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元小说”的叙事手段及其操作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小说”是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对小说艺术进行自我反思的结果,它常常以“露迹”、“戏拟”、“拼贴”等手段来颠覆小说艺术原有的模式和规范,并进而消解这些模式和规范背后的意识形态权威。由于这种反中心、反权威、反制度化的解构倾向契合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语境,使得“元小说”这种由来已久的艺术形式受到了众多作家的重视与青睐。  相似文献   

2.
抽象的极限与摹拟的顶点──后现代主义艺术特质论董强无疑,“后现代主义”是艺术发展中所必然要经历的一种状态。然而要真正把握住它的准确内涵,还必须从艺术本身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入手来分析“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模式与美学风格。也许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关于未来艺...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文化潮流,广泛涉及大众艺术、先锋派艺术、实验小说、后结构主义哲学及其文学批评。早在80年代初期,伴随着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讨论,后现代主义首先从文学界进入中国。关于后现代主义概念的定义、内涵和外延,目前学术界尚没有一致的意见。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后现代主义绝非有人所说的仅仅是一种文艺思潮,它首先是一种文化倾向,是一个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的问题。作为一种泛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基本上表现为试图以激进的方式,改变现代社会的精神价值,至一种“无深度的平面”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4.
独特深刻的“一家之言”──评胡尹强《小说艺术:品性和历史》陈柏林近些年来不断出现的小说理论著作中的相当一部分,虽然摆脱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风行一时的以政治功利阉割小说艺术、使小说艺术丧失本体意味的模式,但是它们或封闭小说艺术所有涉外的价值通道,迷恋于...  相似文献   

5.
丁润生 《江汉论坛》2006,(9):115-120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先锋小说本质是追求文学自主性。把握先锋小说本质,必须考虑它对传统现实主义“内容”、“意义”的解构与颠覆,乃是借鉴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艺术形式走向的独立与自律。同时也必须考虑它所进行的形式实验与艺术探索,改变了人们对小说文本的感觉方式和阅读方式:文学绝不是对客观现实某种简单的复制品,而是具有自我呈现与超越的个性化写作。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文化传统的结果,也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呈现出一种反文化、反美学的倾向。真理、中心、崇高等等都如明日黄花,所有的终极价值都只能是文本世界中的“宏伟叙事”。法国新小说胎动于这样的精神氛围下,它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文学上一个旧的时代的终结。新小说的文本明显带有后现代主义的标记,表现为深度模式削平、历史意识和主体性丧失,复制所导致的距离感消失。虽然新小说本身有许多值得质疑之处,但它毕竟提供了一种极富启发性的文学范式。  相似文献   

7.
从“装饰艺术”运动到后现代主义设计,我们看到装饰在设计中的地位重新回归;这主要是为了摆脱现代主义冷漠、机械化带来的压抑以及后工业社会人类情感的需求,西方富裕的经济基础需要艺术生活的多样化、通俗化。“装饰艺术”运动也为后现代主义设计提供了大量可资参考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已成为90年代中国文化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同80年代文艺理论、批评界曾争论中国有无“现代主义”一样,目前,“中国有无后现代主义”之争又在文艺理论、批评界展开。但是,本文不想直接讨论这个问题,因为笔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已“侵入”了中国当代文学,这是一个不争之事实。本文只打算以中国当代部分青年作家的小说为例,简析一下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小说“入侵”的几个方面的若干表现,从侧面证明中国当代文学中确实存在着后现代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虽有其自身产生的历史土壤,但主要表现出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相同的特征:深度模式消失,主体的零散化,反对智性,反对解释,任意模糊艺术与生活、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等。SO年代中期以来的新写实主义、第三代诗歌和先锋小说,是典型的中国后现代主义的文本。由他莉、方方、刘震云等人担纲的新写实主义文学,一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现实主义经典理论,致力于对平民百姓很难的生存意识和抑郁的生命意识的描述,借写庸人琐事来实现对典型的消解,借抛弃理想来达到对传统的反叛。在传统现实主义中所固有的主体情感…  相似文献   

10.
意大利知名学者翁贝托·艾柯的成名作《玫瑰之名》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艾柯在这部小说里巧妙安排了“不可靠的叙述者”——阿德索.这一叙述技巧的运用寓“反讽”于文本之中,彰显了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范本。  相似文献   

11.
周怡 《东岳论丛》2000,21(3):125-128
拟话本小说兴盛于明清之间,至清初夭折。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到此终结。究其原因:话本作为拟话本的前身,有“小说”和“讲史”之分,“小说”是拟话本的源头,“讲史”则形成白话长篇小说。讲史艺人较高的文化层次,使得长篇白话小说有了坚实的基础和长足的发展。与此相反,文化层次较低的“小说”艺人制约了小说话本的发展,形成拟话本的先天不足。长篇白话小说替代了拟话本的地位。此外,正统文艺观给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以精神支柱,它在观念上最接近正统艺术。而拟话本一直被视为消闲品以等而下之,它是通俗文艺中之粗俗品,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得不到地位的认可和艺术的升华。与此同时,在表现形式上与正统艺术相近的文言小说也就有机会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戏剧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戏剧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以“残酷戏剧”理论和“质朴戏剧”理论为其先导,其理论带有解构性、不确定性和反权威性。它鼓吹“非语言、非剧本”,视演员个人表演为艺术核心,主张以物质语言为戏剧的强力表现手段,强调表演要在冈观众的交流中实现。文章通过对具有仪表性剧作家和作品的介绍分析,将后现代主义戏剧的特征归纳为:发初期呈现的精神分裂症;同其它艺术品种的融汇和混合;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通过即兴、偶发、随机的表演,将生活在接搬上舞台;变革戏剧表演空间,打破戏剧演出场地界限;加强戏剧的行动性、参与性和政治性;取消剧本、摒弃语言,强调肢体语言动作;以及从题材内容到结构表现出的混杂与拼贴等等。作者认为,针对过去我们对后现代主义戏剧所知不多,时有误解,当前首要的是先从翻译、介绍与研究做起,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对后现代主义戏剧及其思潮有所辨识、有所选择、有所扬弃与吸收。  相似文献   

13.
话本小说情节的主要模式就是戏剧性,这与其脱胎并继承“说话”艺术有很大关系。这种戏剧性的情节模式有着丰富的表现方式,其中冲突、转折、表演性和巧合是最为常见的。话本小说情节之所以表现为戏剧性,其原因与其内置的“拟书场”叙述格局密不可分,在这种叙述格局中,虚拟“说话人”和虚拟“看官”之间的交流是叙述合理性的依据,根本上说,话本小说情节的戏剧性即为这种交流性服务,受到这种交流性的潜在支配。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消解深度模式,呈现出零散化和不确定性。先锋文学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一种文学变体。本文重点分析先锋小说中主体的迷失、历史的断裂、语言的拼贴和戏仿三个方面,从叙事角度阐释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先锋小说创作中的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茅盾与鲁迅同是关注现实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家,但由于心理结构、人生经历和个性气质的不同,使其小说艺术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品格。本文拟从结构特色、文本风格等方面对其进行粗略的比较。以“点”代“面”,以人物的心理活动来结构小说与自“网”取“结”,以社会政治经济为小说经纬。鲁迅无疑是属于前者。他的第一篇小说《怀旧》便是采取个人回忆的形式,截取生活的横断面,淡化故事情节等艺术手法.并内蕴着与契诃夫等人的精神联系,因而受到国外汉学者的关注。此后,他的小说便始终以中国人如何才能争到“人的价格”、如何才能获得真正…  相似文献   

16.
一在最近的20年中,美国文坛上“写实小说”或“新写实小说”渐成风气。这标志着在西方文坛流行了近一个世纪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业已走向衰败。众所周知,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现代主义”(Modernism)文艺观念逐渐形成,并迅猛发展;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30多年中,更进了一步,演变发展成为“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文艺运动。这两个主义一脉相承,以其浩大之势,占据了西方近一个世纪的文学艺术领域的主流地位。与两个主义相呼应的文学创作观念,对这…  相似文献   

17.
审美创造从来都没有规定艺术以哪一种具体的格局、模式出现,只要是“按美的规律去塑造”的艺术作品,都是合理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以是否“读得懂”来衡量作品的价值,早以成为文学批评的笑谈。本文正是从现代小说不易阅读的现象出发,探讨一下造成现代小说解构机制的主要原因,以图对现代小说艺术的本质规律作出整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小说创作与名誉权侵害刘尔明小说是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叙述描写,反映多方面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虚构、艺术想象、典型化是其主要创作特点。小说分类众说纷纭,但依据“是否虚构”把小说分为两类——小说与“非虚构小说”,为司法界与文学界...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小说结构的若干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人对世界存在与运动方式的基本理解,它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总体构思与情节布局。这主要表现为由“天人同构”观念直接导致的偶数结卷、三复情节、三极建构、团圆结局和圆形框架等长篇结构模式,而“天人感应”观念往往成为小说圆形框架的基础。这些模式的运用,在古代小说特别是许多名著中形成近乎“数字化存在”和“圆体网络系统”的特色。这不单是个形式问题,同时是对作品思想倾向的制约与规范。由此追寻,可以对有关古代小说作品的思想内容作新的分析和考量,加深对哲学与文学、传统文化与古代小说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唐纳德·巴塞尔姆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打破了文学惯例,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典范.其实验性的创作风格被模仿最多,但其作品的极端奇特和晦涩难解也饱受争议.文章通过解读其经典作品,阐释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平面性”的产生根源、具体表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