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荆州”问题是三国时代的一个事件 ,它使孙刘间的同盟关系复杂化 ,导致了荆州争夺战的发生 ,最后以孙吴全据荆州的长江中下游部分而告终。而孙权借荆州与刘备 ,被史学界一致认为是对曹魏的巨大威胁。岳玉玺先生“曹操不忧反喜”的论断是众多观点中独树一帜的新结论 ,本文拟结合史料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2.
民间传说:“刘备借荆州,久借不还”。这一传说,经《三国演义》和戏剧再度渲染,遂使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推本溯源,“刘备借荆州”之说,并非当日的历史事实,乃吴人事后捏造的谎言: 一、赤壁之役,破曹操后,“周瑜为南郡(治今湖北公安县东北)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刘)备,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  相似文献   

3.
公元 2 0 7年 ,47岁的刘备“三顾茅庐”去请比自己年轻二十岁的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 ,究其不辞劳苦“三顾茅庐”之原因 ,学术界一直普遍认为是刘备慕名而往。笔者认为 ,诸葛亮的才能固然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而更主要的使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则是徙居荆州十余年的诸葛亮 ,靠着原来的家族关系和自己杰出的交际才能 ,已经成为荆州地主集团中的重要人物。而客居荆州的刘备要想立足于此地并有所发展 ,就必须求得荆州地主集团的支持。然而 ,当时占据荆州的刘表对刘备是“疑其心、阴御之。”[1](卷三十二 )刘备寄人篱下 ,为了避免刘表生疑 ,他不能够公开直接去求得荆州豪门望族的支持。而客居荆州又与荆州地主集团有密切联系的诸葛亮就成为刘备沟通与荆州地主集团联系的最理想人选 ,故而刘备才有“三顾茅庐”之举。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一、《隆中对》“跨有荆益”与“外结好孙权”,并非绝对相互排斥而是仍有共存的一面。赤壁之战前后,孙吴不仅是联盟的首倡者,而且对维护联盟的重要性有着清醒认识,对刘备亦持扶持态度。刘备入蜀后,双方在荆矛盾加深,但只要曹操这一主要威胁继续存在,双方均不敢轻易破坏联盟抗曹大局。二、如果不是关羽一系列失误给孙权提供了最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孙权不敢贸然进攻荆州,因为他既无必胜把握,更不愿两败俱伤而让曹操坐收渔利。刘备荆州之失并非是由荆益之间地理条件的不利因素所“注定”,而是在“人谋”上输给了孙权。  相似文献   

5.
浅析孙吴立国与夺取江陵之关系王廷武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袭取江陵。正在襄樊城下与曹军相峙的关羽,不得不冒着被曹军追击的危险挥军南撤。出乎关羽的意料,曹军并未追击,但关羽还是兵败身死,死于盟友孙权之手。由于孙权败盟,袭取江陵,刘备集团失去了由四川...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一、《隆中对》“跨有荆益”与“外结好孙权”并非绝对相互排斥而是仍有共存的一面。赤壁之战前后,孙吴不仅是联盟的首倡者,而且对维护联盟的重要性有着清醒认识,对刘备亦持扶持态度。刘备入蜀后,双方在荆矛盾加深,但只要曹操这一主要威胁继续存在,双方均不敢轻易破坏联盟抗曹大局。二、如果不是关羽一系列失误给孙权提供了最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孙权不敢贸然进攻荆州,因为他既无必胜把握,更不愿两败俱伤而让曹操坐收渔利。刘备荆州之失并非是由荆益之间地理条件的不利因素所“注定”,而是在“人谋”上输给了孙权。  相似文献   

7.
襄樊之战是三国前期蜀汉、曹魏之间发生的一场统一战争。战争前期,蜀汉进兵襄樊首战告捷;中后期曹魏与孙吴联兵发动反攻,扭转战局,迫使蜀汉退兵南返。襄樊守卫战的胜利,曹魏稳定了南方中部防线,东吴则全据荆州统一江南,蜀汉事业遭到巨大挫折。从此,魏、蜀、吴三国统治区域正式确定。它对于发展南、北经济,积蓄统一的物资基础,对于三国的形成、发展和统一,具有一定的感义。一、襄樊之战主要背景蜀汉势力的迅速发展。赤壁大战“孙刘”联合,大败曹操,刘备乘机夺取了荆州长沙、武陵、桂阳和零陵四郡。不久,又“借荆州”掌握了南郡,有了立足之地,公元211年刘备起兵入川,消灭刘璋势力占据益州。公元219年刘备又打败曹军.兵定汉中,是年七月进位汉中王,上表于汉献帝,  相似文献   

8.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江陵城作为荆楚地区的中心城市,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梁元帝时期以前的江陵城,在文献中往往被称为“荆州城”、“南郡城”,弄清它们与江陵城之间的关系,确证其所指,以及区别其异同,不仅是研究江陵城的基础工作之一,而且可以加深对发展中的江陵城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江陵城作为荆楚地区的中心城市,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梁元帝时期以前的江陵城,在文献中往往被称为“荆州城”、“南郡城”,弄清它们与江陵城之间的关系,确证其所指,以及区别其异同,不仅是研究江陵城的基础工作之一,而且可以加深对发展中的江陵城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东汉末年,荆州这个重要地区,为曹操、孙权、刘备三大军事集团所争夺,以至于公元208年发生赤壁之战。曹操败于孙刘联盟,而最后取得荆州的是孙权。刘备的失败,是由于诸葛亮战略错误所致。  相似文献   

11.
京剧《龙凤呈祥》几乎是逢年过节必演的吉庆戏,就冲这个戏名必能讨一个好彩头。
  到底是何等样华丽美满的剧情才能配上这样一个隆重的名字,其实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刘备久据荆州,周瑜派鲁肃前去讨还,结果在诸葛亮的周旋下只讨来一张借条。于是,孙权周瑜得知刘备之妻甘夫人刚刚去世,便又生出一计,假装要将孙权的妹妹孙尚香许给刘备为妻,把他骗过江来,将其除掉。但是诸葛亮已然将此事盘算于心,叫刘备将计就计带着四将军赵云和自己的锦囊妙计前去结亲。全剧是从刘备同赵云过江开始的,船一抵岸,他们便依据诸葛亮的计策先去拜见国丈乔玄。乔玄已从坊间知道了孙刘结亲的事,此番又先被刘备拜谒,再加上他认为孙刘必须联合才能对付曹操,所以前去找吴国太游说。孙权跟吴国太说婚事只是诱饵,他就是要胁迫刘备归还荆州,被吴国太痛斥一番。吴国太决定在甘露寺会见刘备,若能相上就纳刘备为婿,若是相不上就任凭发落。甘露寺内,刘备仪表堂堂气宇轩昂,乔玄又隆重详细地把他家和他弟兄的事向国太介绍,国太甚是欢喜,当即把女儿许给他,令择日完婚。孙权虽在甘露寺外设下埋伏,但是碍于母亲之威无法动手。这下,孙刘结亲算是弄假成真了。  相似文献   

12.
三国初期关于争夺荆州的战争,从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挥师南下征刘表算起,经赤壁大战,襄阳之战,至蜀汉章武二年(222)刘备夷陵败北结束,前后达十五年,投入兵力数十万。荆州本是刘表的地盘,继而划入曹操名下,转瞬又为刘备、孙权联合夺去,最后则由孙权独霸,其主数易。争夺荆州的战争为何如此激烈持久,是因为在曹、刘、孙三方发展势力的过程中,荆州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它的归宿影响着三国鼎立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的歇后语,可谓妇孺尽知,勿需阐释。但刘备何以要“借”,何以是“借”,如何“借”,既为借又何以借而不还?等等。就这些问题作些思考,似乎能成为我们观照《三国演义》的一个特定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汉末天下大乱,取威定霸者无数,藏器在身之文武干才纷纷各择其主。一时间君臣遇合,人才辈出。经过数年厮杀兼并,在剩下的割据称雄者中,首数曹操的势力最大,谋略最高。其次是江东孙权。荆州刘表、益州刘璋、西凉韩遂、马超也拥地自保。然而,具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的诸葛亮,在士人争相择主而动时,并没有去投奔雄才大略的曹操,或者虎踞江南的孙权,而是接受刘备的“三顾”之请,毅然出山,为之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从而促成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诸葛亮为什么要帮助既无立锥之地,又没有政治实力的落荒者刘备去争天下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我之管见,大概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刘备的发展提出了两层战略:一层是前期战略,旨在夺取荆州,进而入蜀,跨有荆益;另一层是后期战略,包括宛洛、秦川二策。但是这一举措本身就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前期战略因为孙权对荆州的战略意图而困难重重,“跨有荆益”之策因为刘备的割据心态、关羽的莽撞和诸葛亮的人微言轻而失败;另一方面,后期战略的触发,依赖于“天下有变”这一条件。诸葛亮“天下有变”所指应为曹操势力内部士人群体发生的叛乱,而其根据并不充分,后来也未被诸葛亮坚持,加上诸葛亮晚年性格的巨大变化,使得《隆中对》的后期战略从条件到精神都无从实现了。  相似文献   

16.
<正> 在曹操占据中原,孙权占有江东,天下分裂的局面已初步定局之时,刘备三顾隆中,请诸葛亮辅佐,诸葛亮在隆中草庐,对刘备讲述了他的科学的战略决策,这就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隆中对策”:“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  相似文献   

17.
刘备是《三国志演义》塑造的一个枭雄典型。鲁迅说刘备“长厚似伪”是准确的。因为“似伪”不是虚伪,“似伪”和“是伪”有量和质的不同。贫寒出身和所受教育形成他仁义爱民的思想。在荆州时期认识到经纶济世之才对事业的重要,是他政治上成熟的标志。夺益州的过程表现了刘备事业和仁义的一定矛盾。伐吴行为虽有局限性,但令老百姓佩服。  相似文献   

18.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吴蜀江陵之战堪称三国时代奇袭战例。在此役中,孙吴以周密的策划、诡秘的行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夺取江陵,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军事利益。因此,深入剖析这次战争双方的成败经验,尤其是孙吴的成功之处,对于发掘和继承我国优秀的军事学遗产是不无裨益的。 一、蜀吴江陵之战述要 自古兵家重荆州。荆州不仅是中南的政治经济重心,而且是南北军事战略要冲。它南依长江天堑,北扼中原门户襄樊,西据夷陵、三峡之险,东连昊会之地,攻守皆宜。荆州“沃野万里,士民殷富”,素有“用武  相似文献   

19.
孙权在外交策略上比曹操,刘备和诸葛亮都较高一筹。他在安吴的原则下奉行灵活的外交策略,先以借荆州为代价联刘抗曹,通过赤壁之战遏止了曹军南下,奠定了三国分立的基础之后,又不惜称臣曹魏,用武力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实现了雄据长江中下游的立国理想,造成了天下三分的均势。再启,他又回归联刘抗曹的轨道,稳定了三分的均势,为开发江南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不失为一个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相似文献   

20.
三国时期,关羽失荆州,败死麦城。致使诸葛亮《隆中对》规划的横跨荆、益,分兵北上,统一中国的战略宏图化为泡影,“天下之终归于曹氏”,①对此,历来史家评论颇多,一般多责备,“关羽大意失荆州。”笔者认为,将荆州之失,归之于关羽的疏忽大意,实是皮相之见。其实失荆州原因远非如此简单,它是刘备集团在军事、政治、外交、战略、战术、用人等一系列问题上措置失当而造成的。其中既有关羽本人的责任,亦有刘备、诸葛亮的失着。本文试图就此作较完整、系统的研讨,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