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公元13世纪回回人从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高峰走来,进入高度发达的中国的汉文化领域。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形成发展中的回回民族的一种文化形式,它从真主独一的信仰及其功修、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维护着形成中的回回民族的民族的同一性。在汉文化面前如何保存自己固有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使其继续传承,不致中断,这是摆在回回人面前的新问题。同时,为了民族的生存发展,回回人必须学习汉文化,以适应中国传统社会,以被中国传统社会所接纳。而汉文化是一  相似文献   

2.
丁俊 《回族研究》2007,(4):47-52
回回民族是诞生于中华大地且文化起点较高的一个年轻民族。回族文化吸纳和融合了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精粹,底蕴深厚,义理深邃,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回族文化不仅塑造了回回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而且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全面研究回族文化,进而深入探究回族文化的核心理念,准确把握回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不仅有利于回族人民实现文化自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而且有助于建设中华各民族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和谐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许淑杰 《回族研究》2006,(1):157-160
自唐代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伊斯兰文化就与中国文化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且历经宋元,降至明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中,缔造了一个回回民族,也熔铸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中国伊斯兰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大批的以回回伊斯兰文献为主的中国伊斯兰文献,  相似文献   

4.
读了回族青年学者李建彪同志的学术文集《执著岁月———回族与伊斯兰文化》 ,使我好像再一次走进了回回民族古老而年青的历史 ,看到了回回民族的形成、发展以及对祖国母亲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感到了回回民族以鲜血和生命捍卫起来的民族性格 ,体会到了博大精深的伊斯兰文化对回回民族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作者怀着对回回民族的赤子之心 ,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回族史和伊斯兰文化进行了多方位、多侧面、多角度的审视和研究 ,读后使人耳目一新 ,起到了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 ,加强民族团结的现实作用。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勤劳聪慧 ,刚毅…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回族二元一体文化结构是对伊斯兰文化的发展"生发开去,重点从回族伊斯兰教精神信仰与儒家思想伦理的结合上阐释其道德律,分别从"内功与外功"、"真理与伦理"、"心法与宗法"三方面分析伊儒相通、德德相济的二元结构,最后论述回族二元一体道德律对当前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6.
马锡珍 《中国民族》2007,(10):32-33
回族舞蹈是伴随着回回民族的形成、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是在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的双向交流、渗透过程中新的文化创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由于宗教观念和民族生活的特定性,回族舞蹈无论是流散于民间的娱乐活动还是舞台表演的作品创作,都是在以表现民族精神气质、反映民族思想感情、展示民族生活风貌过程中形成自己艺术审美独特风范的“这一个”。回族舞蹈的发展也必将是在当代精神的发展创新中,不断完善着自己“这一个”的形式美创造。  相似文献   

7.
回回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与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东西合璧”的产物。元代阿拉伯人在当时政府中的医药机构里占极大势力,广惠司是回回医家的大本营。金元之际回回医药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涌现了与回回药物院有关、集阿拉伯医药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为一体,具有中国回回特色...  相似文献   

8.
一研究伊斯兰文化与回族历史,不外乎史论的确立和史实考订。但开始研究之前,必须先打好一种基础,这就是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对中国古代汉族文人学士而言,伊斯兰文化是域外文化,回回是外来蕃客,“自古华夏,不育异类”(《左传》),所以,当两个民族、两种宗教、两类文化在相互接触与交融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时,被对方加以排斥就是不难理解的了。伊斯兰文化活动与回回人的生活,不仅难进入汉族正统文人的视野,而回回宗教上层和众多教民也视读汉书、写汉字、接受汉礼俗为弃典忘祖。在这种背景下,不但有关伊斯兰文化与回回历史的阿拉伯文、波斯文…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回回民族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而且独具特色。从历史看,她是七世纪以来,由阿拉伯、波斯以及中亚、东南亚等国外多种穆斯林民族来到中国,吸收融合了多种民族成份而逐渐形成的。她既不是我国某个经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发展起来的土著民族,也不是我国境外某个部族的集体迁移,而是多种外来民族在中国长期的经商、服役、为官、学习、传教等期间,在伊斯兰这一纽带的联结下,经过漫长的岁月始于元末明初形成了中国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汉语)、共同地域(大分散、小集中)、共同经济生活(农耕牧养、经商贸易),以及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的回回民族。  相似文献   

10.
回回民族是以古老、文明的中国、波斯、阿拉伯等国的历史、经济文化为背景的高起点民族,它的形成有着很高的层次和特色。尤其是伊斯兰教在教律上、思想意识上、哲学上、做人的准则上,以及饮食起居、卫生等方面都以它的严格和科学性而对回族产生深远影响。伊斯兰教是世界...  相似文献   

11.
赵杰 《回族研究》2006,(4):5-11
本文结合回族历史及中阿文化交融来详细论述回族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因素,在阐述回族顺利融入中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结合基因之后,重点对回族人善于沟通交融的社交能力,回族人平等有序的社会价值观,回族人守护信仰家园的精神富足,回族人重视生殖健康和戒烟戒酒的良好习惯,回族人宽容别人、自觉律己的道德品格,回族人无私“散给”、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六大方面加以例述,最后阐释回族对伊斯兰教义的合理阐发和创新性运用以及回族的发展实践对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民族宗教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清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本文是从狭义上提出这一概念,也就是回族“清真文化”,体现了回族文化内在特质。我们认为发现和挖掘回族“清真文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回族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一种“自知之明”。当代回族“清真文化”的“美人之美”对于回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西北回日常洗涤用具———汤瓶的概念及口碑来历入手 ,解读了汤瓶文化的内涵 ,即它是伊斯兰教法的产物 ,又是一种文化符号 ,它蕴涵了回族的美学观念、洁净观念 ,道德观念 ,以及汤瓶的其它功用 ,同时分析了汤瓶对回族生活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一种文化而言,文化的主体始终肩负着对自己文化的认知与表述。回族清真寺“清真”嵌字联对于清真二字的文化表述,就是回族人对自己文化的自我认知与阐释,是文化适融与创新的表现,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在大量回族清真寺清真嵌字联的基础上,从十个方面分析与归纳了清真嵌字联对清真的文化阐释,是对清真文化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5.
张晓燕 《回族研究》2011,(3):108-114
从历史、空间与文化调适三个层面对云南东莲花村回族古民居进行个案研究,分析东莲花村回族古民居受伊斯兰文化、汉族文化、白族文化等多元文化影响而呈现出复合型文化特征,进而阐述回族文化在地方历史文化中所具有的包容性与调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杨军 《青海民族研究》2012,23(1):155-160
青海回族在漫长的历史形成、发展进程中,在坚守主流伊斯兰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融摄周围各民族的文化,包括周围少数民族历史上信仰的萨满文化。萨满文化遗俗至今仍在青海回族,尤其是农村回族聚居区较为流行。这一现象可视为青海各民族文化交流与互融的典型。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在伊斯兰文明中占有支配性的地位,伊斯兰文明具有政教合一、复古倾向、文化统一性以及因强大的适应能力导致的多样性和区域化倾向等文化特点。对于中国穆斯林中的回族而言,文化自觉包括对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研究,对伊斯兰文明的研究,以及对西方文明的研究。对于伊斯兰文明的研究,特别需要关注伊斯兰文明的网络结构以及伊斯兰文明对于当代社会的适应性。文化自觉的意识源自危机和危机感。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必须从文明内部寻找原因,并从内部和外部全方位寻找解决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可以从中国伊斯兰文化和域外伊斯兰文化中受益。  相似文献   

18.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回族古籍是历史上保存下来的主要以汉语、阿拉伯文、波斯文、"小经"等记录的各类文字和口碑等文献资料。本文从历史角度,探讨了回族古籍收集、整理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回族古籍收集、整理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今后的发展作了展望,有助于对回族古籍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