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苏南发展已进入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由重点发展向优化发展转折,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由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跨越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苏南的经济总量指标远高于全面小康指标,但富民程度不高;非农产业结构高于全面小康指标,但三产比重偏低;工业化巳达到工业化后期水平,但投入产出效益偏低;社会建设硕果累累,但社会结构不合理;城市化水平高于全面小康指标,但城市现代化水平不高等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娄星区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工业化正在加速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未来5年娄星区发展的主旋律.通过对娄星区现有基础及面临形势的分析,提出未来5年娄星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以保证“黄金发展期”的真正实现,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工业化阶段演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钱纳里模式、罗斯托的分析结论以及库兹涅茨模式,采用PGDP(PPP方法)、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三种指标,对我国的工业化阶段演进做出了测度和判断。分析表明依据人均收入水平,我国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期阶段;依据产值结构,我国处于中后期;依据就业结构,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第一阶段。综合来说,我国的工业化应该是中期向中后期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4.
中国未来十年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及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化是城乡关系互动的过程 ,只有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才能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本文依据人类工业化三个阶段城乡发展的量化指标 ,对中国工业化所处阶段给出了客观判断。认为中国未来十年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并结合人类工业化中期阶段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 ,确立了中国未来十年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及标志 ,为判断中国未来十年城乡发展关系是否协调提供了一个参照。  相似文献   

5.
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结构分析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探究了城乡一体化概念以及城乡一体化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其次,用社会结构理论视角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认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社会结构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后期,存在着经济社会不协调、不平衡的状况。第三,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进行必要的社会体制改革,着力改革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6.
工业化是实现区域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近10年区内整体工业化水平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人均GDP和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看,内蒙古全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从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来看,全区已达到了工业化中期阶段;从就业结构来看,全区整体上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钱纳里、库兹涅茨等经济学家的理论,通过对舟山市历年经济数据的分析,认为舟山市当前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在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的过程中,难以继续通过粗放的外延扩张模式来提高工业化水平,舟山市要实现更高程度的工业化,必须进一步优化产业格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为主拓展新的产业发展空间,推动传统临港产业转型升级.在此过程中,需要重视知识经济对推动地区工业化的作用,形成内生增长的新动力;提高城市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城镇化质量;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的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8.
中国工业化近20年得到高速发展,现已处于工业化中期完善阶段。中国信息化主要成就在近10年间,与世界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都还面临种种矛盾和问题。要顺应世界潮流,加速发展信息产业,使工业化与信息化融为一体,协调发展,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广东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目前,利用各种经济学方法判断均表明进入了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但广东的工业化主要是通过外源型发展模式取得的,工业化水准与技术创新能力严重背离,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仍然差距巨大。并且原来的工业化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尽快实现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面临的目标随区域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区域开发的初期主要任务是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而在区域发展的后期,则面临着怎样使区内不同地方获得同等发展的机会,使区内所有居民获得同样美好的生活条件。换而言之,欠发达地区面临的主要是速度问题,而发达地区则面临着均衡、公平问题。 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时期。中、西部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的初期传统工业化阶段;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