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葬礼是对生命终极关怀的隆重表达。汉族丧葬因地方习俗不同其仪式呈现出多样而厚重的文化意义体系。本文旨在通过对四川一个汉族农村M村葬礼习俗的田野调查,来理解当地对葬礼中符号的阐释,并认知其隐藏的地方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2.
丧礼属人生礼仪中的大礼,土家族在丧葬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与习俗。土家族的丧葬绘画形式多样,如纸面绘画、木版绘画和织物绘画等,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艺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方相的形象出自《周礼.夏官.方相氏》。在丧葬礼中,方相是引导死者灵柩的葬仪开路之神。中古时期,丧葬方相在礼制规定上产生等级分化,分为方相、魌头两个等级。唐代以后,丧葬方相由真人扮演逐渐演变为器用化的偶俑;丧葬方相的使用进一步商业化,成为一种可供租赁的商品,导致了民间葬仪僭滥使用方相;方相的表演舞台从傩礼与丧葬礼并重,演变为专司丧葬礼,成为"专职"的葬礼开路之神。方相传说用于发丧与黄帝之妃嫫母有关,其形象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进一步神化。葬仪方相正是原始巫术信仰在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中的残存形式,在葬仪中发挥了重要的禳除功能。  相似文献   

4.
乡土葬礼的仪式习俗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套行动的细则,发挥着乡村秩序的整合与纠纷的化解功能,但也限制了人们的思维,而国家法规推行的新式殡葬却不能提供具有相似功能的行动细则。目前我国社会主流思想价值观对于乡土丧葬文化主体性意识还缺乏认识。  相似文献   

5.
喀麦隆孔子学院在汉语教学推广方面成绩显著,由过去的几个培训班发展到拥有多个教学点和多种班级类型,大学里有汉语专业课、必修课、选修课,还有业余培训班等,学生也由原来的几十人发展到了成千上万。在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结合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丧葬礼仪是传播民族文化及民族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和场合 ,应成为传播理论本土化研究的具体内容之一。对这种独特而重要的非语言传播方式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葬礼中所传播的传统文化及观念的内涵 ;一是从整个葬礼仪式本身看其传播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与喀麦隆的交流合作领域,中国对喀医疗援助是最没有争议,并且最受喀方民众欢迎的项目。中国医疗援喀30多年来,在内容上已形成以无偿提供药品和医疗器械、援建医院、援建专门疾病防治中心、派遣医疗队及培训专门人才为主要内容的援助体系,具有内容机制化、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但为改善喀麦隆医疗卫生状况作出了巨大贡献,还成功地树立了中国和中国人在喀麦隆民众心中的友好形象,成为中喀友谊的丰碑。但与此同时,中国对喀医疗援助也面临着宣传力度不够、指导思想不明、资金资助不足、环境艰苦等系列问题与挑战。未来中国对喀医疗援助可加强与喀麦隆媒体和医疗同行的合作,同时多借鉴国际医疗机构的经验,从而不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南长滩村地处宁夏、甘肃两省交界,当地汉族的丧葬习俗是西北农村汉族丧葬习俗的一个缩影。观察发现,南滩村汉族丧葬仪式中蕴含着浓厚的灵魂观。伴随着当地社会的发展变迁,传统的丧葬习俗和留存于人们意识形态的灵魂观也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9.
丧葬反映了社会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作为几千年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其丧葬习俗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等级更加森严;二、带有民族特色;三、具有时代特点。民俗反映着民意,丧俗关涉着时政。清代丧葬习俗特点的变化,一方面说明清朝统治逐渐走向衰落、灭亡;另一方面它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文明。  相似文献   

10.
回族的丧葬习俗依照《古兰经》的圣示而行,与伊斯兰教紧密相连。其丧葬礼俗不仅折射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宗教特征与特点,也深深地影响着当下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文化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证方法介绍了甘洛县尔苏藏族丧葬习俗,从社会学的角度讨论了尔苏藏族丧葬礼俗体现的家族凝聚力和亲朋好友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丧葬习俗在尊重生命、孝顺长辈、厘清姻亲关系方面有积极作用;是强化协调人际关系、调试和增进亲朋好友和村寨地邻情感的重要机会,具有团结群体整合社会的功能.丧葬仪式一方面为死者的人生画上句号,对死者具有终结意义.另一方面,丧葬仪式对生者具有深刻的抚慰意义,仪式要安抚生者的心理情绪,要重新整合亲属之间的关系,增强生者延续生命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陕西关中解放前、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及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期丧葬礼俗的葬前礼俗、葬礼、葬后服丧之礼的简要描述 ,探讨了丧葬礼俗的沿革及规律。同时通过对陕西关中传统丧葬礼俗细节的考察 ,阐述了这种丧葬礼俗的文化特征及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丧葬,一般来讲,就是办理丧事,埋葬死人。它是风俗习惯的一部分,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居住的地理环境及宗教信仰等不同,每个民族在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上都有自己一整套独特习俗。另  相似文献   

14.
灾祸、病疫和死亡是人类面临的最大疾苦,凉山彝族丧葬习俗作为人生礼仪中最后的"通过"仪式,源于彝族日常生活独特的神灵观和祖灵崇拜,寄托着彝人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信仰表达,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追求。在历史迁徙和文化流变中,凉山彝族丧葬仪式仍保持古朴深厚和人性化的文化传承,调适和维系着彝区社会秩序,强化着族群自我认同,不断满足着彝人的精神需求,因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深刻的社会记忆而被凉山彝人视之为极富生命力和神圣性的独特文化叙事和活态信仰传承。本文以凉山彝族丧葬习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凉山彝族丧葬仪式、禁忌文化、文化意蕴等进行分析阐释,解读凉山彝族丰富而深邃生命观的文化内涵和认知价值,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生存智慧和合理性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15.
丧葬习俗,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可为研究少数民族的经济生活、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提供宝贵的资料。中堡苗族,是南丹县苗族的一个支系,自称“仡磨”,因妇女穿花裙又称“花”。中堡苗族有4000多人,主要居住在中堡苗族乡和月里乡的化良、巴峨村。中堡苗族乡,地处云贵高原余脉,距县城126公里,北部和贵州省的平塘县、西凉乡、团结村接壤,西南与天峨县王保乡粉头村毗邻。中堡苗族乡属于高寒大石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中堡苗族生活习俗独特,特别是丧葬习俗仍保持着浓厚的古老的民族传统特点。  相似文献   

16.
陕北民俗丰富多彩,包括民间艺术、人生礼仪、年节风俗、社会礼俗、民风习俗、民间谚语等,丧葬礼仪是人生礼仪中的一种。丧俗,就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礼仪活动。陕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丧葬习俗。  相似文献   

17.
跳丧是土家族地区独特的丧葬习俗。本文通过回顾1980年代以来我国有关土家族跳丧研究的论文及专著,对跳丧的内容、历史渊源、特点、文化内涵、功能等方面作了归纳,并就我国目前研究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佛教的发展在唐代达到鼎盛,并对当时的丧葬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是以“地狱观”为代表的新的死亡观念的盛行,二是出现了一系列与佛教密切相关的丧葬礼仪。由此可见,佛教不仅改变了唐代的丧葬观念和丧葬习俗,甚至有些因素融合到传统丧葬习俗之中,从而成为传统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地观察和对殡仪馆工作人员的访谈,描绘了天津市城市内部现有的国家规范框架下葬礼仪式的具体过程以及附着在这个框架下的民间习俗的现状,试图通过对国家规范框架下的“正式”葬礼仪式及与其相对的“非正式”仪式——家庭告别仪式的程序形式的简略描述,展现在城市中普通个人的葬礼基于公共环境和家庭环境不同场景所采用的不同仪式过程。这是民间习俗对规范仪式的补充,同时也是“正式”规范对这种“非正式”实践的通融和消化。在描述现状之外,作者试图讨论蕴含在葬礼仪式中,不同死亡个体的葬礼仪式形式、规模及参与者等方面的区分所展现出的一种社会对死亡个体生前所处社会结构地位的认同,这种认同不仅反映了仪式所处社会背景的秩序和结构,也强化了这个社会的秩序和价值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20.
陕北画像石在特定的时间和地域内形成发展,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北方边郡地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文献资料和画像石实例集中讨论了陕北汉画反映的丧葬习俗主要有厚葬、阴阳五行观念、掮幡招魂、合葬与归葬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