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制度变迁模式初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立 《天府新论》2002,(4):3-12
我国产业安全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制度变迁模式应是中央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企业主导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合。在制度变迁路径的选择上 ,既要承认路径依赖不可避免的影响 ,因而采取一定程度的适应性变迁方式 ;又要充分注意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的消极影响 ,确立更新性制度变迁方式的主导地位 ,以最终克服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2.
论学习与制度变迁--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后,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发生了新的变化,而这种新的变化主要在于他加强了对个体行为的分析,重点考察认知与制度的关系,并引入了学习机制来说明制度变迁的动态过程。在他的制度变迁动态理论中,学习处于中心地位。学习机制的引入,使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增加了新内容:新的经济学行为假设;人类的学习过程形成了制度变迁的轨迹;路径依赖从认知层面,经制度层面,到达经济层面。  相似文献   

3.
诺斯与马克思:关于制度变迁道路理论的阐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将诺斯的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理论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相比较 ,不难发现新制度主义对社会结构长期变迁的分析并不成功。路径依赖理论关于制度报酬、“政治科斯定理”的假设 ,以及对意识形态和文化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的论述 ,都是不能成立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严整的理论体系 ,在总体上能够得到人类制度变革的事实的坚强支持 ,因而它对制度变迁的阐释至今仍然是有说服力的。诺斯对马克思的批评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和社会整体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旅游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水平日益得到国内外的普遍认同与高度重视。以路径依赖理论为分析工具,以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变迁的演进轨迹为基础,分析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变迁存在的路径依赖及其对旅游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挑战,提出通过路径创新来突破制度变迁的路径约束,构建有利于实现旅游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制度变迁理论中更多地将研究的立足点放在路径依赖的性质上,而对制度变迁过程中状态和结构依存的特征却不甚关注。实际上,状态、结构依存和路径依赖特征都是影响制度变迁方向和结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以一个最优化的理论模型综合分析了制度变迁理论中有关这两个特征的一些问题,并且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为例,具体地说明了这两类因素所起的相关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经济后果。  相似文献   

6.
范毅 《中州学刊》2006,(3):38-41
“农业支持工业”与”工业反哺农业”是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中带有普遍性的两种趋向,也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安排。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制度变迁存在着路径依赖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这一制度变迁中,受路径依赖的负面影响较大。现阶段的中国政府,只有着力制度借鉴,坚持制度改革,推动制度创新,才能排除路径依赖的负面影响,走出路径依赖对“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这一制度变迁的困扰。  相似文献   

7.
曲延春 《贵州社会科学》2007,208(4):117-122
农村公共产品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过程.其在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导致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低效率,形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困境.要破解这种困境,就需要进行制度创新,重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相似文献   

8.
王立娟  梁华 《理论界》2014,(7):182-184
基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研究视角,以制度变迁理论为分析工具,在梳理建国后大学制度变迁基本历程的基础上,从国家理论下的强制性变迁,产权理念下的法人制度变迁,现代教育经济意识形态推进制度变迁三个层面,研讨我国地方大学制度变迁成因,分析地方大学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行政化模式特点与阻碍效应;着重从大学学术价值与大学精神回归,确立学术权威与学术标准地位;形成外部公共管理的行政关系,构建内部服务型行政体系,实现去行政化;与建立开放的公共选择机制,形成大学公共治理的格局层面探讨路径依赖的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9.
邹朋飞  袁蕾  尹筑嘉 《兰州学刊》2005,71(4):106-108
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动力是内生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动力是外生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容易导致诺思路径依赖Ⅱ.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变迁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并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我们应该打破这种状态,使其回到正确的制度变迁轨迹上来.  相似文献   

10.
制度变迁与信用制度创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依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信用制度建设的实践,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出我国市场信用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制度,重点研究了中国信用制度由人伦信用向契约信用变迁过程中"路径依赖"的低效率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信用制度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制度变迁的运作机制: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制度主义从历史观和制度观的双重视角理解制度变迁问题,把制度的生成、维系和变迁看成一个整体的演化过程。运用过程分析方法,考察历史制度主义理论视角下制度变迁的运作机制,可以分为作为制度存续历史过程和宏观背景的稳定阶段、向阈值临界点位移的变迁前奏阶段、遵循路径依赖进行变迁的正常时期和制度意外断裂的异常状态。然而,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对制度变迁的解释也存在一定限度:一是如何处理宏观结构与微观细节的关系问题;二是案例总结的归纳方法缺乏普适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2.
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没有在实质上改变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 ,原因在于其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 ,而利益因素是路径依赖产生的深层原因。打破路径依赖 ,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高辉 《新疆社科论坛》2005,(4):30-31,50
制度变迁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路径依赖或锁定是描述和刻画制度演化方式和轨迹的恰当概念。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适应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发达国家,制度变迁大多是由人们响应获得机会而自发组织实施的,因而其制度变迁过程是渐进的,而且也能与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基本相适应。后发国家由于本身条件的制约,其既无西方式的社会制度基础,也无有效的制度变迁路径可供依赖,选择渐进与连续性的制度变迁模式应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鉴此,制度变迁过程中选取较激进的变迁方式便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政府间竞争是多级政府行政体制的产物,存在一个演变的过程,具有自身特有的演变规律和变迁轨迹.在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下,路径演变和路径依赖分别刻画了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变迁轨迹和制度惯性.地方政府间竞争的路径演变表现为利益依附竞争、利益自觉竞争和利益自主竞争;分权化改革中地方政府的权力截留、地方政府的共容利益、计划体制下政府干预模式和地方政府间职位晋升的不合作博弈则构成了地方政府竞争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非公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及制度变迁是相通的.安徽在相当一个时期非公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其深层机理在于既定制度格局下的路径依赖.本文分析了原有制度格局影响安徽非公经济发展的机制和过程,以期对加快非公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梳理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历程,探究其变迁机理。研究发现,由于制度的供求失衡而导致制度非均衡状态进而发生制度变迁;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存在成本与收益考虑,只有当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或等于成本时才会推动变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演进逻辑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即制度内容设计上依赖土地保障、家庭养老模式,推动制度变迁的方式上依赖渐进式强制性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制度变迁的过程中 ,路径依赖理论能较好地解释不同公司、不同国家制度变迁的差异 ,是对长期经济变化做分析性理解的关键。结构驱动的路径依赖与制度驱动的路径依赖在中国公司治理演进中都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此外 ,文化驱动的路径依赖也是中国公司治理路径依赖的重要方面。单纯的制度引进无法解决公司治理中的现实问题。只有立足于中国的社会基础、制度体系和文化特征 ,构筑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模式 ,才能培育出中国的现代企业。  相似文献   

19.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意义非常重要的一次自强运动,它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改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倡导民权、平等。但是由于报酬递增以及政治市场的不完全,自我强化机制使专制主义制度陷入了路径依赖,专制主义制度被"锁定"在一种无效率的状态。戊戌变法由于无法打破路径依赖下形成的制度均衡,无力实现制度创新,最终以失败告终。在这里,我们认为可以用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来找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高校就业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瑛 《兰州学刊》2005,(1):287-288,277
本次研究是运用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高校就业制度安排以及该制度结构中密切相关的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安排的变迁.解释了"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的高校就业制度变迁的动力问题,分析了路径依赖造成的户籍制度变迁的障碍问题,以及诱导性制度变迁对人事制度安排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