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的医患关系主流是好的,但在一些医患之间还存在不和谐的现象,表现在少数医患关系紧张,有的医患之间发生冲突,甚至个别的发生暴力行为,打伤、致残医生,情节更为严重的是极个别的患者杀害医生。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医患双方道德素养偏低是其根本原因。因此,提高医患双方道德素养是改善医患关系的治本良方,而加强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医学道德素养的根本途径。应采取积极的对策,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构建和谐医院和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2.
祖述宪 《理论界》2013,(9):205-205
医疗是治疗疾病、挽救生命和促进健康的一种专业性服务,医患关系是一种供求关系,对双方利害攸关。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地位和对信息的掌握又是不对称的,因而存在一定的张力。在近代以远,世界各国的人们长期把医生的医疗活动视为具有慈善性质,对于医患关系的改善都是寄托于医生的道德完善,即伦理要求。古代限于医学水平的不足,如果病家对医生不满,发生医患纠纷,也难作出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患关系主要结成于陌生的医患之间。情感交流对这一情境下的医患信任的作用,已因医学知识的生物学化和医疗活动的职业化进程而隐退,使得现代医患信任主要体现为患者对医疗制度的信任和对医务人员的客观资质与医疗能力的认知信任,而非发自内心的情感信任。这在事实上蚕食了医患信任的社会根基。重视“缘情结信”的信任模式,使医方情感支持在医学教育和医学执业的层面得到制度性的认可,使医患信任重新得到情感信任的浸润与维系,是重建当下脆弱的医患信任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4.
从古人求医心态看古代民间医人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赓哲 《学术研究》2005,6(9):93-100
所谓“福医”、“时医”指的是历史上一些主要依靠“运势”从事医疗的民间医人,其医术不高,但却往往是患者的首选,患者更多地期冀以其运气而非医术治疗自己的疾病。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一在于古代医人整体水平长期徘徊于一个比较平庸的层面,使得患者既离不开医人,又在求医过程中怀有强烈的侥幸心理和神秘主义观念;二在于古代医人的水平缺乏客观权威衡量标准,助长了患者择医时的撞大运心理。这一现象贯穿于唐以来的中国历史。在缺乏详尽医案史料的情况下,以民众求医心理为切入点,可以使我们大致把握古代民间医人的整体水平,并且对古代民众生活质量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日益严重的医患冲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有些地方甚至越来越严重.文章运用机制设计理论、博弈论对我国的医患关系紧张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我国调节医患关系的绝大部分制度和政策,是在强化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强化医患之间的非均衡零和博弈,都在维护一条固有的规则:即把医生(医院)的收入与患者的钱包紧紧捆绑在一起,患者出钱越多,医生(医院)收入就越高.这样,就会诱使医生(医院)千方百计利用自己在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优势,迫使患者多花钱,以不断增加自己的收入.文章针对这一治理怪圈,从七个方面提出了以创新全科医生机制设计,逐步实现患者出钱越少,医生收入越高的正向调解,从根本上缓和医患关系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6.
陈沂 《东南学术》2012,(4):274-280
医疗纠纷是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并困扰着众多医院管理者。医患本是面对人类共同敌人——疾病的同一战壕内的战友,何以成了冤家对头?原因固然是多方面,但医患最基本的对话机制的确发生了问题。本文尝试运用西方修辞学的方法来审视当今医患纠纷,并引入"医生对患者健康的自由裁量空间"的概念,以独到的视角,通过对"医生三大法宝"的新解读和医患对话机制的剖析,构筑医患对话修辞基础。分析表明,在当今不良的医疗环境下,机构修辞人格不完善时,医务工作者应注重发挥个人修辞人格,这是医患对话中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张震 《天府新论》2022,(1):91-98
“医学化”意指“非医学问题被界定为医学意义上的疾病问题或障碍问题并加以治疗的过程”,它的提出和发展是对现代科技理性的反思,哈贝马斯的技术批判思想、福柯的权力谱系学以及科学知识社会学均是其思想基础。医学化研究强调疾病的社会建构,聚焦对科学主义、自由市场以及国家权力的批判。然而,针对医学化的批判未能澄清疾病边界,同时忽视了地方文化的差异性以及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性。本文强调不同地方文化中的身体观和疾病观差异导致了医学多元主义,同时从医生—患者互动、社会集体内部互动、个体—国家互动三个层面揭示疾病界定与医疗选择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患关系的历史嬗变与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红  李永国 《中州学刊》2007,(6):131-13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患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由古代相对和谐到近代日益紧张到现代冲突不断,传统医患关系中的义务性呈现泛道德化色彩,近代医患关系呈现法律关系特征,当代医患关系由物化到博弈化趋势。只有回归医学人文精神,树立医生的道德责任,以诚信为准则,才能构建现代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9.
关系取向是分析和界定中国人行为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人在就医的过程中同样具有关系就医取向,这在医生和患者双方表现都非常明显。但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同在关系就医的取向下,医患双方在互动过程中却存在明显的错位,主要表现为医患双方对疾病理解的不同以及对治疗方案理解之间的差异。要想在关系就医取向下重构良性的医患互动关系,我们必须正确定位医患关系,理解患者活生生的病情,重视临床叙述,并积极开展医疗社工服务。  相似文献   

10.
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患关系是医生和患者之间发生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同任何人际关系一样,既可以用法律来规范,又可以用伦理道德来调节。目前,医患关系中的矛盾、纠纷是由多方面因素促使形成的。从医院方面来讲:医院管理落后,卫生法规不健全,医疗卫生体制落后;医务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医德低下等。从患者方面来讲:患者维权意识觉醒;对医学的期望过高,不能理解一些生理现象;利用现有体制的漏洞及社会同情,夸大事实,毫无理由的索赔等。总的处理原则如下:大力推进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社会主义医德教育,建立新型的平等、关怀的医患关系等。  相似文献   

11.
技术已成为包括医疗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中的重要现象,也引起了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因此,医学伦理学应当重视对技术问题的研究。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可以提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很有意义的见地。在高技术条件下,很容易造成医患之间感情淡漠,医生容易忽视自己的道德责任,所以,迫切需要强化医生的道德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194-198
社会建构论并不否认疾病实体的存在和其生物医学特性,而是基于disease和illness概念的区分,宣称疾病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强调疾病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维度,这与医学界转换生物医学模式的呼声彼此呼应。在医患矛盾突出和医患纠纷激增的背景下,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中的疾病和医学社会学研究无疑叩开了修复医学技术与人文精神裂缝的大门,也促使学界重新思考中国医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始终坚守着自身文化立场的导演,陈凯歌电影的发展历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精英主义立场者在30多年的社会变迁中的坚守与突围、裂变与重组,成为中国精英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市场意识和社会变革的关系演变与精英话语走向的见证。陈凯歌注重人物关系的改编策略使得其电影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他通过在影片中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历史经验,表达自己对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经历的历史反思和文化批判。从20世纪末以来,陈凯歌开始了商业化电影的探索与转型。由于投资方和商业因素的牵制,其精英话语有所裂变和分化,但仍然坚持着精英话语的知识分子姿态和立场。  相似文献   

14.
“原创性”自何而来——当代中国文论话语构建之我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文论构建上原创性不足之弊,反映着社会转型过程中话语转型的滞后现象。克服这一弊病,不能单靠"学习西方"或"回归传统",而应致力于外来资源与本民族生活实践及思想文化传统的结合。具体说来,便是要立足当代,活用资源,让古今中外不同的话语系统走出各自的封界,面向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况与生命体验开放其自身,进而引发彼此之间的思想碰撞与话语对释,以实现双向超越和综合创新,这也是一条创建民族新文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一个孤独的写作者--论林白之女性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晶 《学术论坛》2006,(3):175-178
林白以其个人化、边缘化的创作实绩,构建了许多表现女性个体独特经验与生命体验的女性文学作品。她依仗自己特有的人生体验对女性生命世界进行个人主义的哲学关照,并由此形成其独特的主题话语和审美品格:遵从内心的声音,只为心灵写作。她是一个孤独的写作者,以“守望”的姿态,为读者敞开女性经验的心灵空间以及开启自我救赎的通道,从而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女性话语空间,并对男性话语封锁进行了突围,使得她的作品充满了批判的激情。  相似文献   

16.
钟万菊 《家庭科技》2021,(11):51-52
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有效、更流畅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可以进一步改善医患关系,从而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让患者更多地了解医院,增强对医院的信赖感. 心理护理可以让患者的心理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使其能够更快地建立起对疾病的正常反应,使得治疗依从性会更高,治疗顺利度也能大大提高.所以,心理护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临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女性诗歌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躯体写作后,在90年代转向了语言写作.从躯体到语言言说策略的转换,使女性诗歌从性别意识的觉醒上升到语言意识的觉醒,并迅速从面向性别的写作,走向面向词语与诗歌自身的写作.女诗人以独立的女性话语与充分女性化的写作策略,实现了女性世界的完全自立和性别表达,且形成了独立的审美体系.  相似文献   

18.
后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展开了尖锐的还原论批判。他们试图告别阶级本体论,以话语理论重构历史主体,建构激进政治理论。其方法论基础主要是解构主义和多元决定论。但其理论建构突出地表现了这样的困境:从向下(经济)的还原论坠入了向上(话语)的还原论——重坠唯心主义的渊薮,这种话语还原论最终会使得"科学社会主义"蜕变为"心灵社会主义",使得"解放"实践走向一种所谓的"自我改造"理论。辨析和再批判这一"话语还原论"对避免在中国理论界造成输入性的"话语膨胀",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适宜的医学"是适应社会发展基本水平、适应医学科学自身水平和人民对医疗卫生期望的医学,是以适宜的态度、方式、预期看待医学发展、回答医学问题和理顺医患关系,有效推进医学健康发展,妥善处理医域各方利益,使医学有机融入社会的医学理念和方法。"适宜的医学"是一种理念,亦是当下化解诸如医政、临床医疗、医患之间多样化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可行之举。  相似文献   

20.
正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首先需要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沟通是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交融和知识的互动,医患关系是围绕人类健康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医患沟通是对医学理解的信息传递,它使医患双方能够充分表达对医疗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调整双方的医学观念,促进相互理解,保证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一、医患沟通的意义1.医患沟通是为了满足医疗服务的需要,是特定的人际交流。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决定了医疗活动中医患角色的不对称,这主要体现在对医学的理解和相关知识的拥有上存在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