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语言风格与表达主体和接受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表达主体和接受主体在语言风格生成中的作用,认为表达主体是风格的核心和灵魂,他制约接受主体、表达对象和表达手段,又为接受主体、表达对象和交际环境所制约;接受主体影响风格创造,并使风格成为现实性,理解和认知风格既有能动性,也有受制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得体是语言风格生成的最基本的原则,是风格理解、评价的最重要的标准。它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得体主要表现在风格手段的选用和风格类型的生成上。研究得体是语言风格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成果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先生的语言风格独特而多彩,本文试图从语体角度加以分析探讨。透过钱钟书的语言现象,先分析讨论他在各种语体中表现出的个性风格、所运用的风格手段,然后总括他超越各种语体规范而形成的稳定统一的整体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4.
由于作者书写"风花"的文学姿态,民国初年骈体小说中的骈文选择了齐梁风格,多用典故、讲究音韵、重视藻饰,形成了阴柔的抒情体式;骈文风格影响到散文语言体式的选择,使散文的表述也呈现出阴柔抒情的特征;语言体式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小说的叙事方式.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营造了含蓄蕴藉、诗意抒情的美学风格,成为一种别具特色的诗化小说.  相似文献   

5.
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的小说语言对台湾的现代汉语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其小说语言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整齐之美、回环之美、抑扬之美和复调之美等方面.小说语言的音乐美既表现在字句的声音、声调、语调等所形成的节奏和旋律上,也表现在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所形成的内在节奏和旋律上,实际上是小说语言各层面以及语言的搭配组合所形成的一种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语言风格作为文章风格和文学风格的基础 ,对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共性的角度讲 ,杜诗语言风格主要体现出两个方面的特征 :(一 )语言风格的选择与不同的表达内容及交际对象相吻合 ;(二 )多种语言风格在杜诗中形成有机的对立与统一。  相似文献   

7.
陈秀泉 《学术论坛》2012,(11):190-193
新闻语言亲和力对形成新闻传播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新闻语言亲和,才能使受众对新闻报道产生亲切感,进而使受众亲近接受和认知认同。为此,要用群众语言写新闻,以平常话做大文章,适当使用方言词汇增加新闻亲和力,以平民心态和平民视角,构建语言亲和力,实现新闻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8.
高天 《理论界》2010,(4):123-124
在通常的创作理论中,风格是一个极具感召力的诱惑,是众多作家创作追求的目标和理论家仲裁作品的尺度。并不是每一个作家都能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可以这样说,有否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已经成为评判一个作家历史地位的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9.
性别语言差异与跨性别交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语言差异是一种普遍现象。本文探讨了性别语言差异的特征、产生原因,以及其在语言功能上的反映和对跨性别交际的影响。从而使两性能正确认识性别语言差异,在交际中培养跨性别交际的敏感性,避免两性在跨性别交际中产生误解,推动两性交际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押韵方面、长句的整散形式、修辞格的选用等三个角度对杨牧三类新边塞诗语言风格手段使用上的差异所进行的微观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推衍出杨牧新边塞诗的语言风格特点,即其社会性抒情的新边塞诗具有豪放、刚健的语言风格特点;其风物型描绘和灵魂型抒写的新边塞诗具有柔中带刚的语言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述评结合的新闻文体,新闻评论对语言要素与表达方式的客观要求充分体现了自身独特的语体风格;运用得好,势必对新闻评论产生非常理想的“装点”效果。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探讨语言要素和表达方式对于新闻评论写作的重要价值,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公文文体逐步规范化、特色化,形成了具有时代风格和艺术魅力的文风。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是这种公文文体的典范之作。该报告娴熟地使用了许多的语言技巧,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对最引人注意的几个语言特点加以研究,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对比,还对一些重要的字词进行了强化和重复,揭示出报告获得成功的语言方面原因,并呼吁提倡这种表达恰当、感染力强的文风。  相似文献   

13.
象似性理论的主要原则(映像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等)在新闻标题的句子结构、修辞、字体、排版等方面都有体现。运用象似性理论分析新闻标题,有助于帮助读者理解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挖掘更多新闻背后隐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新闻的媒体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闻图景就是由新闻报道塑造的新闻符号世界;一定社会的新闻图景.主要是由该社会统治者拥有的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直接建构的。媒体的利益取向是媒体建构新闻图景最重要的出发点;媒体的传播目标是媒体选择建构新闻图景的指挥棒;媒体方针、编辑方针是新闻媒体建构新闻图景的核心框架。因此,在现实的新闻传播中,并不存在以他者为本位的新闻媒体,所有的媒体都是以自我为本位的传播者,“受众本位”基本上是神话,传受共同本位才是理想。  相似文献   

15.
新闻报道中的模糊限制语及其语用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广玲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3):104-105,93
本文对新闻报道中的模糊限制语及其语用功能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6.
新闻媒体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的问题同编校质量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新闻媒体编校质量方面的问题,有的是字词使用方面的差错,有的是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重复多余,有的是逻辑混乱,有的是知识性的错误,有的是标点符号方面的差错,还有的是由于校对不细致而产生的差错。本文就报刊编辑、校对中常见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说明。这些语言文字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看上去好像是小问题,其实“小事”不小,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体育新闻语言运用中的变异现象,认为近几年的体育新闻报道中不仅存在着词语的变异用法,也存在着语法成分的变异组合。文章还从文化背景、心理因素等角度分析了这些变异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负面新闻"及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个概念,负面新闻表意缺乏明晰性和准确性,易产生歧义,故不具备学术概念应有的品格。不仅如此,它还有可能成为特定主体阻遏新闻舆论监督的借口。负面新闻与负面新闻信息、负面题材报道、批评性报道、产生负面效果的报道等概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新闻学界、业界乃至政界,应慎用负面新闻概念;其相当一部分义项可用负面题材报道概念取代。  相似文献   

19.
秦莉 《殷都学刊》2004,(1):102-104
语言风格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异性 ,而且人为的因素非常明显。为了达到某种语言效果 ,人们往往有意改变说话的措辞风格 ,目的是要达到某种特定效果或消除交际中的一些障碍。社会的发展也给词语的变化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曹海燕 《阴山学刊》2009,22(4):50-54,69
地方英语电视新闻报道使用的词语大多是积极向上的,尽量避免使用令观众感到不愉快或不雅的词语,对语言的形象易懂和简单明了有更高要求。长词、抽象的名词和过去分词等可以达到委婉的效果。电视新闻中应选择适合口头播报的小词或应用较普遍的词汇,采用增词、减词、音译、归化、异化等翻译策略。社会变化、歧义、地域文化差异、文体风格等都会给委婉语的取舍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