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天道 《天府新论》2007,46(5):140-144
在消费时代物质泛化的当下,文学的既得价值和利益,随着文学边缘化的形成,正在进行着解构与重构,中国传统美学在内的中国文化是我们重建当代文艺美学理论的重要的思想与精神资源,需要我们运用现代理论去加以激活。激活传统的美学精神,重构当代文学的人文生态,这涉及到站在时代的角度重新阐释、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论与美学思想的人文精神和雅俗审美意识的当代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浓郁的美学精神,中国古代美学深植于天人合一、美善统一等哲学基础,并在古人们的心理、意识、趣味、好尚之中得以充分地体现.文章旨在通过对其精神取向以及在艺术作品中的具体表现来探讨中国古代美学的审美趣味特质.  相似文献   

3.
契约精神是现代性的体现,是个体自由的基础,是现代公民审美价值取向的映射.随着时代的发展,契约已经由单纯的社会学和法学语词发展成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特殊概念.在契约精神的美学观照下,中国早期都市流行歌曲呈现出独特的美学意蕴,成为民国时期最重要的音乐样式之一.本文从民国歌词中契约精神的主要表现入手,分析这一现象的民族渊源和现代内涵,并阐释其美学现代性的价值与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文杰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4):75-78,218
每个时代的美学都是人学,都是对人类生存的关怀,都是由这个时代提出的问题决定的。而一个时代的美学,不仅会塑造这个时代的民族精神,而且会决定这个时代的民族走向。马克思的实践美学诞生在人类生存遭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重压迫的19世纪,今天,面对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的意义失落与精神焦虑,建构有现实内容、民族形式的"游戏美学"为当代人提供意义坐标与精神家园,无疑是马克思实践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也是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闵周植 《文史哲》2001,(1):16-18
纵观世界文明史,20世纪是"西学东渐"的时代.学术界也基于人类与自然、理性与感性、精神与肉体等西欧二元论思维,激烈地进行过争论.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21世纪则很可能是东西方文化和解与共荣的时代.迄今为止,西欧的美学思想研究大部分以国际美学会的参加者为主体进行.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美学所解释的审美经验与我们的实际经验很不相似?为什么美学所解释的艺术不像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和艺术是心灵的一种生活,我们在这种生活中存在.我们在经验中得到了美和艺术,但在理论中失去了它们.一维特根斯坦在一次美学讲演时说:“美学是个大题目…….”美学的确应该是与真理、道德并列的大题目,它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人类文明生活的一个基本方面.但从实际的研究情况看,美学却是个小题目,因而被大多数哲学研究者所轻视.从研究规模上看,美学不像是个学科,倒像是某个专题.但在中国的状况似乎有些异常,有些人认为中国文化原本有着强烈的审美倾向,甚至认为这种审美倾向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其原因是中国由于“缺少宗教”,因此只能在审美追求中注入最高目的.按这种解释,审美活动应该是中国文化中最热烈的活动,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解释包含着一个错误,即把“缺少宗教”做为一种理由.中国文化中确实缺少宗教,但中国并不因此而不完整,这就像人类没有长出三头六臂,但不因此就觉得缺少三头六臂.不存在的东西永远不可能是存在的东西的原因或理由.中国文化的审美倾向不见得是“根本的”精神,很可能是在儒家文化收敛心性的压力下所产生的一条放纵心性的精神出路,它意味着另一种精神生活,这对于美学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学者引介西方美学并以此观照和改造中国传统美学,提出了审美静观说.在立人启蒙的同一历史语境下,由于个性气质、文化心态的差异,服膺叔本华意志美学的王国维和汲取席勒美学思想的丰子恺分别形成了"人生解脱"和"人性救赎"两种路径的审美静观思想.梳理近代中国审美静观的路径分歧及其演进逻辑,管窥近代中国美学思潮的时代变迁,探讨近代中国学者美学本土化的心路历程及其经验得失,诠释中国传统美学的后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初,东南大学掌门人、哲学家刘伯明论述文学的美学要素、西方美学主潮和美育学说体系,起点高卓,视野宽广,立论精准,彰显了现代美学的学科意识,体现了20世纪早期中国学者的现代文化意识和美学思辨精神.过去,由于理论框架、观念、眼光的限制,学界未能发现和理解刘伯明的美学贡献.本文旨在揭示刘伯明在中国现代美学建构过程中的学术实绩.  相似文献   

9.
和: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化精神徐良美学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它代表着文化的最高追求。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化精神,要而言之,就是一种"和"的精神,它广泛地体现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它不仅是一种宇宙论和人生论,而且也是人的各种审美关系的基本表达形式,并最终体现了...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文学边缘化处境的形成,崇高作为文学创作的主题意蕴和美学形态,在新时期文学中逐渐消隐.消解崇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学精神的失落,新时期文学崇高的消隐有其深刻的时代动因.在新时期文学向新世纪文学的转型过程中,孕育了文学新质,有作为的作家应该树立起文化的良知,重振崇高美学的精神风韵,使崇高成为新世纪文学精神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王进进 《殷都学刊》2008,29(4):149-153
理解宗白华的散步美学,探析其比较意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他美学成就的获得建立在博取古今中外艺术文化众长的基础之上。所以本文从分析比较意识的原动力——文化使命感和比较意识表征中的“博”在文化参照与“专”在画学的结合入手,旨在述评比较意识与宗白华美学思想相交合的价值以及在文化心态和方法论层面带给当下美学研究者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云慧霞 《阴山学刊》2004,17(1):36-40
青年时代的宗白华用《流云》小诗的清新勃发来表达自己对少年中国的憧憬和向往。他诗歌的魅力虽然与其自身的诗性品格有关,但更多地是时代和社会环境使然。在宗白华的诗歌及其诗学理论中,同样也包含着他早期的唯美主义倾向与对黑暗的研究。而对小诗这一诗体的选择,反映了他的诗性品格和早年对哲理情思的追求。《流云》小诗奠定了宗白华一生美学著作的基本音调。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本文试从未来社会的一种可能形态———梦想社会的存在特征的角度论证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复兴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孔智光 《文史哲》2002,(4):77-81
从中国和日本考古文物、古代文献、古史传说来看 ,中国上古审美文化对日本绳文时代审美文化曾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影响表现为以山东后李文化为代表的“太昊时代”审美文化对绳文时代草创期、早期审美文化的辐射 ;中期影响表现为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少昊时代”审美文化对绳文时代前期、中期审美文化的渗透 ;晚期影响表现为商周时代青铜、玉雕等审美文化因素在绳文时代后期、晚期审美文化中的凝聚。由于接受了中国上古审美文化的影响 ,日本绳文时代无论是在太阳崇拜、火崇拜、凤鸟崇拜、鸡崇拜等深层文化观念方面 ,还是在整体造型、陶塑装饰、抽象纹样等审美形式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从而呈现出由神秘古拙到神奇华美再到庄重秀雅的风格转换  相似文献   

15.
霍然 《西域研究》2006,(4):93-99
我国西部自北朝以来发生的民族大融合及因之形成的西部审美观,已经渗入唐人思想文化风俗习惯亦即唐代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盛唐美学思潮的全面展开,与北朝西部审美观的深远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此乃中国美学主潮在封建社会顶峰形成“盛唐气象”的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16.
冯婷 《学术探索》2013,(8):113-116
近年来,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学校园内诸多异化矛盾的产生,探索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已迫在眉睫。列斐伏尔审美实践为核心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加强和改进当前我国高校的文化建设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张虹 《学术探索》2013,(4):127-130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哲学文化与艺术价值,它包蕴着丰富的美学思想、美学智慧,不仅对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思维启示和影响深远,也影响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感、思维方式。探讨禅宗美学对Et本传统的染色工艺友禅染图案艺术的影响,予以实证友禅染图案艺术受禅宗美学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风格的影响,有助于深入认识友禅染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身体美学是目前国际美学界关注的一个前沿问题,介绍到中国后,中国美学研究界结合外来理论资源和自身特殊的学术背景对此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近四年来,中国美学界的相关研究者们围绕着有关身体美学的西方理论资源和学术观点的译介、身体美学兴起的原因、身体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中西方身体美学史的建构及身体美学研究和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互动等五个方面开展研究,努力推进着身体美学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曾给刚刚解禁的中国带来了新的气息,并引起了巨大反响,它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作了一次简要但不乏深刻的美的巡礼。从审美积淀论、生命的律动和对比的方法三个角度来看,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对中国的古典艺术进行了深邃而美丽的解读,使中国古典艺术之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景观设计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非理性的技术设计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公众价值判断标准来反思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中人、文化、景观、社会、自然的相互影响,尝试分析造成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艺术文化失忆、生态错位、经济浪费、功能残缺、审美缺失五大问题的成因,并探寻改善上述问题的可能性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