论内核,并构成马克思全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拉布里奥拉曾用不同的术语指称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这些术语也最为集中地体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在他看来,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能够如实地解释社会生活进程的历史理论。同时,他也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哲学,而这正是它区别于传统哲学的地方。拉布里奥拉以"起源"的方法,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和理论的"自足性",批判了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危机"。  相似文献   

4.
本文指出,《草稿》是马克思从经济理论上铲除蒲鲁东主义的一部极为珍贵的文献。在《草稿》中。马克思在自己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地揭露和剖析了蒲鲁东的唯心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深刻地批驳了蒲鲁东的劳动货币、无息信贷和交换银行等社会改革方案,因而从根本上推翻了蒲鲁东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相比,马克思在《草稿》中对蒲鲁东的批判,则更为具体、广泛,其地位也更为突出。作者认为,《草稿》标志着马克思从根本上完成了对蒲鲁东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不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不是因为经济学,而恰恰是因为哲学革命,正是那个“一定的”历史哲学语境,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一切细节上超过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是天然的经验的社会唯物主义,但只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才真正走出一条科学道路,这使他所进入的一切思想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并且,也正是在马克思所从事的伟大政治经济学革命中,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这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面对社会历史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马克思将哲学的批判理性与现实的…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18-24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亦是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蒲鲁东的关键所在。蒲鲁东从批判作为所有权的基础——劳动出发,力图确立和建成维护社会平等与正义的公约。而马克思则以劳动问题作为突破口,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的发展进程,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找到了解开人类历史和生存矛盾的钥匙。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构筑了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现代性叙事结构,经济学批判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主线,因而以经济学批判为主线的现代性批判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本真的理论视域.经济学、现代性与历史唯物主义三者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赋予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以独树一帜的理论品格.货币、资本和生产是架构三者相互关系的概念桥梁,它们既是经济学建构现代性叙事的支柱概念,又是历史唯物主义开展现代性批判的基础概念.某些后现代学者视马克思的货币、资本和生产概念为纯粹的经济学概念,并由此认定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并未超越经济学的理论视线,历史唯物主义在客观上已沦落为经济学和现代性的共谋.揭露和批判这种"共谋论",就必须把被后现代理论囚禁的货币、资本和生产概念从单一的经济学视域中解放出来,通过还原其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本意来展示其现代性批判功能.这是关涉诸多历史唯物主义"元问题"的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过程 ,也是其历史唯物主义生成的过程。马克思在第二次经济学研究中 ,确立了物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起点。以此为基础 ,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开启了作为新世界观的历史科学视野 ,完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一般逻辑的转换。但由于经济学研究的滞后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尚未展开 ,因而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缺乏新的理论支点 ,人本主义逻辑的“空骨架”还会偶尔显灵。马克思的科学历史观的完全创立 ,取决于生产关系范畴的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构筑了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现代性叙事结构,经济学批判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主线,因而以经济学批判为主线的现代性批判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本真的理论视域.经济学、现代性与历史唯物主义三者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赋予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以独树一帜的理论品格.货币、资本和生产是架构三者相互关系的概念桥梁,它们既是经济学建构现代性叙事的支柱概念,又是历史唯物主义开展现代性批判的基础概念.某些后现代学者视马克思的货币、资本和生产概念为纯粹的经济学概念,并由此认定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并未超越经济学的理论视线,历史唯物主义在客观上已沦落为经济学和现代性的共谋.揭露和批判这种"共谋论",就必须把被后现代理论囚禁的货币、资本和生产概念从单一的经济学视域中解放出来,通过还原其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本意来展示其现代性批判功能.这是关涉诸多历史唯物主义"元问题"的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章衎 《学术研究》2022,(3):36-42
马克思对“具体”问题的解读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他曾经把“具体”当作经验具体和历史具体来理解,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他将“具体”提升为“具体总体”来加以把握。对马克思来说,只有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在研究对象和方法论上的具体化转变和转型,才能通过理论思维再现的方式,将具体总体观的哲学内涵理解为私有制社会内在矛盾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之总体性的具体呈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具体总体观的本质,能够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及其在资本逻辑批判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对蒲鲁东的批判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是在与蒲鲁东的论战中,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形成时期“有决定意义之点”被“首次作了科学的”〔1〕表述。而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则构成其整个批判的核心。这在马克思的著作如《1...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2021,(4)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货币章"这一部分中,马克思对达里蒙、蒲鲁东等人的批判,一方面渊源于他同蒲鲁东的个人交往,以及贯穿他研究始终的同蒲鲁东及无政府主义的理论论战,另一方面也受到了1857—185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及他这一时期对危机理论研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货币章"当中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货币和价值理论,并试图在其中寻求资本主义社会的对抗性本质和危机的出路。此外,相比《哲学的贫困》,"货币章"中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与对自身价值理论的阐释,都有了重要发展。关注这一文本中的理论批判和理论建构,对于重新思考马克思与其同时代其他社会主义理论之间异同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中。存在着由对法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批判到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转向。此后。马克思开始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研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被称为经济学—哲学范式。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世界观,而且是方法论。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方法论就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它立足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唯物史观关注的是人类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正确论述了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从而超越了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4.
张晓鹏 《兰州学刊》2007,42(4):9-10,4
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只是将其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学上的物质生产.马克思的生产理论是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的生产和社会关系生产的全面的生产理论.只有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生产理论才能深刻领会马克思对于旧哲学的批判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所实现的哲学变革.  相似文献   

15.
李斯特主张通过国家干预保护关税,为此,他提出生产力理论,用国家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同古典经济学相对立.马克思批判地改造了李斯特和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力概念,批判了李斯特把生产力和交换价值割裂开来的方法,揭示了现代生产力与交换价值、资本主义工业制度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对处于思想转变关口上的马克思具有启发意义,马克思找到了认识和评价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迈出了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16.
杨楹 《天府新论》2015,(2):16-22
从蒲鲁东的理论视野来看,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是一个"矛盾的体系",并且其理论支撑与内魂是形而上学的逻辑。因此,蒲鲁东判断,作为"矛盾的体系"之经济学中的"哲学"是"贫困的"。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以蒲鲁东为直接批判对象,而处处都将批判指向德国哲学,尤其是黑格尔观念论哲学。在批判的过程中,深刻地阐释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在波普尔的理论架构中,波普尔按照他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与逻辑、方法原则与标准来审视社会科学,包括历史科学,进而对社会科学中的"社会实验"、"社会规律"都一一加以否定,其目的是试图按照自然科学的原则和逻辑来建构"社会科学"。"理论"要超越"贫困",就必须坚持理论面向现实生活的根本原则,抓住现实生活或时代的根本问题,一言以蔽之,"理论"必须以"真实的问题"为指向,方可彰显理论在批判现实、建构未来之途上的革命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是一个丰富的体系,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虽然没有能够对意识形态现象的各个方面做出详细的论述,但却也已在总体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哲学等不同领域作了批判。历史唯物主义推动和深化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形成了总体性视角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8.
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史有一条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就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提出的:“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的思想。我们据此认为,对市民社会的经济学探究是贯穿唯物史观发生史的主题旋律·它一方面开辟了马恩思想进程中的新道路,为科学世界观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对市民社会进行经济学剖析的结果直接引伸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马恩通过经济学研  相似文献   

19.
一 东方社会的社会性质和经济结构根本不同于西方社会,它有自己典型的特征,不能用西方的模式套论东方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一个基本方面,也是他对西方中心论进行批判的第一方面。 对马克思发展史的研究可见,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阐述其基本原理和观点,最初是在对西欧各国社会历史和现实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之标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社会形态及其演进发展的最初见解,他们根据社会分  相似文献   

20.
本文第一次从经济学的视域呈现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时一条鲜为人知的理论线索,即马克思指出从西欧社会经济发展支出发,以分工为现实起点,批判四种私有制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方式的历史本质,他以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旧哲学的科学实证逻辑,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包含的客观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马克思1845年抛弃人学异化史观(批判的人本现象学)之后,首次使用的科学批判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