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部颁《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古代汉语教学大纲》就规定讲“‘一’在古文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含义”。这一内容,古代汉语大专教材包括王力先生、郭锡良先生编的《古代汉语》都未涉及,清代学者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和现在出版的有关专著虽有所涉及,但义项、义例也不全面,尚不能适应部颁教学大纲的要求。于是从先秦文学到唐宋诗词中广收义例,分析含义,分别归类,同时吸收前人和当代专家的零星研究成果,写成此文。关于“一”用作数词,“一”后面常带量词,古今用法相同;关于“一”用作数词,后面不用量词,有关论著多有阐释,故这两方面本文从略,不再赘述。“一”在古代汉语里是个多义词,除作数词外,还存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兼类现象。这里有个“兼类”和“活用”的界线问题,必须先弄清楚。词的兼类指古人创造和使用该字(通常也是词)时,本来已经赋予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间有联系的意义,出现了词的兼类现象,这,就是训诂学上所谓的孳乳现象。所以词所兼的意义是古已有之,是该字(词)本身固有的。词义兼类可以避免语言符号太多的麻烦,使古词语简明方便,增强文字  相似文献   

2.
“突然”一词在汉语中使用频率颇高。它属于何种词类呢?从当前高校通用的几本语法书里,可以找到三个答案:一曰形容词,二曰副词,三曰形容词兼副词。在同一篇文章或同一本语法书里,甚至还出现自相矛盾、或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如张静《论汉语副词的范围》中,在引例说明副词可以修饰名词时,列出了“突然事件”的短语,他在这里把“突然”作副词,但在文章的结尾处,又主张把“突然”等词排除在副词范围之外。(《中国语文》1961年八期)再如,黄伯荣主编的《现代汉语》里,时儿把“突然”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古今演变为经,现代汉语诸种用法为纬,列举大量例证,充分揭示了常用词“是”的语法特点及其用法、功能的复杂多样性,从而明确指出在现代汉语中,它是以动词用法为主,同时又具有副词、连词、形容词、代词、助词诸种词性的兼类词。  相似文献   

4.
副词新论     
副词经常用来修饰和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否定、语气或补充等;有些副词,有时也用在数量词、代同或名词前面,直接修饰它们;它有时也用来表示两种行为动作或状态性质间的相互关系。从副词用法明显、比较常见、比较稳定的角度看,副词的数量是有限的;但从副词与兼类词的关系和“副词的护展”形式看,副词的数量又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5.
范围副词“光”“净”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汉语的范围副词中,"光"和"净"是两个比较常用且意义、用法都很相近的词,同时这两个词的区别也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较容易遇到的问题,需要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6.
程度副词,尤其是“很”,往往被人们用来作为区分形容词和动词的手段.其实它们不只可以和形容词结合,也可以和动词结合,甚至有的也能和名词结合.只是各自结合的范围大小不同,条件不同罢了.但都有范围和限制,没有哪一类词能毫无限制地和它们自由结合.区分词类,应该在这个范围和限制上去研究.今就表比较的程度副词“最”,和一般程度副词“很”两个词,把它们运用的情况,作一个分析.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一部约二百三十年前口语性极强的文学作品,它是以当时北京话为基础写成的。本文拟就其程度副词“最”的用法的分析来比较它的发展过程。具体分析方法如卜;(1)程度副词的语法功能──所修饰的是哪些词、哪些结构(2)对所饰词语的具体分析a.对动同、形容词意义的制约(褒、贬、所表达的情感等)b.对动词、形容词有无音节限制C.其他结构,结构的类型门)程度副词与否定副词“不”的连用(4)与现代汉语功能的比较归纳据统计,《红楼梦》的程度副词“最”共出现186次,修饰的词语有形容词,动词和动词短语。《现代汉语八百…  相似文献   

8.
汉语三音节词语的研究,宏观上可分为词汇层面的构词法研究和句法层面的词汇化研究。三音词的语法图式构式的研究成果较多,词汇图式构式的研究成果则相对较少。三音词的词汇化研究,按照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动词、形容词、副词、动副兼类词、形副兼类词、连词、其他词类、习用语等8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程度副词修饰动宾短语是程度副词非常特殊的一种句法功能。对1996年《人民日报》“很有0”语料的封闭性研究表明:O包含语素、词、短语三级语法单位,而“很有O”是“很有O”结构中最为典型的成员。“O词”主要由名词充当,少数情况下也可以是动词或形容词。“O词”的语义比较抽象,大约包含50种类型。“有O词”的整体功能与性质形容词相当。“很有O词”结构在句子中主要做谓语和定语,少数情况下可以做状语、补语和宾语。  相似文献   

10.
副词"终于"由非词的分立句法单位词汇化而来,与它的形成密切相关的句子结构是"终于+AP、VP、S"。确定"终于"为副词的形式标志有两个:一是"终于"后面的谓词性成分做句子的谓语;二是除去"终于"后句意不受影响,有的句子甚至出现时间词。"终于"作时间副词始于魏晋时期,成熟于唐宋元明时期,清代又可作语气副词。其词汇化的主要因素是句法位置的变化和隐喻机制。  相似文献   

11.
四川北部方言中存在大量的词语兼类现象,本文讨论的是一词兼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中的两类或三类。  相似文献   

12.
<正>英语中形容词、副词的最高级形式,一般说来,有它较为固定的格式。即单音节词+est,多音节词由most+它们的原级构成,还不包括那些不规则的形容词和副词。但正如任何规律都有例外,英语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形式也不尽是由以上两种方法构成。笔者在教学和阅读中发现,英语有一种颇为有趣的、特殊的最高级形式。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比较级,句子中有better,more等一般常用在比较级句型中的词,而没有做为最高级标志的most一词和est这个词缀。但深究其句子含义,则大谬不然。其实,  相似文献   

13.
作为副词,"有"可以和体标记、副词、时间词、形容词等连用,也可以单独运用。通过"有"的运用,进一步验证了将"有"定位作"副词性确认标记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土家语形容词有"级",它的"级"不是像汉语一样在形容词前面加程度副词,而是有它自己的特殊表现方式,这些表现方式有:本词重叠、缀词重叠、两个缀词重叠、本词加缀词重叠和本词音节拆开再重叠。  相似文献   

15.
《论》《孟》《老》《庄》的程度副词及其与明清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部经典已拥有程度副词的多数类别,尚无表示中度、适度和一定程度的词。明清语料与之基本相同。“四书”高程度组和低程度组的副词词次比达10∶1,明清语料低程度组大有发展,调整至约4∶1。递度组发展也很大。两种语料对比,明清组词项增长了66.7%,频率增长了32.1%,程度副词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是汉语走向精细化的表现。推测程度副词的起源,表示高程度的早于表示低程度的,表递度的在这两组之后,表适度、中度的最后产生。“四书”程度副词大多是他词的业余使用,明清加强了专业化,但多数还是副词与他词的兼类词,特别是形、副兼类。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汉语语法里,根据词的意义和词的语法特点,把词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类别,叫作词类。不同词类的词,有着不同的语法功能。象名词,一般都能充当句中的主语、宾语,可以受数量词、形容词修饰。象动词,一般都能充当句中的谓语,可以受副词修饰,有些动词作谓语还能带宾语。象形容词,一般都能充当句中的谓语和定语,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象副词,主要是充当句中的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别的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在古代汉语里,某一个词一般都属于一个比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古汉语中偏指之“相”的词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表偏指的“相”是副词,具有称代作用。本文认为表偏指的“相”应为代词。因为判断一个词的词性应该根据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表偏指的“相”的语法意义是起指代作用,可以指代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根据语言学中的递差理论,表偏指之“相”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由副词向代词的过渡,因此,把表偏指之“相”看作代词,比看作副词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MHK大纲》中兼类词的分类,认为从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角度出发,不应把虚词纳入兼类词范围,不应把意义上有联系的词义义项与词素义义项当作兼类,也不应把意义有联系的词与词缀处理成兼类词。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中有不少同源对似副词,如lcud和loudly,前者由零位派生,即不借助词缀直接由形容词loud转化而成,后者由形容词loud加后缀-ly派生而成。这类副词在句子中作方式状语或程度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过去分词、其它副词或整个句子。它们是社会和语言不断发展的产物。从语义的角度看,这类词有些具有相同的意义,有些具有不同的意义,还有一些意义交叉。本文试从以上几个方面对28对英语同源对似副词进行比较。一、意义相同的同源对似副词这类副词往往意义相同,但在文体色彩、搭配形式、位置分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一般来说,零位派…  相似文献   

20.
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出于某种实际需要,对一些形容词进行语义强调,其强调手段可分为单词强势语和词组强势语两种情况。前者包括强语势副词、强语势形容词、强语势名词、单一现在分词以及特色词加ly后缀形式等强调手段;词组强势语则主要利用在副词短语和形容词加and固定结构等手段来实现强语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