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漫长的易学发展史上,形成两大基本学派。汉代易学家注重象数分析,孟喜、京房、郑玄、虞翻等人,先后创立所谓卦气说、纳甲说、爻辰说、八宫世应说等,形成《周易》象数学派,汉代象数学派,热衷于象数推衍而忽视对《周易》哲理的阐发,故王船山抨击之曰:“术数兴则易理亡。”魏王弼、晋韩康伯注《易》一反汉易烦琐象数之风,扫象而言义理,以老庄思想说《易》,遂开《周易》义理学派之先河。自此,象数义理二派,互为水火,易学研究,不无偏颇。王船山治《易》,坚持新的易学方向,超越象数、义理二家藩篱,将二者融会贯通,以象明  相似文献   

2.
汉代是象数易学的时代。在当时的易学氛围里 ,虽然象数易学得到充分展开 ,但日趋繁琐、牵强的象数易学湮没了《周易》的义理精蕴。王弼针对两汉象数易学流弊 ,一扫汉代象数易学之繁冗 ,提倡义理与思辨 ,建立了以义理为旨归的全新易学观和易学体系。王弼易学带来了易学发展的契机 ,从此 ,象数学派与义理学派间逐渐建立起了相反相成式的互动格局 ,促进了后世易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3.
象数派与义理派是易学中的两大流派,它们从不同的思维形式对《周易》文本进行了解释,而在体用关系上,两派中的“象数”与“义理”体现了一种互构性的关系。在象数派那里,是以“象数”为体,以“义理”为用;而在义理派那里,是以“义理”为体,以“象数”为用。  相似文献   

4.
对帛书《要》的深入分析表明,孔子对先秦儒家易学进行了分类概括,并宣示了他的易学理论架构:"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和"观其德义"。这个理论架构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指明了先秦儒家易学的理论建构方向。孔子之后的先秦儒家易学学者,在易学研究上展开了两个向度:对《周易》文本的义理阐发和对《周易》文本的象数重构。在这两个向度上对于易学传统的借鉴和突破,对于孔子易学理想的落实与增进,都显示了儒学和易学在融合互动、共同生长的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思想张力与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5.
近期,巴蜀书社出版了陈德述教授所著《周易正本解》(以下省作《正本解》).《正本解》是陈德述教授多年心血之结晶.中国周易研究会首任会长、著名易学家唐明邦先生誉之为"对数千年来解《易》方式正本清源而获得的易学硕果",披览之余,深以为然,谨述感言于次. 一、表面上看,《周易》是卜筮之书,然而文王、周公、孔子借此向世人传播了历代圣贤的思想,此即所谓"神道设教","寓教于筮".《正本解》抓住《周易》义理寓于象数的特点,以义理与象数的统一为解卦基本原则."周易正本解"就是旨在正本清源地解读周易.  相似文献   

6.
象数易学史以《周易)象数为研究对象,以象数易学范畴发展、学派形成、人物思想演 变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揭示象数易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阐明象数易学概念、思想的含义,评判易学家象数思想的得失。青年学者林忠军的《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以下简称《象数史》),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以当时的易学家与易学文献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较全面地展现了春秋至两汉时期象数易学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初步揭示象数易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及对易学史乃至整个文化史所产生的影  相似文献   

7.
易学史上象数与义理的分途,其实质是其所表达的义理究竟是圣人的义理,还是乾坤或者说卦爻象数的义理.孔颖达的<周易正义>与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分别代表着圣人神明与乾坤大旨两种不同的易学旨趣,后者意味着象数的神明,象数繁芜却义理平实而易于把握;前者则彰显出圣人之意幽微难测,其旨玄奥高远而切己受用,这就是不同的易学旨趣所导致的象数与义理的分途.  相似文献   

8.
李秋丽 《东岳论丛》2006,27(2):155-159
张栻作为理学家,在易学领域也有一定的建树。其易学思想与朱熹较接近,走义理易的路向,视《周易》为“载道”之书;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独创性,思想中有象数易内容,对太极、阴阳等范畴的探讨也具有独创之处。  相似文献   

9.
方以智在易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融贯象数、义理诸家之说,鼎薪炮药,创一家之说,形成内容十分丰富的易学观。方以智以先天易学为《周易》之根源,对河洛中五说和先天图说进行了阐释,在解易方法上主张义理与象数兼用,方以智易学思想与"均的哲学"相通。方以智易学观的形成与其人生经历及家学渊源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0.
蔡清易学思想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和条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蔡清易学与朱子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蔡清在继承朱熹易学的同时,也进行许多发挥。他认为《周易》乃是一本模写天地万物形成变化的经书,天地间日夜交替而成明与幽的天之易,地势高低不同而成南北高深的地之易。正是对天地之易的摹写,才有《易》书之"易"。为了揭示"易"的丰富内涵,蔡清就太极、阴阳、动静等诸多方面展开论述,通过易学的象数、义理解释,以凸显儒家修身治国精神,在采纳朱熹《周易本义》诠释框架的基础上,引入了张载等人的"元气论"。他善于联系各种学科知识,以发明卦象奥义所在。蔡清的易学理论不仅受到同时代学者的重视,而且也对后代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棋 《理论界》2020,(1):23-28
汉末象数易学注经派兴起,胜过占筮派,荀爽的变易理论是重要内容。荀爽对今古文学派变易理论做了融汇与创新。一是超越《易纬》的不易理论,去其神学化,朝着人文方向解释儒家德义思想。二是发掘易辞的象数内涵,建立以升降体例为核心的新的象数体系,吸收了《周易》大传的爻位理论,从卦爻变动的象数规律探讨主体的道德理性、能动因素在吉凶转化中的作用。荀爽的变易理论是对儒家象数易学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沛 《兰州学刊》2014,(4):12-17
自清代乾嘉以来,沉寂已久的汉代象数学得以再次勃兴。在此易学学术语境下,李道平明确提出"言象数而义理在其中"的易学观,推尊汉代象数的治《易》之法。为追本溯源,李道平作《易筮遗占》一卷,对《左传》《国语》中的十六则筮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亦对"之八"、"皆八"等三则疑难筮例明抒其见。因汉儒《易》注有赖李鼎祚《周易集解》而留存,李氏又作《纂疏》以疏通、彰明之。其疏文除诠解汉易旧说、考辨字义文意外,又参以己意。其中二百余条"愚案"疏文,充分反映了李道平本人的易学识见。约言之,其"愚案"内容不外发挥汉易、引证字义、阐发义理和兼采宋学四端。总体而言,李氏《纂疏》虽偶有失当处,但毕竟瑕不掩瑜。迄今为止,此书仍为学者入门汉易乃至研习易学之锁钥。  相似文献   

13.
西汉易学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西汉易学与《文心雕龙》之间的联系。由于《易纬》于西汉末开始流行,盛行于东汉,因此,文中关于《易纬》与《文心雕龙》的论述,也牵涉到东汉易学。一、西汉著名学者及其易论与《文心雕龙》由于汉代统治者尊崇儒家,提倡儒家的经学,冠居《五经》之首的《周易》特别受到重视。众多的学者研究、解释《周易》,使之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易学。除了儒家的经师、学者之外,其它学派的学者也非常重视对《周易》的研究。汉代易学流派众多,各家《易》说,总以“象数”之学为主。西汉有许多著名的易学家。施雕、孟喜。梁丘贺、京房…  相似文献   

14.
杨肇中 《殷都学刊》2014,(3):97-104
黄道周的易学思想具有明显的经世致用性。其宗旨在于"推天道以明人事";其特点在于"准于天地,本于日月";其易学诠释学体现在《易》、《诗》、《春秋》以及《易》、历、律的两个"三合一"的诠释方法上;其易学进路在于以象数为主,兼综义理,且以河图、洛书为构建易学本体论的根本性理据。  相似文献   

15.
自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吉林大学金景芳先生治易继承了孔子《易传》中求索易学义理的宗旨,精研《周易》经传义理,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结合经学、史学的研究方法,多窥古人未至之境,开创了金景芳易学学派,其弟子们继承并发扬了他的易学思想,治易坚持以探求义理为主的学风,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周易》的哲学与辩证法思想;具体揭示与说明了易是中国思想文化之源;对《易》与先秦诸子之学的关系多有阐扬;首次在学界提出了《易传》对《周易》神学卜筮体系改造的具体内容与方式;在当代易学出土文献及传世文本的释读、研究上见解独到,著述宏富,在当今经典易学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可以说,金派易学对当代易学义理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周易》为儒家“六经”之一,自古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六经”由以《诗》为首到以《易》为首,反映了自春秋末年到秦汉间儒家学术的重要转变,意义十分重大.孔子整理和传授六经,于中最崇《周易》.至汉代确立了《周易》六经之首和“统率六经”的地位;儒家经典扩充而至十三经,《周易》乃由“六经之首”进为“群经之首”.汉代以后的整个经学时代,《周易》一直稳居学术核心的地位,历代易学家对《周易》统率群经的说法多有诠释.当代易学界以金景芳先生为旗帜的义理派认为,《周易》创造了体现宇宙本体论和宇宙万物本质的经典哲学,《周易》与群经讲的都是“天人之学”,“性与天道”是其共同的主题,其他经典所述之理完全汇通于易理.确认《周易》统率群经的地位,对于正确认识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特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船山先生一生极为重视易学研究,其哲学思想之精髓也是通过易学来阐发的。船山易学主张"以乾坤并建为宗,错综合一为象"的易学原理观、"四圣同揆、彖爻一致"的《周易》文本观和解易方法、"占学一理,占义不占利"的易学占筮观以及"象数相倚,穷理尽性"的象数与义理统一观。船山又以其易学思想为基础建立了一个以"絪缊而化生"论为架构的哲学体系。"絪缊论"是船山哲学的本体论,"化生论"反映了一种"天地之化日新"的积极乐观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8.
刘顺 《兰州学刊》2007,(8):148-150
孔疏象论以象之分层对治王注因意分层而轻象的不足,从而调和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孔疏的象论之象具有较强的诗性特征,名词词性上的象概有四指:物象、卦象、义(意)象、大象.《周易》孔疏中所蕴涵的诗学思想同样在其象论中有所展现,即作为诗兴、譬喻、易象相同的象喻思想以及和老庄之道相通的生存美学:"忘(己)象得(大)象".  相似文献   

19.
《易传》提出“观象玩辞”和“立象尽意”两种易学解释方法,基于这两种不同的解释形式而生发出汉易与宋易的解释模式,实现了易学传承与创新。《易传》以圣人“观象制器”的事实印证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将这种“观象制器”思路落实到易学上,阐明儒家易学是秉承易学传统、通过创造性的解释而形成的。即秉承巫史卜筮易学传统,以德性为易学旨归,借鉴与融合儒道两家的理论,通过创造性的解释,实现了易学话语转换,从而完成了从卜筮到德性、从象数到义理、从天道到人道的易学体系重建。《易传》新易学体系的建构,对于今天易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易学研究当从易学经典出发,借助于传统的象数训诂兼义理等方法,重新解读易学经典和已有研究成果,以客观再现易学文本固有之意为导向。然后在此基础上,以道器关系为出发点,借鉴当代哲学思维方法和学术文化成果及科技知识,促进传统的易学与现代知识深度融合,重建贯通古今中外思想的、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息息相关的、新的易学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20.
论象数易学之正说林忠军之正说,是《周易》象数一个重要内容。象数易学家为了达到以象注易的目的,极力推演《周易》固有之象,“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弼《周易略例·明象》),……象中有象,象外生象,使易学变成繁琐的象数之学。之正说正是在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