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格语法理论便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得以运用。该文简要回顾了海外华人语言学者、中国大陆汉语学者以及计算机学者关于汉语格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格语法理论对于语义的关注,正好契合了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而讲究意合的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将“格”作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  相似文献   

2.
格语法理论在应用于汉语语法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分歧,其主要表现为对汉语格区分的不一致上。而分歧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各家区分“格”的出发点不同以及格语法理论本身也存在的一定局限。为此,我们必须重视语法形式的作用以尽可能减少分歧,同时,也要意识到格区分存在的分歧是必然的,在区分格时允许保持一定的弹性。  相似文献   

3.
海外格语法在汉语上应用的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为什么近年来许多海外的华人学者对格语法理论在汉语上应用的研究很感兴趣?回答这这个问题,要把格语法是什么以及汉语语法研究的目前情况略加说明。他们研究的成果如何?本文试图在评述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一点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从Chomsky的“格理论”看汉语的“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语法研究中,由于汉语是分析性语言,名词没有“格”这似乎已成定论。本文试就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的普遍语法——“管约论”(简称GB)中的“格理论”(Case theory),对汉语名词的格进行分析,证实汉语名词有自己的格位形式标识——介词和句法位置(词序),有自己的格位类型,也证明了“格理论”同样适用于缺少形态变化的汉语,它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5.
(马氏文通赠次系统地论述了汉语语法,揭开了系统研究汉语语法的帷幕。一批学者紧随其后,先后投入汉语语法的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把汉语语法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使汉语语法研究侧重于现代汉语。陈承泽提出了汉语中小句(主谓短语)作谓语之说;赵元任先生则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开一代新风,把西方的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引进了我国;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三部各具特色的语法体系著作先后问世。新中国的成立,使汉语语法的研究进入一个空前活跃的历史时期,(暂拟汉语…  相似文献   

6.
Perlmutter(1978)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非宾格动词假说之后,语言学家对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语义和相关的句法现象作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回顾了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对作格现象的分析和国内对作格的研究,用转换生成语法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理论、从句法/语义的角度探讨汉语存在着作格小句.  相似文献   

7.
略论格语法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J.Fillmore提出的格语法理论认为:一个句子由动词或具有功词性质的形容词或名词(verbal forces)以及动词的格构成,且动词与其格的关系是相互依附、相互制约的。翻译家Peter Newmark据此提出,如果要分析和翻译一个句子,首先要找出源语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动词或verbal forces,并理解该动词与其格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然后再按目的语中的动词及其各格的语存规则来翻译。运用Newmark的格语法翻译理论探讨了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对verbal forces及格省略现象的处理方法,认为verbal forces宜译为汉语动词,而原文中省略的格宜进行适当的语法及语义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语际间准确传递科技信息。  相似文献   

8.
汉语语法研究,表现为从词法研究到句法研究的发展过程。其间,出现了词本位理论、句本位理论、词组本位理论、“三个平面”的理论,建构与推动了汉语语法学的发展,留下了逐步演进的理论轨迹;但汉语语法学的发展,始终未能摆脱对西方语法理论的移用与模仿,则是它的历史缺陷  相似文献   

9.
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不断深入,离不开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支撑和指导。文章对目前汉语历史语法研究中经常运用到的语法化理论和“重新分析”等研究方法作了扼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构式语法是一种新兴的语法理论,自引进中国后,迅速成为我国汉语界研究的热点,虽然近年来构式语法的相关研究已成相当的规模,但还很不完善。描述了国内构式语法理论研究,介绍了构式语法的汉语个案研究及其应用,最后讨论了构式语法研究的前景,即加强构式语法的跨界面、跨语言、跨时段、跨领域研究,以期更多的研究者把构式语法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汉语语法论的研究"、"语法理论的研究"和"语言理论的研究"等三个方面介绍和评论高名凯的语言学学术思想。作为中国理论语言学和汉语语法研究的先驱者之一,高名凯为摆脱印欧语眼光,建立反映汉语特点的语法体系提供了一个独立研究的典范。在高名凯的汉语语法体系中,实词的分类不是语法的重心所在,但虚词的研究却是重要的、成系统的,这是高名凯语法体系的一个鲜明特色。高名凯关于汉语实词无词类的著名观点对今天以及未来的汉语语言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实践的需要和理论的沃土是促成19世纪上半叶西方汉语语法研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19世纪中国的衰弱、自闭,与西方殖民势力的强劲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国际社会的巨变、中西交流的增多,对西方开展汉语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提出了迫切要求。同时,西方汉学和语言学的发展,为西方汉语语法研究和教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参照Chomsky生成语法的"格"理论和动词被动化理论,综述了各家对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的主要研究,认为在汉语的"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现象中,领有名词词组移位至表层主语位置后,隶属名词词组作为保留宾语从被动化的动词上获得部分格,而中心语"的"字在前移领有名词词组的时候删除了。  相似文献   

14.
角色参照语法是在格语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结构功能语法。汉语的非常规谓语结构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结构。角色参照语法对汉语的常规谓宾结构有很强的解释力。采用角色参照语法的小句结构对汉语非常规谓宾结构进行解释,并对小句结构中核心谓词的分类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5.
《马氏文通》的“次”与“格”“位”之比较──兼评何容、林玉山的“次”理论杨逢彬马建忠以普遍唯理语法为原则,将西语的cases(格)译作“次”,并移植到汉语。由于汉语无词尾形态,故马氏的“次”不能与“格”尽相吻合;但两者的精神一致,就是讲“实字相涉之义...  相似文献   

16.
信息处理用藏文自动分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藏文自动分词研究是藏文信息处理领域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研究藏语形式逻辑格、语义逻辑格、音势论等语法理论的基础上,借鉴汉语的分词理论和方法,充分利用藏语上下文语境,在不同藏语句子层面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格切分用于句子结构层面,边界符判定用于短语切分,模式匹配用于词块切分,由此,提出了切分与格框架、标注一体化的藏语三级切分体系。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与藏缅语确有发生学上的同源关系,但这并不能成为汉语和藏缅语相似语法特点的唯一解释。通过比较汉语语法神摄与藏缅语语法格摄的异同,发现汉语语法的神摄和藏缅语语法的格摄大抵属发生学上的同源异流关系,二者处在原始汉藏语分化的不同层次;其相似的语法神摄,有的属于同源同流,有的则是类型学上的异源同流,而有的则是借代关系。  相似文献   

18.
菲尔墨的格语法理论是分析句子成分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论方法,它重点研究语言深层结构中动词与名词语之间存在动作与施事、与事、处所、工具、客体等格的关系。这一理论具有普遍性,适用于人类所有语言。汉语属性词部分存在动词性成分,也可以利用格关系来推断其所修饰的词是什么性质。  相似文献   

19.
菲尔墨的格语法理论对句法与语义的界面研究进行了开创性探索,揭示了动词和名词的种种复杂关系,在语言学领域具有深远影响.《“格”辨》(The Case for Case)是菲尔墨格语法初期理论的代表作,基本奠定了格语法的主要模式,是格语法正式提出的标志.本文在回顾《“格”辨》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介绍并评价了这篇专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格语法中的“格”的定义、句子中的深层格的构成、深层格到表层结构的转换和深层格的语言类型学意义,并探讨了其理论贡献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在汉语语法学史上,表现和明确提出来的"本位"学说主要有八种。"本位"理论的发展史就是汉语语法学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西方语法学说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巨大影响,也反映了我国语法研究者为探索适合汉语的语法理论体系所做的不懈努力。对"本位"理论发展史的梳理,有助于我们认清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