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南州卓尼县地处汉藏文化交界处,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集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使得卓尼地域文化具有民族文化交融形成的多样性风格,卓尼莎姆舞即是这种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其舞蹈形态的队形场图、道具服饰、仪式过程以及动作、歌词与祭祀对象等,均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借助舞蹈身体语言学的理论范式对卓尼县藏巴哇地区的莎姆舞形态进行描述,考察构成莎姆舞语言的话语方式,并从语境与语义的角度分析其存在的文化生境和其中的文化内涵,运用“涵化”理论讨论其中的文化涵化现象,探析多文化融合在莎姆舞形态中的呈现方式,以此考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传统舞蹈形态形成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
吴舞初探     
作为体现长江流域舞蹈艺术风格之一的吴舞,是中国舞蹈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它的渊源流变和舞式舞容,还是它的历史价值和影响作用,都有探讨和研究的必要。1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虽然都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但是由于风土人情、劳动方式、地理环境、自然生活迥殊,因而各自形成的文化艺术的风格也不同。吴舞也就是在吴地范围内,所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舞蹈艺术。关于吴国的确立和地域范围,用纪仲庆先生所言为“南至浙江,北达江淮之间。”《越绝书·纪策考》载伍子胥言:“吴、越为邻,同俗共土。”同书《记范伯》载范蠡言,“吴、越二邦,同气(《史记·吴  相似文献   

3.
地域文化影响着地方院校舞蹈编导的教学,而地方院校的舞蹈编导教学承担着传承、发展地域文化的重要职责。在舞蹈编导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地域文化里选取能反映时代精神和时代主旋律、新颖、独特、动作感与可舞性强的舞蹈题材。  相似文献   

4.
从汉画看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苏丹 《南都学坛》2001,21(4):14-16
汉代女乐舞蹈代表了汉代歌舞艺术的最高水平,从汉画反映的大量歌舞活动场面看,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具有四个方面特征,即舞袖、舞腰、“手足并重”和使用道具。这四种形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共同组成了汉代独特的舞蹈艺术,为我国传统舞蹈民族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吴地乐舞是体现吴地地域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的文化形态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吴地乐舞发源于吴地民间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与宫廷、宗教、文人等发生关联,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乐舞风格,体现出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广东粤北采茶舞是在特定的自然、文化环境中产生、发展的。粤北采茶戏中的舞蹈动作模拟了现实生活动作、劳动动作、动物形态、壁画和雕塑造型。舞蹈形态与技巧有扇花、步伐、水袖、架子等。当地的自然环境、生产劳动和风俗习惯对采茶舞蹈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当代舞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一些舞蹈创造作品.当代舞所表现的新旧事物都来源于中国最本土的人情世故,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文化气息.从舞蹈形式和动作语汇上来看,民族民间舞、古典舞等舞种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作用形成了当代舞蹈.当代舞与其它舞种比较并没有特定的动作语汇,它是通过集合其它舞种的不同动作语汇,来展现其自身特有的风格魅力的.当代舞是中国人自己的舞蹈,它的发展问题与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当代舞作为一种刚刚起步的新生事物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当代舞应该有自己的训练体系、编导课程,为其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用理论的教学课程来武装自己.  相似文献   

8.
“商羊舞”是流传于山东鄄城县一带的风格独特的民间舞蹈。以模仿商羊鸟的屈足动作为主要特点形式,属祭祀求雨舞蹈中的一种,带有浓厚的图腾崇拜意蕴,并伴随着历史的变迁由最初的娱神功能向娱人功能转变。  相似文献   

9.
刘柳 《南都学坛》2004,24(4):11-12
汉画中舞蹈具有飘逸、轻柔、热烈奔放、神秘、舞乐百戏杂陈等艺术特征,反映了汉代舞蹈已形成了我国古代舞蹈的独特民族风格。汉画中舞蹈的艺技并重、道具起舞、“纤腰长袖”、诙谐逗趣、拟兽舞蹈、形神兼备等表演艺术对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探讨汉画中舞蹈的审美规律,可以为建立现代民族舞蹈美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清江舞”是在吸收多民族舞蹈元素的基础上,经过艺术人才多年的整理编创而形成的富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的广场健身舞蹈.其深受群众喜爱,练习群众广泛.在发展过程中,因地域空间资源的不足、文化权力协调失衡、有效的管理欠缺、人际互动和谐的缺失等因素引起不同群体因利益关系而造成社会冲突,成为清江舞这种地域文化发展的障碍困境.只有对地域空间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升和谐健康的健身意识、营造和谐环境与人际互动以及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监督体制,才能更好地推进清江舞在广大群众中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1.
<拍胸舞>是福建省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盛行于泉州,流传与漳州、厦门、金门、台湾等地.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以拍胸、加肋、拍腿、拍掌、击肘、"打七响动作"为主体的动作体系.身体动律呈现"随动作的重心转换注重骨盆臀肌间(胯部)的左右交替推动并牵动上身肋的移和头的横摆而形成的横摆动律,身体呈现‘横晃动势'的美感."[1].舞蹈融入了闽南人聪明灵性和豪迈豁达,敢拼敢赢的性格,表现出粗狂豪放,热情欢快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2.
锡伯族人们能歌善舞,舞蹈风格多种多样、舞姿形象生动,“贝伦”则是锡伯族民间舞蹈的总称。贝伦舞是锡伯族民间舞蹈的第一大种类,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短小精悍、风格独特、内容丰富,是古代舞蹈文化的遗存。为了使其在现代文化冲击下更为长久地传承下去,应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到贝伦舞的独特魅力。为此,文章论述了锡伯族贝伦舞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艺术文化和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域辽阔,水草肥美。高原特有的自然环境、宗教文化,哺育陶冶着藏族人民的审美心理,形成融合农、牧、宗教三者为一体的藏族民间舞蹈形式。本文从地域文化的特色,外来文化影响、拟兽及图腾崇拜、藏族舞蹈的独特审美意蕴等四个方面来探寻藏族舞蹈风格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以求对藏族舞蹈文化的深层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4.
许兴海  刘洋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2):75-76,126
从徽州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层面入手,剖析了徽州古民居厅堂“中堂”装饰风格的形成与徽州人内心世界、外部环境以及文化艺术氛围的相互关系。徽州古民居独特的形制为徽州古民居“中堂”装饰文化的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徽州与“吴地”之间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微州古民居“中堂”装饰文化形成的外部因素;徽州社会的崇儒重教文化传统为徽州古民居“中堂”装饰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历史与文化基础,也是“中堂”装饰风格在徽州古民居中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一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艺术精品。它以中国化的表达方式,反映中国人的历史与民族感情,形成中国芭蕾的民族风格。它的音乐优美而动听,舞蹈形象鲜明饱满,舞蹈风格独特多样,其艺术魅力激励着一代代人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不止。  相似文献   

16.
蔡相雯 《中南论坛》2009,4(2):86-88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特色,在中国舞蹈文化中独树一帜。本文主要从历史的纵向角度分析“赛乃姆”舞蹈艺术,从起源、表现形式、风格特点和音乐节奏、地域性差异、发展与创新几个方面进行论述。认识这一传统的舞蹈形式,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时间的变迁,所产生的不同风格特点和不同的动作形式。在传承与发展中,作者对于当前的“赛乃姆”艺术的发展提出自已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7.
大量舞蹈岩画表明,萨满乐舞是产生于氏族部落社会母系制时代的一种古老宗教艺术,至史官文化中期,该乐舞的结构、形式及表演程序等已得到规范,并固定下来。萨满乐舞对蒙古族民间古乐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近现代蒙古族民间的安代、铃鼓、盅碗等乐舞,其旋法律动、调式调性、动作形态和舞蹈姿态等风格,仍带有明显的萨满乐舞韵味。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相关出土文物对荆山山脉的夏楚古文化遗存"端公舞",在舞蹈风格、动作、场次、仪式、道具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夏商周楚等古文化特征进行了剖析论证。  相似文献   

19.
藏族舞蹈以它久远的历史渊源、丰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地域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征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舞蹈艺苑里最艳丽的奇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瑰宝。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它的表演形式主要有:热巴、踢踏舞、勒谢、堆谐、果谐、弦子、锅庄等。  相似文献   

20.
沉稳厚重而又亲切细腻,儒雅大气而又自然洒脱,是赵忠祥播音主持艺术的风格特点。其播音主持风格的形成除了自身主观因素外,主要是受时代特征、民族风格、地域优势、政治因素、媒体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