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人权意识与现代人权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薇 《理论界》2005,(9):169-171
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权意识,如倡导“仁政”、“民本”思想,“大同世界”,各项平等自由权等。但这些人权意识由于缺乏现代人权的经济、政治与法律等属性,始终未能创生出现代人权的概念及其理论。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固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弘扬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华,积极借鉴西方政治法律文化中先进的人权思想与理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独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努力构建民主政治,建立完备的法制体系,变革法律观念,实现传统人权意识向现代人权的创造性转换,从而创建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人权理论。  相似文献   

2.
先秦文化遗产中有着较为强烈的人权意识与精神。《尚书》人权意识的显著特征是“天命神授”到“敬天保民”的演变;《国语》主要体现出儒家的民本和崇德尚礼精神;《战国策》凸现出士人追求言论自由、参与政事等人权精神;《论语》倡导勤政为民、与民休息的人权精神;《墨子》强调互通利益、相爱相利,“和调”、平等的精神;老庄探索“无为无形”的“道”,把关注人生作为自己学说的中心。这些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中平等意识的确立,对后世人权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其短暂的存在期间,颁布了一系列人权法令和政策,确认和保障了人民的广泛人权,为中国人权保障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然而,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环境的阻碍、人权主体的人权意识淡薄以及资产阶级人权理论的内在缺陷,南京临时政府人权保障终归失败。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人权内涵丰富,人权意义深远,是对邓小平人权理论的丰富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强大的前进动力。  相似文献   

5.
魏顺光 《江淮论坛》2010,(1):101-106
中国古代是否存在民法思想一直是一个争议的话题。探究先秦儒家经典文献发现,先秦儒家思想中已经开始重视个体的权利观。中国古代的“人”、“己”观念在很早就已形成,“人”、“己”观念的出现推动了个体观的形成,正因为有了个体观念,在民事法律活动中,就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意识。先秦时期“人”、“己”关系较为和谐的统一于儒家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中。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规则体现了对人的尊严、平等、自由等人格利益的尊重,而这些思想原则蕴育了中国古代民事权利的基本元素。同时,儒家思想中的“仁”和“义、利”思想也是先秦时期民事法律关系实践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6.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对人权教育予以了明确规范。该计划对人权教育的规范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解读,即规范人权教育的历史背景;国家是落实人权教育的义务主体;人权教育的目的是传播人权意识和进行人才培养;人权教育类型主要包括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两种类型;规范人权教育的意义与愿景。  相似文献   

7.
康敏妤  杨娟 《南方论刊》2007,(9):61-62,67
人权作为一种普遍道德权利,不应当只以西方人权为标准,在讨论人权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时候,应当立足于中国的社会历史和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提炼那些符合人权原理的思想和精神,而"礼"所追求的和谐精神中隐含的人权因素,正可为人权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找到连结点。  相似文献   

8.
在坚持法治的前提下,倡导个体自由,注重群己平衡,这是严复自由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其核心内容就是他的“三民”(民力、民智、民德)人权法律思想。走出严复人权法律思想的困境,就应当创新释义儒家“人”学,逐步建设现代公民社会,才能实现法治下的现代人权理想。  相似文献   

9.
林金贵 《学术探索》2006,1(3):44-47
“人权入宪”后,对什么是宪法精神,应当建立什么样的宪政,是理论界引起诸多争论中热点话题,本文首先评判了当前学术界关于宪法精神的论争,认为当代中国的宪法精神正在从国家本位向人权本位转化,并指出中国人权的本位转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同时指出了现行宪法应当进一步改进之处,论证了“以人为本”、“人权至上”是当代宪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10.
人权入宪与人权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权入宪使中国人权教育获得了国民教育的地位,同时使我国人权教育受到严峻挑战。我国应将人权教育及早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尽快确定人权教育的大政方针,大力加强对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人权教育,及早建立有效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挑战的人权教育体系,将中国宪法蕴涵的人权价值和人权精神转化为全民的人权理念,从而使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政精神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1.
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人权事业,既要增强人权意识、提高人权自觉,又要正确理解和对待人权中涉及的一些重要关系.在人权建设中,在弄清人权思想的形成、演变、发展的同时,需要正确处理好五种关系:人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关系,国家主权与公民人权的关系,人的权利与人的义务的关系,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人权事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把握全面发展人权事业的正确方向,遵循人权建设的正确途径,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事业.  相似文献   

12.
新兴个体和私营者阶层的发展与心理透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个体和私营者阶层开始形成和崛起,根据有关理论和社会调查资料,我们从社会心理角度对该阶层的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既对自己的现状和发展充满信心和肯定,又对未来存有疑虑,即表现出鲜明的“自我映象”的反差。从中国社会特殊的历史背景角度分析,这种“自我映象”反差是自然性与必然性的,然而随着我们在经济上发展多种所有制方针的确立,我国的个体、私营者阶层必将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和前景,同时在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他们还将对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社会流动,搞活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人权意识具有普遍性,而人权意识的表达具有特殊性。中国传统文化蕴育了丰富的人权思想,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达风格,主要表现为:人权发生的社会论,人权性质的道德功利一元论和人权标准的义务取向。  相似文献   

14.
文卫勇 《江汉论坛》2006,1(3):107-110
在抗战正酣的1941年,一群知识分子以《时代批评》杂志为平台,发表了一系列人权文章,集中于“人权运动专号”,由此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权运动。本文将重温这场“纸上”的人权运动,再现国家民族危亡之时的人权论争和诉求,探寻其特点与意义,以冀温故知新,为中国当前和未来的人权建设提供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和讨论了一个世纪以来人权观念从在中国的传播到入宪的曲折历程,认为人权入宪体现了宪法的人权原则与人权精神。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和讨论了一个世纪以来人权观念从在中国的传播到入宪的曲折历程,认为人权入宪体现了宪法的人权原则与人权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个体权利在新兴世界秩序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四项有关权利的自明之理可以看到,权利对于权利人的价值是权利得以成立的根据,公正、高效及可靠的人权实施机构是人权得以确立的必要条件。权利通过课他人以义务而获得保护,但权利人可以放弃或中止其权利的行使。在国际舞台上讨论和追求的个体权利始终都是人权。人权的重要贡献在于它确认了所有人的价值,并将权力从强者手中分配到每个人手上。但"人权具有共识普遍性"的主张缺乏对文化多元性和其他目标之合法性的敏感性,这使得现在的人权实践存在一些困难与危险。  相似文献   

18.
罗隆基与人权论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罗隆基作为“人权论战”的主将,阐发其人权理论,用以揭露国民党一党专制与个人独裁。梳理并考量罗隆基在“人权论战”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罗隆基人权理论的政治趋向。他的人权理论,不仅是反对国民党“党治”的一种手段,也是为中国寻找政治出路的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19.
从人权事实看人权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就是人之为人的权利。第一个“人”是指生存的个体;第二个“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人。它作为一政治口号提出,并从概念性的确立、发展成为人权制度,从近代意义上讲是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联系在一起的,侧重于人权的概念和理论的发展,侧重于人权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人权的普遍性是人权理论中极富争议性的论题。西方国家主张的人权普遍性实质上是欧美中心主义价值立场的产物。本文试以儒家传统文化中的“致中和”为多元文化条件下普遍人权的基本理解和期待 ,弘扬“和而不同”的精神 ,突出宽容理念 ,倡导人权对话与人权互镜 ,以期寻求一个诠释普遍人权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