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瑶 《生存》2020,(7):0205-0205
语文核心素养为语文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指明了方向,同样高考语文复习也不能脱离其视域。而文言文在高考考查中地位突出,但学生对其又具有强烈的畏难情绪,因此研究文言文复习的有效性非常必要。本文根据 " 语言建构与运用 " 的要求,在梳理近几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断句题考点的基础上,从语感、语法、语境等语言层面浅探提高文言文复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在中考应试作文考试中,想要夺取高分,除了具备审题准确、立意新颖、结构合理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闪光”的语言.考场作文,语言和内容是阅卷老师最为看重的两个方面,也是体现考生写作潜能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在作文中,如果写景状物,绘形绘色;写人叙事,生动传神;议事言理,生动风趣,在语言上遣词造句力求出奇,巧用修辞,文笔飞扬多姿,那么通篇就会文采飞扬,处处精彩.  相似文献   

3.
在研究兴趣上,西方哲学已经历了从"观念哲学"到"语言哲学"的转变,而受制于科技发展倾向的21世纪哲学,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将从"语言图象"的时代向"图象语言"时代转变.语言在交流中的媒介作用越来越被形形色色的、广义上的虚拟数字图象形式所取代,这样的趋势清晰表明语言的局限,即习惯心理所认为的语言再现视觉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在这个意义上,随着"印刷术文明"的衰落,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媒介"不使用语言"却能传达更丰富的、"言不尽意"的意义.语言的作用并非消失了,而是人们突然意识到,语言的本质,是一幅并不能实现指向外部事物功能的元图象,语言成为图象或者一种图象的语言.也许人类将培养起对图象的抽象能力,或许人性将因之彻底改变,人类的道德、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也将随之天翻地覆.  相似文献   

4.
"很+N"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种语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被语言社团使用和认可.这一结构虽然不符合现行的语法规范,但是具有很强的能产性,能够凸显名词潜在的性状特征,形成一种言约意丰的表达方式.与"很+N"结构相比,"很+有+N"则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语言事实,被语言社团广泛使用和认可.这两个结构无论在特征、表意还是功能上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试从句法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对这两个结构进行比较分析,阐释它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高考备考中,对诗歌分类复习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尽管诗歌数量庞大,诗歌的内容多种多样,但高考诗歌鉴赏考点设题哈市具有一些"共性"的,只要平时复习把握了这些"共性"了解了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在以后的考试中,一旦确定了基本的鉴赏步骤与类型,相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就不难把握了.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意义上的真理扎根于"前语言"的被动综合、想像力的自由变更以及本质直观等活动,是一个预先已经囊括了所有可能性的领域,不随着视域的展开而"突变"或者被"涂改".这样一来,在胡塞尔那里,命题就从"前语言"活动那里获得了一种预先的证实.从这个意义上讲,胡塞尔意义上的真理是绝对确定的真理.而逻辑实证主义没有看到前语言活动,或者只是看到了前语言活动的某一个环节、某一个阶段而非全部.因此,在逻辑实证主义那里,以语言为其表现形式的命题就不像在胡塞尔那里能够获得预先的证实,而是有待未来经验来证实,这决定了逻辑实证主义的真理只能是个假设.  相似文献   

7.
吴振华 《唐都学刊》2009,25(5):35-41
王维的诗序具有"一代文宗"的特色,其中赠别序与宴会序最有成就,用典使事,典雅凝重,文采焕发.虽然形式上多用骈文,但仍然具有盛世文章的特点,可以作为"盛唐气象"的一种代表,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在翻译哲学视域中,语境是一个多元系统,具有普适性、主客观交融性、变异转换性等特质.翻译过程的语言转换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语境的转换,其间转换忍让度则属要义.因此,翻译即为语境在其忍让限度内诸因素的转换.所谓忍让度,就是主要因素的转换影响次要因素缺损的程度.语境因素的转换完成了对人类各群体语言的排他"异质性"与各不同语言群体间的事实交流形成的悖论的跨越.在一定范围内,语境变异不影响基本意思的表达,但忍让亦有一定限度,语境变异到一定程度要进行新语境的转换,即对原语文本进行重新翻译,实现对悖论的再次跨越.语际间就是在对"不和谐"的悖论的一次次跨越中完成向终极目标"求和"的挺进.  相似文献   

9.
"语言转向"被比喻为20世纪哲学界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这场革命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形而上学在寻求统一的规定中不断分化语言并使语言逐渐中心化的结果.这一结果在古希腊早期哲学中表现为从语言逻辑平台上确立并通达形而上学对象;而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体现为哲学家们超越传统"语言"理论的狭隘和缺失的同时,对语言本质和使用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实现了西方哲学整个研究视阈、运思方式以及问题探讨的转换.因此,不论从与历史关联的直接性来看.还是从语言本身的逻辑系统来看,语言都必然成为形而上学研究中一个自主的领域,并在原初性的理论基础上实现其形而上学理想.  相似文献   

10.
侯洪澜 《社科纵横》2008,23(5):123-124
庄子以语言实践的方式对"道不可言"、"道不可不言"的人类思想困境的思考,也是当代西方语言哲学关注的问题,而庄子又以"诗性言说"的方式超越了这一语言困境,达到了"即言即道'的理想的自由境界,这是对中国诗性的文化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倡议顺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为高校外语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站在大学生职业规划视角,外语课程改革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的必然发展,为"一带一路"倡议输出语言能力优秀、专业技术水平过硬的综合型语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该文旨在探讨在"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外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外语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山歌 《今日辽宁》2001,(5):15-17
人们常把旅游业喻为"大文章".写好这篇大文章,自然很难.让旅游联姻文化,并将其作大作妙,应该说,更是难上加难.人在中年的姜国新先生,以其挥洒自如的大手笔、深厚广博的文化素养、卓然超群的经营才识,已将"盛京旅游文化广场"这部卷帙浩繁、文采斐然的鸿篇巨制,捧现在世人的面前.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一带一路"沿线来华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群体的语言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提高来华留学生语言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沿线来华留学生官方语言众多,文化风俗多样,语言水平不均,教育背景不同,师生互动方式不一致,知识点理解与掌握存在差异,为来华留学生语言教学工作带来挑战.该文将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学术期刊难辞其咎 自上世纪末以来,社会科学一直处在流变之中.如何评价这一领域的那些变化,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这种困难一方面来自于缺乏客观有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则来自于社会科学领域的复杂状况.在关于社会科学状况的现象描述中,实质上并存着两套语言,一套是"公共语言",另一套是"私人语言".  相似文献   

15.
"动态"与"静态"是所有人类语言中都具有的两大语义语法范畴,它是外部世界运动与静止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人类语言中投射的结果;动态范畴是绝对的,静态范畴是相对的,静态范畴是动态范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两者之间既相互对立又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动态范畴不等同于体范畴,应对"动态范畴"作广义理解;现代汉语中的"了"是一个典型的动态标记;从"动态"与"静态"的角度出发可以对汉语中一些非连续性语义成分间的相互限制选择关系作出通俗、简明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论述,其自身是包含一些瑕疵和漏洞的.在重新考察了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相关论述后,发现了它自身存在的问题:把单纯符号和合成符号作为区分任意性与可论证性(理据性)的一个标准;以不同语言系统之内能指和所指结合关系的差别来证明同一语言系统之内能指和所指结合关系的任意性;忽视了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社会、人文联系;把"任意性"与"约定俗成"当作同一概念;在用"所指"和"能指"分别替代语言符号的"概念"和"音响形象"时,也无法逃避名实(名称与客观事物)联系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结果造成任意性理论在论证时前后不一致.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语言学理论上的模糊,引起了学界学者的争鸣.因此,需探究并明确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所应该具有的真正内涵,即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生理和本能性的联系,而且语言符号与它所指称的事物或现象的物理属性无关.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汉语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最多.足见它在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这些能力的形成正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语文教学最终目标所决定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实践过程中形成,怎样使学生真正拥有促进自己生动活泼发展的阅读过程呢?  相似文献   

18.
将西藏列入自己的创作题材范畴,王宓并非第一人,只是他很快就从中提炼出一套具有个人鲜明气质的绘画语言.这套语言源自他独特的心路,呈现着他别具一格的现实关照,也就注定其创作无人再能重复.综观王宓的西藏题材画作,会发现其一律不宜以"优美"来概括,而必得饰以"壮美"方才名至实归.那是一种气势磅礴的恢弘大气之美,那是一种阳光弥漫的生机蓬勃之美.当这样的美感一旦投射到观者的视线,一种显著的感染力就会油然而生,令人顿觉一片亮堂堂的明朗与开阔.  相似文献   

19.
汉语诗性并不只是从大量汉语材料中概括出来的一个概念,而是汉语与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相互适合"的必然产物,有其现实的心理生成机制,是中国人的语言-思维活动的一种鲜活特性.但是,在学理层面上对这种心理生成机制进行描述往往会遭遇来自一些理论"常识"的干扰和否定.本文拟从语言的存在方式及与左右脑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文字的关系、语言与原始文化的关系等三个方面,通过对相关理论"常识"的置疑与辨析,破"旧"立"新",对汉语诗性的心理生成机制作出一定的描述.  相似文献   

20.
王俊  余虹 《社科纵横》2008,23(11):123-125
海德格尔走的是一条思想的事情的规定的道路,此条道路经验着世界性、历史性和语言性.海德格尔的语言之思体现在世界的世界性和历史的历史性中,但在晚期更凸显出其批判性.海德格尔晚期的语言思想是通往纯粹的,因其通过对非诗意语言即日常语言、形而上学的语言以及技术语言的批判,努力克服了语言的不纯粹性及工具性的理解,为语言的本性即诗意语言的显现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