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彩陶是远古先民的智慧结晶,它的诞生是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彩陶就像历史文献一样记录并反映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在中国的彩陶文化史中最精彩的要数马家窑文化彩陶,它不仅造型优美,纹饰绚丽,构图严谨,而且分布广,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彩陶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马家窑文化彩陶具有朴实的器型和绚丽的纹饰,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最能引起人们探索欲望的是在彩陶背后的纹饰意蕴。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是中国史前文化彩色陶器的故乡,在其长达三四千年的彩陶工艺史中,先后形成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三个彩陶发展中心。半坡类型的彩陶显示出中国彩陶的本土性传统;在以花辦状花纹为特点的大汶口彩陶工艺的影响下形成了分布极广的带有东方色彩的庙底沟类型彩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虽有许多庙底沟彩陶的因素,但它并非甘青地区仰韶人的发明,很可能是一批无陶的原始居民进入黄河上游谷地后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由巫到史时代的造型艺术思想之变●邓乔彬一、“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新石器时代盛极一时的彩陶,在距今五千年前已呈明显衰落之势,距今四千年前后,已基本消亡,齐家文化的遗址发掘中,极少有彩陶。一代文化在极盛而衰之后,必然孕育着另一类物质文化的兴盛,青铜就成为...  相似文献   

4.
楚器物旋形装饰与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的彩陶纺轮旋纹一脉相承,屈家岭文化彩陶纺轮旋纹应当是楚器物装饰的原型。从图像学理论和原型模式理论上看,屈家岭文化的彩陶纺轮是当时人们宇宙观的象征型模式系统,它为我们揭示楚器物旋形装饰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基本的“元语言”。  相似文献   

5.
界首彩陶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其原材料来源于颍河泛滥留下的大 面积黏土沉积层。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人文因素也对界首彩陶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是界首彩陶质朴自然艺术风格形成的基础。界首彩陶的烧制最晚始于宋代,兴盛于 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 界首彩陶的纹样主要有植物、动物、人物纹饰三大类,器物造型有壶类、瓶类、碗盆坛罐类,釉色以赭红、 明黄、褐绿为主,拥有“红地白花”的特色风格,为当下学界对界首彩陶艺术特点的研究提供了丰富 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彩陶艺术的出现,表明古代华夏审美文化意识的产生。它经历了仰韶文化的半坡彩陶、庙底沟彩陶和马家窑彩陶等3个时期,其代表作有:1.鹳鱼石斧图;2.人面鱼纹盆;3.舞蹈纹盆;4.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它们标志着中国美术滥觞时期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马家窑文化对中国史前考古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史前考古中,特别是对远古人类文化的发展史研究中,马家窑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对马家窑文化内涵的研究确立了甘肃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马家窑彩陶上新近发现的文字符号是甲骨文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马家窑彩陶画为我们提供了龙起源于蛙的有力证据以及马家窑彩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等四个方面就其最为突出的贡献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8.
界首彩陶被称为中国近代"四大彩陶"之一,相传已有千年的历史,它是界首彩陶艺人继承和吸收唐三彩、界首剪纸、当地木板年画、戏曲等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经历代彩陶艺人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技艺风格。2006年界首彩陶烧制技艺荣登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时代的变迁以及高新技术的冲击导致界首彩陶工艺失去了它原有的文化土壤,生存处境比较艰难。文章基于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的考证,从界首彩陶历史文化渊源入手,剖析其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对策,以冀推进界首彩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研究。  相似文献   

9.
青铜:从美学和文化的观点看张法(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上古中国,青铜图案和彩陶一道构两大艺术奇观。如果说彩陶图案的抽象化显示了中国艺术心灵的一个方面,那么青铜图案的逻辑演变,特别是其中的重组变形,则蕴含着中国艺术心灵的另一个方面。中国青铜付代形成于公元...  相似文献   

10.
大溪文化的发现,揭示了一种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遗存。大溪文化彩陶的纹饰常见的是波浪绞索纹、横人字形纹、条带纹和漩涡纹,这是中国彩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且具有独特的艺术性,是新石器时代美术的最高水平的代表。  相似文献   

11.
"窜三苗于三危"的地望研究,是一个关乎西北民族发展流变的话题。以往关于"三危"地望的争鸣,以在今甘肃敦煌市东南三危山,在康、藏、卫三地及在今甘肃中部(鸟鼠山西南)者最有影响力。徐南洲"黑水即洮河"的观点,是能够符合人文地理学实际的。齐家文化陶器(包括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相对于马家窑彩陶,其历史时段、彩陶器形、彩陶图案内涵三个方面,均与马家窑文化陶器不符,比对分析得出齐家文化、辛店寺洼文化,不是马家窑文化的延续,而是戎狄部落的文化遗迹。故"三危"地望在今甘肃中部(鸟鼠山西南)的观点,比较符合历史真实和考古发现。  相似文献   

12.
西辽河流域自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的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从陶器类型来看,延续了本地区的筒形罐传统,体现了西辽河流域本土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同时,赵宝沟文化陶器上的几何纹、红山文化泥质陶以及彩陶的纹饰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西辽河流域与中原地区以及环渤海地区考古学文化...  相似文献   

13.
甘肃地区是彩陶文化的发源地,其史前时期的彩陶文化发展脉络清晰可辨,大致可分为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三个阶段,其中马家窑文化是彩陶文化发展的高峰。在史前时期的文化大碰撞中,于仰韶文化中期开始逐渐形成了一条以彩陶为媒介的交流途径,并且黄河流域的彩陶呈扇形向四周渐次扩展,并形成西线、南线与东线等三条主要传播线路。甘肃地区则是彩陶之路的核心地区,不仅发展和丰富了彩陶文化,而且是彩陶文化向西、向南传布的必经之地。甘肃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文化魅力,促进了史前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也为华夏文明注入了新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4.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的一项重要艺术活动,有关记载多认为西亚是世界彩陶文化的发祥地,其实处于同一时期的中国彩陶已经发展得相当完美、充分,并且自成体系。我国彩陶以特色独具而位于世界原始艺术之首。  相似文献   

15.
彩陶在考古文化中的概念是指人类在史前时代,原始先民在陶胚上用矿物颜料绘饰上各种色彩的图形,然后烧制定型后的一种陶器。最近,细读由华文出版社出版,并被该社评选为2003年度优秀图书的《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泛论》(作者王国栋)一书,深感作者在彩陶研究和收集方面确实下了一番功夫。作者对近年来中国彩陶的发掘、分布、类型、文饰的内涵、制作工艺、真伪的鉴别等研究成果,都做了一个比较全面、比较新的描述和介绍,并从中国彩陶丰富多彩的纹饰变化入手,印证中国早期文明源头的多样性和远古神话的雏形。这些,都给读者勾画出了史前中国彩陶发…  相似文献   

16.
新石器时代彩陶鱼纹的装饰特征,主要体现在装饰涵义、装饰技法、装饰形式三个方面,装饰涵义是原始先民通过彩陶鱼纹装饰反映出的精神需求.表达了人类自身的希望与渴求;装饰技法是鱼纹在彩陶上的绘制技法.当时人们主要采用毛笔之类的绘画工具进行彩绘;装饰形式包括彩陶鱼纹的构图方式、鱼纹的造型和鱼纹的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17.
距今四至七千年前的我国原始彩陶艺术,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标志。自一九二一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首次发现彩陶起,经过考古工作者六十年多的发掘整理及研究,证实了在中国广大地区,东起大兴安岭,西至新疆;从长城以北至东南沿海,甚至在台湾、香港等地都有彩陶分布,“已发现的遗址就有五千多处。”①尽管自然环境的不同与经济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8.
新石器时期我国彩陶图案中的线条形状丰富,变化多样,每种线条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功能与性格语言、情感表达,表明这个时期我国的彩陶艺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意境水平。  相似文献   

19.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属燕山南北长城地带在内的东北文化区系,红山文化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历程。其主要的文化特征是以龙为图腾标志,代表性器物有饰压印纹筒形罐、玉器和大量的细石器。仰韶文化是中原地区考古文化区第。仰韵文化的主要文化特征是以花为标志,代表性器物是花卉图案彩陶和小口尖底瓶。这两种相邻的文化在河北省相遇结合。红山文化以它博大的胸怀大胆地吸引了外来的文化,发扬壮大了自身。  相似文献   

20.
红山文化"符箓"彩陶瓶的被发现,将中国道教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乾坤轮转,岁月沧桑,"符箓"图像的朱砂墨锭、色彩、结构形式、屈曲变化规律延续至今,一直保持着五千年前的原始面貌,足见道教符箓文化在中国本土的强劲生命力和文化传承的无穷魅力。"符箓道术"在红山文化彩陶瓶上现身,它昭示着人们:红山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道教色彩的远古文化,红山文化就是中国道教文化的源头,它对于我们研究中华民族的宗教起源、文化传承、民族发展等必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