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探讨了"险"字的义项,重点阐述了三个问题第一,"险"有"不平"之义,其本义是"地势不平,难走",其近引申义是"泛指一般的不平",这可以从"险"的反义词是"平"和"易"中看得出来.第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险"字的引申系列和词义系统.第三,用这个词义系统与<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的义项相对照,指出<汉语大字典>的义项(4)"遥远"、义项(8)"疾、迅猛",逸出了"险"字的引申系列和词义系统之外,引例又是孤证,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
说“巷”     
词义训释和字典辞书中义项的分立,都离不开对前人训诂成果的继承,但若不能正确理解前人研究成果,曲为之解,会导致误立义项。赵小刚先生于《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训诂锥指》一文,认为“巷”字在《诗.郑风.叔于田》中应释为“屋子、家宅”,历代释“巷”为“民居中间的道路、街道”,是由于错注义项致误。笔者以为对“巷”的释义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从词义发展线索看,“巷”本来指里中道路,后来又可用来表示里中道路连同两旁房子在内的整个狭长的生活区域。而《汉语大字典》“巷”的第一个义项“街里中的道路;胡同”没有反映词义发展引申的线索,将两层不同的意义并立于一个义项里了,应该分开立项;第二个义项“住宅”实为误立之项,应该取消。故“巷”的前两个义项宜改为:①街里中的道路。②胡同、巷子,指街里中的道路连同两旁房子在内的整个狭长的生活区域。  相似文献   

3.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但在古代汉语中,人们有时把它活用作一般动词.这种用词之法是词义引申的结果,往往是人们经过逻辑推理而产生的.唯其引申,因而,它也和一般的词义引申一样,客观上,必然打上本民族彼时彼地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烙印,即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环境、动劳条件、风俗习惯和社会的历史文化的特点;主观上,由于不同民族的人观察事物的思想方法、心理状态是不同的,因而他们捕捉到的事物的特点也必然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将具体地反映在本民族词义引申的系统中.  相似文献   

4.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认为词语的各义项之间以原型为基础,按照人类的认知规律,有原则、有逻辑地进行拓展,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多义网络模式。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转喻等理论,分析"把"的多义性演变特征及其规律,从而使学习者触类旁通,学会主动建立词义之间的桥梁,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5.
关于汉语词义的演变方式,一般只提引申和假借。但有很多词义演变现象,无论是用引申还是假借都解释不了,本文将要研究的“相因生义”现象就是一例。一所谓“相因生义”,是指这样一种词义演变现象:一个词由于受另一个与之相关词意义的影响而产生新的义项。这种现象叫“相因生义”,这个新产生的义项就叫“相因义”。汉语词汇中各个词是通过一定的关系集合在一起的。它们可以通过意义上的关系而被集合在一起(如同义词、反义词等),构成一种聚合关系,也可以通过造句时各个词的联系程度  相似文献   

6.
由词义引申而形成的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揭示出人类认知的构成方式、工作方式以及语言形成、发展的一些重要规律。词义引申主要缘由是人们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隐喻式思维活动和语言运用过程中的经济性原则,即人们使用语言时总是倾向于高效、省力的方式。词义隐喻式的引申是认知活动和语言交际中实现经济性原则的重要途径,而人们用旧词隐喻性地表达一个新概念的内在驱动力就是经济性原则。  相似文献   

7.
"伦理"是一个社会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伦理"出现。"伦"是"仑"的后起字,"伦"的出现承载了"仑"的名词义项"同类"义,"伦"继而又引申出了"条理、次序"义。"理"本是一个动词,在上古汉语中其中心义项是动词义"整理、治理"义,后来辗转引申出了名词义项表示"条理、次序"。"条理、次序"义是"伦"  相似文献   

8.
词义发展演变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本文以戏曲行业语为研究对象,以新旧词义为比照,通过观察分析戏曲行业语词义演变的两种类型,发现第一种是增加新义项,即通过多种引申方式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形成的意义约定俗成而产生词的新义项;第二种是新义取代旧义,即通过词义扩大、词义转移等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形成的意义约定俗成而产生新义,旧义随之消亡。  相似文献   

9.
多义词的义项划分与排列一直是词典编撰的难题,义项排列通常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回顾了义项排列的历史发展、使用频率和逻辑关系三大基本原则及其利弊,同时还归纳了其他一些衍生的排列原则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原型理论以及该理论在词典义项排列中的应用,指出借鉴原型理论能对义项排列起到一定的优化作用,可以作为其他排列方法的一种补充。在肯定原型义项排列法优点的同时,还讨论了其不足之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原型义的确立原则和标准。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方式,更是词义流变性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词义的演变过程本质上就是人类认知的一个隐喻化过程。传统词典在多义词义项排列方面存在着缺陷,不利于词典学习者的认知学习。现代学习型词典应该树立隐喻机制下的多义词义项排列理念与释义理念,揭示出多义词的义项间联系,并准确地进行认知性词典表征。  相似文献   

11.
词的多义义场是一个系统,运用"概念要素分析法"来分析常用词多义义场中各义项之间的异同,可以厘清常用词词义历史发展的脉络,还可以揭示词义演变的规律,是研究词汇系统历史演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假”“借”“丐”三字所反映的变调构词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历史考辨。其中:“假”字,原始词,义为从别人那里借东西,动词,上声;滋生词,义为让别人借东西,把东西借给别人,动词,去声。“借”字,原始词,义为从别人那里借东西,动词,短入(>入声);滋生词,义为让别人借东西,把东西借给别人,动词,长入(>去声)。“丐”字,原始词,义为向人乞求,动词,短入(>入声);滋生词,义为让乞求得到满足,施予,给予,动词,长入(>去声)。这三对词都属于使动构词,来自上古;后来口语中,“假”只保留了上声读法(今天去声的“假”跟滋生词的“假”词义不同,是不同的词);“借”只保留了去声读法,入声一读至晚宋元之际已消失:“丐”只保留了去声读法,入声一读至晚六朝中后期已读成了去声。 文中附带提及,“反训”一说是不可信的。一个词的词义可以反向引申,但这种反向引申在词义引申中发挥的作用不大;而词反向引中出来的新词,跟原来的词应属不同的词,同一词不可能兼有正反二义。“假”“借”“丐”的原始词和滋生词词义之间是非使动和使动的词义分别,不属反向引申。  相似文献   

13.
对于古汉语"主语+从+宾语+[动词+(宾语)]"这一句式中的"从"字,学界多释为"使……跟从(跟随)"、"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等,或释为"跟从"。这样释义,致使有些句子窒碍难通,而如果把此用法的"从"字释为"率领"、"带领",既合于词义系统性原则和词义引申规律,又有训诂根据,也使文意更顺畅。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毕竟"最早出现在汉代,其词性为动词,同时,"毕竟"语法化与"必"、"毕"和"竟"的语法化过程密不可分,"毕"、"必"、"竟"经历了从名词到动词再到副词的历程,"毕竟"由动词虚化为副词。现代汉语副词的来源与动词和名词密切相关,是由名词或动词演化而来。副词的意义也是由名词义演化为动词义,再由动词义引申出的一个义项。因此,现代汉语副词的产生其实就是名词和动词词义引申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15.
英语学习词典释义的语义特征与词典用户的认知效率有着密切关系.在义项排列上,相对于历史发展原则,使用频率原则和逻辑联系原则更符合词典用户的认知模式;在释义用词上,学习词典首选基本等级范畴词,而非上位范畴词或下位范畴词,以降低词且检索的认知难度;以转喻、隐喻为基础的语义网络是义项排列中逻辑联系原则的认知基础,强调同一词目义项问的内在联系,避免了传统词典语义学仅仅关注义项间的区别性特征而导致的语义割裂倾向,更有利于词典用户的词汇习得.  相似文献   

16.
“词类活用”(有人称之为“实词活用”)是古汉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不只是语法方面的问题,也同词义的发展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正确地分析和把握词汇在发展演变中构成的词义系列及其语法属性,才能正确判定“词类活用”,才不至于把词的一个固有义项或兼类词的一个固有词性误作“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17.
词义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1]词在产生之始大多是单义的,但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词的一个意义,往往可以衍生出另外一个或几个与之有关联的意义,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词义引申.通常所谓引申指的是顺向引申.不论是“辐射式”引申还是“链条式”引申,词义总是沿着本义所规定的方向运动.不管引申的距离有多远,本义与引申义之间,或引申义与引申义之间,总保持着某种程度的相近或相关.比如: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以"良久""不审"珍重"等词语为例,对禅籍中的词语兼位现象进行了探讨,认为兼位词语的新义并不是一般的词义引申或感染,而是由"被兼位词的词义+兼位词的旧义"构成的,因此,无须为其设立新的词性和义项。  相似文献   

19.
“裸”的构词能力与语义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裸"由一般不单用发展为能单用,其构成新词的能力大大增强,构成格式也有所增多。"裸"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概括为一个义项(露出、没有遮盖),然而依据新出现的语言事实,分析结果为五个义项,词义演变存在一定内在的关系。而新词语产生也有其外部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仿译词可以按照汉语新词的透明度、英语原词语素间的语法结构、英语原词在构词法中的不同性质、汉语仿译词的音节数进行多角度的分类。仿译词对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有增加新词新义;英文单词一词多义。在仿译过程中用汉语对应词的中心义项翻译英语对应词的边缘义项,造成汉语对应词词义增加;英文单词增加新义,造成汉语对应词增加新义;受仿译影响汉语产生新义语素,有的已经发展为类词缀。仿译词的大量出现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新颖、透明和共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