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0年代,随着民族救亡思潮的勃兴,女性“健而美”的身体塑造成为时代进步思想的重要诉求。《女子月刊》呼应时代思潮,号召女性强健体魄,以适应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针对“摩登女性”的华而不实,刊物用职业女性的概念为“新女性”重新赋形,意指女性的人格独立与经济独立。严峻的民族危机和左翼力量的加入强化了《女子月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革命女性作为民族危亡时代一种理想化的人格范型,以新的形象进入《女子月刊》的召唤视野。女性形象在“时代新女性”的结构链上,体现出与时代主潮相呼应的进步逻辑。  相似文献   

2.
新女性是一个时代的杰出女性,而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杰出女性。新女性形象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作为时代镜子的电影,在反映时代变迁的同时,也真实地再现了新女性形象的变化,而且更集中、更典型。所以在本文中,我们拟从电影这面镜子来透视新女性形象的变化。 一 中国电影在90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数以千计的女性银幕形象。其中就有不少是从现实中发掘出来的、显示出社会未来发展趋向的、凝聚了电影编导和广大观众的审美理想的新女性形象。从《新女性》(1935)到《新潮姑娘》(1992),中国电影编导们相当自觉地、有意识地创造出了众多的新女性形象,以昭示未来女性的发展成长道路。 中国电影史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即:萌芽期(1896—1921);发展期(1921—1933);成长期(1933—1949);成熟期(1949—1979);完善期和呈现多元格局期<1979至今)。这五个时期大体上是与社会的发展时期相适应的,但又因电影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而与社会的发展时期略有差异。除萌芽期外,在每一个时期,中国电影都奉献出了代表各个时期思想水准和审美理想的“新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六六的小说《蜗居》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展示了新女性主义的性格多元化、女性话语结构化和女性写作主体化的特点,解构了“中心主义”与“二元论”,多角度、多方面体现出新女性主义的观点和特征,展示了新女性主义的理论意义,强烈地折射出新女性主义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在19世纪末的英国,父权社会导致女性形象是在男性凝视下塑造的。为了反抗这种符合男性利益的、单一的形象塑造,“新女性”应运而生。该形象中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与不一致性:一方面,她们思想自由、独立自主,对婚育兴趣不大,敢于直白表露情欲并追求权力,对“家庭天使”形象及男性的支配性地位构成挑战;另一方面,她们在对情欲、母性职责、权力的疑问中屡陷困境,被迫向父权传统妥协或接受惩罚。“新女性”拒绝男性凝视,却在父权社会中找不准女性定位。因此,这是对女性身份重塑的一次不彻底的尝试,女性如何从父权制中突围依然悬而未决。  相似文献   

5.
以韩剧《我叫金三顺》为例,分析了近年来韩剧中女性形象的变化.从金三顺这个新女性形象入手,通过与传统女性形象的对比,探讨新女性形象在韩国能够受到认可的社会背景,分析新女性形象能够成功构建的三个原因:从表层意义来看,新女性形象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韩国女性自我价值意识萌发;从深层意义来讲新女性形象符合韩国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三是此形象迎合了受众的审美取向,受众的“满足与使用”使得新女性形象被接纳.  相似文献   

6.
现代女性自我意识的张扬和迷惘──《蚀》中时代女性的文化内涵翟耀作为茅盾早期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群。时代女性形象系列以其内蕴的丰富性和特异性为人们所瞩目,从而被公认为新文学史上最有光采的一组女性形象。从文化视用考察时代女性的历史内涵,也许较之单从政治砚角...  相似文献   

7.
巴金《寒夜》中曾树生形象历来有褒有贬,如果把她放到中国女性人格特别是“五四”以后新知识女性人格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放到她所在的特殊家庭氛围中,放到她所处的特定时代社会背景下,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考察,可见她是个复杂的有血有肉的新女性形象,她的命运是可以理解的,值得同情的。  相似文献   

8.
对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报告进行文本分析,由此可见新时期党和国家及妇联组织对女性群体的期待与要求,发现“新女性”是这一时期女性社会性别的核心概念。新女性具有以“四自”精神为基本特征的精神特质,承担社会与家庭角色交融的复合角色,发挥道德示范与情感传递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新女性形象折射出一定程度的性别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9.
对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报告进行文本分析,由此可见新时期党和国家及妇联组织对女性群体的期待与要求,发现“新女性”是这一时期女性社会性别的核心概念。新女性具有以“四自”精神为基本特征的精神特质,承担社会与家庭角色交融的复合角色,发挥道德示范与情感传递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新女性形象折射出一定程度的性别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0.
《阳光》是老舍小说中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一部作品。《阳光》的诞生标志着老舍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已由写作《月牙儿》时注重的社会批判而转向批判女性自身。对“新女性”的形象塑造体现了老舍对女性问题思考已经深入和成熟。《阳光》和《月牙儿》一起,互补地展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精神戕害。通过对“我们”的群像展示、对“新”外衣的质疑以及对黑暗男性世界的描摹,老舍试图说明经济因素对女性解放产生的负面影响。“新女性”形象对当代女性具有重要的警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大致有三类:一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二是都市尤物;三是知识革命女性.这些女性形象在茅盾笔下都有呈现.从茅盾小说<蚀>中的大量的身体语言入手,具体分析了茅盾笔下时代新女性的特点,指出了茅盾受租界颓废叙事语言影响下的极端化肢体语言写作倾向,揭示了作者对时代新女性与身体政治关系背后的现代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12.
广告中的女性社会角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证明广告具有性别教育功能。中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时代和社会要求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应突破某些传统成见 ,体现出女性社会角色的丰富内涵。依据“人本广告观” ,广告不应一味地渲染女性对男性的依附 ,而应该着力于塑造具有“双性”人格特征的新女性形象。在媒体广告与女性自我定位的关系中 ,媒体可以是引导者 ,也可以是现有定型观念的维持者 ,或者堕落为媚俗者。  相似文献   

13.
对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报告进行文本分析,由此可见新时期党和国家及妇联组织对女性群体的期待与要求,发现“新女性”是这一时期女性社会性别的核心概念。新女性具有以“四自”精神为基本特征的精神特质,承担社会与家庭角色交融的复合角色,发挥道德示范与情感传递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新女性形象折射出一定程度的性别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4.
“时代女性”是茅盾从《蚀》开始,在几十部小说(包括长、中、短篇)中塑造的系列形象。所谓“时代女性”,是指那些置身于时代政治风云变幻之中的新女性。虽然“这些新女性的思想认识,声音笑貌,各有特点”,但是,作者总是把她们放在时代的漩涡和斗争的洪流中,着重展示她们的人生道路和个人命运,借以反映礼会问题。也就是讲,这些“时代女性”,始终是和时代联结在一起的,或跟着时代步伐的前进而前进,或随着时代潮流的消退而消退,在她们身上,有着更多的时代风涛和政治浪潮的投影。这些“时代女性”,按  相似文献   

15.
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蓬勃发展为女性主义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与批评范式。英国作家吉姆·克雷斯的第九部小说《传染病屋》以其蕴意深远的多维之美在女性主义的审美解读中焕发异彩。克雷斯聚焦女性与男性的个体与群体形象,创造了新世界中以玛格丽特与富兰克林为代表的新女性与男性形象。克雷斯通过描写逃亡三部曲.勾勒出新女性代表——玛格丽特,展现其蜕变的历程的三个重要阶段。玛格丽特从传统父权制下的“他者”身份过渡为渴望摆脱“他者”地位的具有反抗精神的勇士,到最终实现了具有独立精神、个体意识与男性气质的新女性形象。克雷斯同时展现了富兰克林的女性气质从压抑到爆发的过程,从而塑造了具有女性气质的男性,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新女性主义的书写。  相似文献   

16.
以“新女性主义”视角聚焦韩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意识是文化语境的产物,是90年代得到进一步传播的西方当代女性主义理论。“新女性主义”电视研究以“性别身份社会构成论”为基础专门研究电视和女性的关系,从“新女性主义”视角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韩剧的文本内容和文本形式是如何对女性加以特殊定位的,以及这种定位与文本创作的互动作用,从而揭示“韩流汹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受到女性主义思潮和文化消费市场的影响,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开始发生改观。近年来,多部以女性为叙事主体的动画电影先后上映,以颠覆传统的女性人物塑造和迎合市场的女性话题讨论,尝试塑造出观照时代审美的新女性形象。这些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并未挣脱传统男性话语体系的桎梏,既定的性别窠臼仍然存在。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构建更广泛的性别话语体系,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性别叙事新美学,创造出具有性格魅力和审美张力的女性形象,中国的动画电影工作者还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在“五四”女性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怨女”形象。这种形象的出现,是因为在新的文化转型时期,现代新女性陷入了“慈母之爱”与“情人之爱”的纠葛与冲突之中。由于母女之间特殊的血缘和文化上的关联,现代新女性在文化冲突中无法清晰地对自身的文化处境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9.
潮籍革命女作家冯铿的创作始终贯穿着一条关注女性命运、寻求女性解放道路的主线。冯铿的作品序列展示了她寻求女性解放道路的心路历程,从早期强烈呼吁社会为正在遭受苦难的女性“快谋救护的法子”,到批判像“一团肉”似的所谓的“时代女性”,指明女性“最后的出路”是参加革命,认为真正的新女性是“把自己是女人这一回事忘掉干净”的革命女性。  相似文献   

20.
女性期刊封面作为一种有效传播媒介,选择并塑造了不同女性形象作为当时社会所认可的“理想女性”.具体而言,分别是启蒙叙事阶段的“新女性”形象、革命叙事阶段的“女劳模”形象和消费叙事阶段的“封面女郎”形象.各个时期“理想女性”之间迥然异趣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既表征着社会职业和民众心理演进的规律,也清晰呈现出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价值观念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