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估算后发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地流转均滞后农村劳动转移,且原因具有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农户间农地流转供给充足和需求不足,农业经营大户需求与农户供给之间存在障碍;中部地区农户间农地流转供求均不足,存在农业经营大户需求;西部地区农户间农地流转需求充足和供给不足,农业经营大户需求偏低。依据农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统筹发展要求,东部地区重点应是促使农户土地向农业经营大户(企业)流转;中部地区应将劳动力选择行为分类,采用逐步转化的农地流转策略;西部地区的重点是提高劳动力转移非农收入就业水平和就业稳定性,增加农户土地供给意愿。  相似文献   

2.
农户的产权行为能力对其土地流转的行为选择,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拥有农业经营能力优势的农户倾向于保有农地,而具有非农就业能力优势的农户则倾向于转出农地,劳动力流动与农地流转出现了按照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的趋势。文章进一步讨论了农户专业化分工对推进农地流转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3.
农户的禀赋特征及其选择偏好对农地流转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广东的农户问卷调查,采用logit模型和多元logit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农地的细碎化与分散化,加大了农地流转的难度;(2)改善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能够有效诱导农地的流转与农业的规模经营;(3)强化农地的用途管制,能够激励农户的土地转入;(4)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农户越倾向转出土地,欠发达地区的农户则更倾向于扩大农地经营规模;(5)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经营的组织化,有利于加快农地流转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三权分置是今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制度条件。“三权分置”背景下,土地经营权流转将成为未来农地流转的基础模式,即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以实现土地的“成方连片”,农户对承包权的保有以实现财产性收益。从法理上,以“经营权流转”为基础的流转方式能够适应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业股份合作社、土地信托等典型的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也能够化解在农业规模化经营中,土地流转与农民失地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日益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点。通过引用转出、转入土地两类农户各自的成本一收益模型,分析农村土地产权、农村土地市场、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经营等方面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因,应实施明晰土地产权、加快农村土地市场建设、改革与土地流转相关的一些制度、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促进土地流转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民阶层分化现象日益明显,不同阶层的农民对土地产权具有不同的偏好,进而对土地流转意愿产生影响.土地占有权中的剩余控制权偏好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土地收益权中的生产性收益权、保障性收益权、剩余收益权偏好会弱化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而流转性收益权则会增强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土地处分权中的转让权偏好会对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产生积极影响,而抵押权、继承权偏好则会产生消极影响.农民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社会保障程度也对土地流转意愿产生影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需要重视农民阶层分化的影响,满足不同阶层农民异质化的制度需求,同时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增加非农就业机会,提高社会保障程度.  相似文献   

7.
曾玉林 《云梦学刊》2012,33(1):67-71
耕地承包农户的户主年龄、家庭非农收入、土地转让行为选择、农户择业意愿、耕地条件与环境等因素与耕地利用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对此,政府首先必须加强对农民的重农教育,增强农民珍爱耕地的自觉性;其次,应创新耕地管理制度,引导土地合理流转;其三,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提升耕地资产价值效能;其四,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提高农业比较收益;其五,扩大对农村投入,改善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8.
农户的耕地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基于2006CGSS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在耕地使用方面究竟作出怎样的行为选择、哪些因素会影响他们的选择、以及他们的行为选择对家庭经济又有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考察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当前农民与土地关系以及农村经济问题的重要切入点.经验研究显示,农户承包和耕种土地的行为依然属于小农经营,土地和劳动力外出对其土地使用行为选择有影响,而耕种土地仍然是影响家庭收入的主要因素,但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则显示出最大影响.鉴于此,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以及加大对农业生产及农户兼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等政策选择,将对“三农”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土地合理流转实现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农地经营模式单一,农业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户承包地经营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土地流转明显加快。我们要以土地流转为契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农地撂荒是在城镇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在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条件下,农户非农化带来的农地撂荒问题需要通过农地流转来解决.确权颁证增强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和排他性,在农地流转便利、流转收益较大的情况下会促进农地流转,进而减少农地撂荒.采用四川省9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县区市426户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内生转换Probit(ESP)模型的分析表明:已确权颁证农户的农地撂荒概率显著低于未确权颁证农户,土地确权颁证能够有效抑制农地撂荒;土地确权颁证减少农地撂荒具有区位差异,确权颁证对农地撂荒的抑制效应在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和山区依次递减;土地确权颁证减少农地撂荒具有时间效应,越早确权颁证的农户农地撂荒的概率越低.各地应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但不能为"颁证"而"确权",要与"三权分置"改革相配合,切实保障农户土地权益,有效促进农地流转;在山区和偏远地区,还应克服农业生产及自然条件的限制,降低农地经营成本,扩大农地流转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山西省晋中市2县4镇24个行政村160户农户的实地调研,对所获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提出土地职能取决于农户收入构成、土地流转意愿取决于土地职能的两个假设.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农户赋予的土地职能划分为生活、保障、社交和发展四个层级,并构建阶梯线性模型和logistic模型分别对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四个层级土地职能相对应的农户收入构成比(土地收入/总收入)分别为(0.10-0.32)、(0.32-0.47)、(0.47-0.72)、(0.72-1).且只有当土地承担生活职能,即农户收入构成比小于0.32时,农户才愿意流转土地.但在现实中,部分收入构成低于该比例的农户并不愿意流出土地.这是由于农户赋予了土地新的安全及应急等职能.据此提出建议,要加速土地流转除进一步提高农户非农收入外,更应该通过保留“自留地”等方式多渠道深入提高农户社会保障,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2.
农民阶层分化与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产权偏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农民群体逐渐分化为不同职业的农民阶层,由于职业选择的不同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农民在经济收入、产权偏好等方面都出现了巨大的差异,这导致他们对土地流转意愿与决策行为的选择也出现分化,因此,研究由于农民职业分化导致的产权偏好不同及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就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不同阶层农民的收入、教育程度、职业等的不同,导致他们对土地产权的偏好也不尽相同.对于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阶层,他们更看重承包权的稳定性、继承权等;而对于以非农收入为主要来源的阶层,则比较着重土地的转让权和抵押权.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强化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增强土地产权的稳定性;提供多样化制度供给,完善土地产权结构;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土地托管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新型实践。土地托管的实质是合约形式下的委托—代理关系,是组织化与市场化融合发展的逻辑必然,同时也是利益驱使与上层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地托管一方面深化了现代农业发展所必需的专业化分工,另一方面也保留了小农户在土地上的剩余索取权,不仅为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而且在土地产权集体所有的基础上降低了土地的租值耗散。但与此同时,土地托管的供给主体面临着生产、市场以及违约等多重风险,参与农户负担着额外的签约谈判和交易执行等合约费用,并且其退出农业生产后面临的择业困境也增加了土地托管合约的不稳定性。对此,可以通过完善监管和信誉机制、积极培育土地托管服务供给主体以及强化地方扶持政策等方式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都市农业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 ,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但其在发展中 ,具有经营管理风险、劳动力转移风险等。为了降低风险 ,达到自身效用最大化 ,作为经营主体的农户往往被迫选择以前的传统农业模式。因此 ,建立一个有效的分类风险保障体制对都市农业发展十分重要 ,它可以将农户风险降低 ,促使他们以都市农业模式作为自身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5.
用2010年河南农村住户调查和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构建粮食生产结构方程,从耕地资源视角实证分析非农就业对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发现:耕地规模较小农户的本地非农就业使粮食种植面积下降,外出务工则有利于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二者对粮食亩均产出的影响均为负,但本地非农就业的影响不仅程度深而且很显著,外出务工的影响很小也不显著;耕地规模较大农户的本地非农就业使小麦和玉米种植比重和粮食亩均产出均显著提高,外出务工使粮食种植面积显著下降。从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为提高粮食产量,政府应加大粮食生产补贴力度,特别是对种粮大户的粮食补贴;大力发展本地非农产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近非农就业机会;规范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促进农户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外出务工、土地流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的趋势,是我国新型农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我国粮食主产区豫南的调研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农民外出务工、土地流转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务农人员中生产能手数量和其所在集体内可用于规模耕种的土地数量决定了适度规模可操作的规模上限,同时,当地经济水平和土地亩均受益决定了适度规模经营的规模下限。农业规模经营的大小与土地生产率和机械化程度无关,狭小的土地面积并不能阻碍土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机械化的推进。劳动力机会成本的大小是影响劳动力城乡转移的决定性因素,进而影响土地的流转速度和集中程度,适度农业经营规模的实现取决于非农收入或者说种植业以外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模式的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土地承包制的一系列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清以及土地产权权能残缺、农户土地承包权的不稳定性,不利于避免农民土地经营行为的短期化,不利于阻止土地的进一步细化,不利于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相应对策,转变农业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土地细碎化、家庭分散经营成为当前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障碍。针对这一难题,不少地方政府都在探索创新农业经营的新形式。与推进土地规模流转方式不同,江苏省S县探索出了不改变农民土地经营权的联耕联种农业经营模式,通过发挥村级组织的统筹功能和农技部门的技术下乡,实现分散农户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结合。联耕联种经营模式是一种不排斥小农,包容小农的模式,真正让小规模家庭经营分享到技术推广的现代化成果,并重塑和再造了基层组织的治理责任。本质上,联耕联种是对当前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是发展以分散的小农户为主体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农业产业化中农户经营风险特征及有效应对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鉴于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点,农业产业化中农户面临的经营风险主要表现为合约风险。本文以山东为例,在分析产业化农户面临的农业经营风险特征的基础上,从农业产业化外部及内部产前、产中、产后各生产环节的角度,考察和评判了当前产业化农户面临的主要经营风险及其应对措施的有效性,认为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以实现经营主体平等、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以提升土地经营的专业化与规模化、设立产业化风险基金以补偿农户风险损失和推广农业保险以防范自然风险,是有效弱化产业化农户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试析土地保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 ,其严重滞后既影响到农村和全社会的稳定 ,又制约着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经济效率。在农村目前条件下 ,通过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 ,实现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可以较好解决以上矛盾 ,即 :在长期坚持农户土地承包制不变的基础上 ,将土地集中进行规模经营 ;产品则在承包者和使用者之间分配 ;农民依据承包权得到一定收益以保障基本生活 ,使用者则根据其要素投入得到相应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