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济论坛     
《四川统计》2011,(7):30-31
通胀压力仍然较大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5月份,CPI同比上涨5.5%,PPI上涨6.8%,创34个月以来新高,其中食品价格涨11.7%。 专家观点: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表示,5月份的CPI数据说明中国宏观调控措施正在发挥预期效果,急剧上升的通胀势头得到遏制。但另一方面,居高不下的PPI也意味着,未来向终端传递的物价上行压力仍较大。  相似文献   

2.
经济论坛     
通胀压力仍然较大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5月份,CPI同比上涨5.5%,PPI上涨6.8%,创34个月以来新高,其中食品价格涨11.7%。 专家观点: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表示,5月份的CPI数据说明中国宏观调控措施正在发挥预期效果,急剧上升的通胀势头得到遏制。但另一方面,居高不下的PPI也意味着,未来向终端传递的物价上行压力仍较大。  相似文献   

3.
康辉 《四川省情》2008,(9):27-28
随着近期我国CPI的逐月走低,高位运行的PPI格外引人注目。当前通胀压力似乎已由CPI转移到PPI上。PPI价格上涨究竟有多少传导到CPI,时间需要多长,已成为各界关心的问题。从历史上看我国PPI和CPI的走势,可以发现,二者的运行大体上吻合。这一点应不难理解,因为在同  相似文献   

4.
基于非线性动力系统的我国CPI和PPI非线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根据我国2002年1月~2009年10月CPI和PPI的月度数据,应用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建立了非线性动力系统(C-PNLDS)模型,来揭示我国CPI和PPI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CPI具有自我增长机制,PPI对CPI有加速抑制的影响;PPI也具有自我增长机制,CPI自身对PPI的增长有抑制作用,但它的平方项加速了PPI的增长;耦合项对CPI无影响,而使PPI受损,所以二者是共栖(偏害)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波动性势必会上升,给稳定通货膨胀带来新的挑战,价格波动从PPI向CPI传导是否显著以及是否需要将PPI纳入通货膨胀目标成为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引入连续小波变换分析框架,将PPI指数细分为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和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深入研究了二者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的领先滞后关系以及价格传导机制.结果表明,短期内存在PPI和CPI之间双向价格传导,二者互为领先指标;长期只存在从PPI到CPI的价格传导,PPI是CPI的领先指标.为了稳定通货膨胀,应当将PPI指数尤其是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纳入通货膨胀目标,在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同时减少政策时滞.  相似文献   

6.
中国煤炭市场价格与CPI、PPI关系的统计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2006年1月到2009年7月的月度数据,通过对我国煤炭市场价格、CPI和PPI进行ADF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构建二阶误差修正模型(ECM)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煤炭市场价格和CPI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而煤炭市场价格和PPI存在长期均衡和单向因果关系.同时从误差修正模型得出短期内煤炭市场价格对PPI的影响.提出了政府应运用经济手段保持煤炭价格的相对稳定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阐述了季节调整与统计环比指数的必要性,简要介绍了X-12-ARIMA与TRAMO/SEATS季节调整原理,然后运用X-12-ARIMA程序对中国1997年1月至2010年5月CPI月度数据进行季节调整,再运用TRAMO/SEATS方法解决季节调整程序中中国春节因素问题。接着由季节调整后的数据计算得到月环比CPI,对月环比CPI和同比增加率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月环比CPI领先同比CPI。最后利用TRAMO/SEATS程序建立ARIMA模型(210)(011)进行了24个月的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未来24个月内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温和上升,不会发生大的通货膨胀,但是存在一定的通胀压力。  相似文献   

8.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是反映整体价格水平波动的两个重要指标.文章利用2001年1月至2014年7月我国CPI、PPI的月度数据,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运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对它们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而把两个价格指数之间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的特征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9.
2010年下半年我国CPI涨幅基本都在3%的通胀警戒线以上,全年CPI同比上涨3.3%,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扬也给物价上涨带来更多压力。针对目前国内较明显的通胀压力,文章基于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数据,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学方法,考察和分析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及其决定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CPI变动与其影响因素(广义货币供应量、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调整机制,并提出缓解当前通胀压力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物价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CPI和PPI是衡量物价水平的两大重要指标,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近些年CPI和PPI的运行情况,然后应用Copula方法实证分析我国CPI和PPI的关系,发现CPI与PPI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但也存在相背离的现象:CPI和PPI尾部相关结构是非对称的,下尾相关性大于上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用中国1996~2010年的CPI、PPI、货币量和产出等季度数据,考虑了两类基本但重要的时间序列模型——AR和VAR模型在预测中国通货膨胀上的样本外表现。研究表明:这两类模型在大部分预测期上对通胀的预测都优于简单的随机游走式预测;对不同滞后阶数的模型而言,通常滞后阶数越少的模型预测效果越好;M1增速、名义GDP增速和真实GDP增速都能改善仅仅依赖历史通胀信息形成的预测,但M0增速、M2增速以及PPI通胀,通常都不能改善;在含有M1增速的两变量VAR(1)模型中进一步引入产出增速构成的三变量VAR(1)模型对通胀预测没有明显改进。  相似文献   

12.
正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5%,涨幅与2013年12月份持平;与此同时,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6%,降幅扩大0.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总体较为平稳,工业生产者价格持续下跌,2012年以来两者走势出现明显背离。应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一是尽管CPI和PPI都能反映价格变化情况,但由于统计范围和口径、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Box-Jenkins随机时间序列方法,对我国1990~2010年CPI指数季度数据进行了预测分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CPI数据的变化趋势及季节性进行验证,表明我国的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会回落到3%以内,政府应该继续加强通胀预期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CPI与PPI波动呈分异趋势、PPI对经济增长的敏感性增大、物价上涨的结构性特征显著及通胀效应大等特征说明新一轮通胀有着深层的结构性原因。基于货币供给软约束框架分析了结构性通胀的运行机理。指出M2的过快增长伴随着贷款产值比的下降削弱了稳定通货的基础,输入性通胀因素的不断强化加大了通货管理的难度;因农业与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过大而形成的农业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是刘易斯拐点后出现的一种新型通胀,它是"滞胀"的潜形式。推动工资与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并不是劳动力供给"短缺",而是工资定价机制的转型与劳动生产率差距过大的结合。通货管理应由应急型的以"总量调控"为主的粗放型管理模式,转为更加强调结构性手段运用和绩效的长期稳定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想象的通胀     
今年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于2009年经济刺激政策可能导致的通胀预期非常强烈,无奈CPI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的通胀水平仍然在非常温和的水平。这种强烈对比居然再次触动学者对于CPI数据本身的质疑,他们坚信实际通胀水平高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然,这种质疑声音渐次给出的若干证据则显得支离破碎,一地鸡毛。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情》2022,(1):34-36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全球一片通胀声中我国风景独好。面对国际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复杂形势,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散发多发、有效需求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等挑战与风险,全省在有效控制疫情的同时继续推动经济稳定恢复,保供稳价持续发力,使得输入性通胀风险总体可控,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传导有限。生猪产能恢复,猪肉价格明显下跌拉低了食品价格,疫情反复使得服务价格复苏缓慢,叠加上年四川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3.2%基数较高影响,2021年四川CPI比上年上涨0.3%,创下2003年以来新低。  相似文献   

17.
陈曦静 《浙江统计》2011,(10):64-64
近年来,关于CPI是否真实反映了通胀水平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过,为何CPI数据与百姓感受会偏差较大?这就需要我们从CPI的定义、编制方法、如何解读使用等方面来理解,并理智看待,才能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8.
苍玉权等 《统计研究》2019,36(2):101-111
2008年以来,我国PPI与CPI走势出现了多次背离与分化,从整体上看,两者相关性很弱。但从动态视角来看,由于相关关系可能会因时而变,整体相关性有可能被关系本身的方向和强弱变化所削弱甚至掩盖。为准确反映两者相关性的动态变化,本文放宽时变系数函数的光滑性假设,提出了带跳时变系数模型,并给出一种非参数三步估计方法:首先,估计系数函数中跳点的位置和个数;然后,基于估计的跳点和Bootstrap方法选择的窗宽给出系数函数的最终估计;最后,利用蒙特卡洛模拟评价本文提出的非参数估计和窗宽选择方法的有限样本性质。通过对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国PPI和CPI月度同比数据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该模型能较好地刻画PPI与CPI相关性的时变和带跳特征,进而也验证了该模型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现有PPI和CPI间价格传导关系文献均局限于均值意义上的格兰杰因果性讨论,文章借鉴Hafner和Herwartz提出二阶矩意义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构建Wald形式的统计量,重新对CPI和PPI不确定性传导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PPI和CPI是相互传导的,并且CPI到PPI方向的不确定性传导是主体路径。  相似文献   

20.
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今社会,国际原油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大影响,所以研究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CPI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PPI和CPI的影响为研究重点,首先分析测算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原油价格的传导情况;然后利用2007年135部门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下的价格模拟,测算国内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PPI和CPI造成的影响;最后综合以上两步,得到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CPI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1%将引起国内PPI上涨0.176%,国内CPI上涨0.124%。随着我国对外依存度和对原油需求的增大,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最后进行分析并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