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老年人是抑郁的高发人群,除了与子女关系疏远及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外,居住环境往往是易被忽视的诱因之一。良好的居住环境可改善老人的抑郁情绪。居住环境带来的空间感受是导致抑郁情绪的诱因之一。房屋过大,室内对象间距太远,在视觉上容易给人距离感,尤其对独居的老人来说,会加重他们的孤独感,也给他们的行动带来不便,容易令人产生挫折感。所以,老人居住  相似文献   

2.
王明钦 《老年世界》2008,(10):32-32
王某:与子女一起居住为好 人到老年.各种疾病.特别是突发性疾病会逐渐增多。丧偶老人如果同子女一起居住。与子女、孙辈朝夕相处.既可解除孤独感.又能预防和及时治疗疾病。而且子女希望老人同自己一起居住.体现了真诚孝心.老人更应珍惜这份骨肉之情.何乐而不为?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中部分老人由于高龄、患病、不能自理、经济困难、独身一人等原因,生活出现贫困化趋势,是老人中“弱中弱”老人。他们生活在社区、居住在社区,社区扶助功能的强弱对困难老人的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关注困难老人的需求,探索切实可行的帮扶途径,把困难老人帮扶对策纳入地区总体发展规划当中,是建设和谐社区,共享发展成果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寒崖 《当代老年》2014,(2):44-44
福建诏安是一个海边小县,来到这里,你会发现,高寿的老人比比皆是。据统计,在诏安居住的10万人中百岁老人达12人,这个比例,足以证明其是“长寿之乡”。这些耄耋老人的长寿之道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最近,笔者在陈仓区虢镇地区的城镇人口中,走访调查了比较熟悉的10户空巢家庭老人。他(她)们当中无配偶者5人,离退休人员9人,病故干部遗属1人。从居住情况看,共有空巢老人15人,其中单身独居的5户,夫妻共同居住生活的5户。从年龄段来看,年龄在65岁以上2人,70岁以上12人,80岁以上1人;从性别上分,男性13人,女性2人。  相似文献   

6.
杨艳红  陆伟伟 《城市》2008,(6):62-64
21世纪.我国将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在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和谐社会里.关心老人.研究老人的需求和行为规律.满足老年人的要求.成为居住环境设计中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完善社区服务项目、改善居住建筑环境,对于进一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7.
从前的人,一把伞可以用很多年,现在的人一年用很多把伞故乡的体育场附近有一个老人聚居的"茶亭",每天都有老人在那里喝茶。我回乡居住的时候,总是去那儿闲坐。有一天,一位阿伯听别人感叹"西瓜好吃,可惜籽儿多",他说:"现在的世事、现代的人情比西瓜的籽儿还要复杂。"别的老人就问:"你是怎样看待的?""这很简单,"老人充满自信地  相似文献   

8.
厄瓜多尔南部的洛哈省比尔卡班巴山谷,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的气温常年在摄氏18-24摄氏度之间,湿度平均为68%,空气清新,没有污染,年迈的老人随处可见。他们既没有人搀扶,自己也不拄拐杖。居住在这里的土著有3000多人,百岁以上老人就有近百位,八九十岁的老人算是“壮年”了,因此,这里被人们称做“长寿谷”。生活在“长寿谷”里的老人都是“闲不住”的人。  相似文献   

9.
《老人天地》2008,(4):55-55
冲绳群岛是位于东中国海上的161个珊瑚岛屿,岛上居住着这个星球上最长寿的人。在这个翠绿、富饶的"东方加拉帕哥斯群岛"上,每10万人中就有34个百岁老人(相比之下,英国每10万人只有5位),105岁以上老人的数目,出奇地高。官方认为,冲绳岛上居住着这个星球上最长寿的人。  相似文献   

10.
蒲昭和 《老年人》2013,(4):55-55
人有一半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老人在室内待的时间更多。安全舒适的居室环境,不但可以减少老年人得病,而且还可以使老年人过得愉快、有利心身健康。所以,居住环境的安排应尽量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一般来说,对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在很多人眼里,养老院设施完备,服务周到,居住在其中的老人们肯定生活安逸舒服,拥有较强的幸福感。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导刊》2011,(31):51-51
“编外保姆”是社区老人们对高彩芬的昵称。 今年66岁的高彩芬曾是北京市顺义区东风小学副校长,退休后居住在顺义区双丰街道马坡花园第一社区。自退休以来,她利用自己会理发的好手艺,坚持为社区老人特别是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义务理发,被老人们亲切地称呼为贴心的“编外保姆”。  相似文献   

13.
出国亲历     
王淼 《老年世界》2014,(16):24-25
赴澳以前就不断听人说,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国度之一,更是老人和孩子的天堂。亲历之后感到:她是,又不完全是。  相似文献   

14.
陈浩望 《老年人》2011,(8):22-23
早就听人说,在攸县柏市镇柏市村,居住着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名叫熊金莲,她是一位早年失散的女红军战士。前不久。笔者怀着好奇和崇敬的心情,登门拜访,遂对这位女红军战士的传奇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刘中一 《社会学》2005,(4):8-12,7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医疗保险、老年社会保障与福利事业服务等发展水平都比较低,而且这些社会保障很不规范,缺乏相应的制度保证和经济支持。农村老人的赡养行为几乎局限于家庭之中,要由子女来承担。由于华北农村地区的居住习惯,儿子结婚之后一般要和父母生活居住得比较近,至少是在一个村庄之内。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在老人的赡养问题上,他们会比结婚后一般都生活居住得比较远的姊妹们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传统的乡村文化(“儿子养老”或“儿子应该养老”的观念),也容易使人产生这样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沅江实施农村『安老工程』沅江市委、市政府以贯彻《老年法》为重点,认真实施农村“安老工程”。首先,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老人供养制度,对全市4215名五保老人都予妥善安置。其中敬老院集中供养207人。对分散居住的,采取承包到户、责任到人的办法。还组织学生、...  相似文献   

17.
多元化,社区养老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向华 《老年人》2004,(9):14-14
笔者在天津、北京调查发现,虽然有70%以上的老人表示愿意到那些离家较近、服务较好的养老院或老年公寓试住,但却又有90%以上的老人还是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以北京市为例,目前该市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170多万,全市有养老院、托老所300多所,床位1万多张,却总共只收住老人7000多名,其中仅3500人属自费居住(非五保户)。为什么对170多万老人仅提供1万张床位,却还有3000多张闲置呢?是什么原因使老人在观念上接受了机构养老而行动上却不付诸于实施呢?笔者通过对部分老人调查访问后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存在诸多…  相似文献   

18.
某老人,86岁,丧偶,身体健康,有三个儿女,目前与三儿子居住在一起,儿子儿媳均在外打工,仅农忙及逢年过节时回家,留下一个正在读中学的孙子与老人居住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老年世界》2011,(6):9-9
据介绍,新修订的《老年法》在《社会保障》内容里拆分出一些内容,单独成立《社会照料》一章。主要是针对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以及不能和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  相似文献   

20.
和平社区位于万柏林区和平北路中心地段,总面积0.5平方公里,居住居民1503户,总人口5310人,60岁以上的老人1010人,占总人口的20%,其中独居空巢老人565人,占老年人总数的56%。近年来,党支部、居委会以创建和谐社区为目标,根据老年人自愿选择原则,以社区服务呼叫中心为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