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财政亏空及其清查,贯穿有清一代,而且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特色.但从总体上看,在三个时期最为突出:一是康熙中后期,这一时期对亏空的清查,主要是对藩库钱粮的及时盘查,对地方藩库亏空的如实、及时上报,以及对亏空钱粮的追赔和弥补措施.二是雍正朝的清查亏空,主要是设立会考府,清查户部的亏空,以及清查地方藩库的银两亏空和清查各地仓库的粮食亏空.并有相应的政策出台,如规定弥补亏空的年限,颁布清查亏空的奖惩则例,明确亏空官员的处罚,区分挪移与侵欺的界限,以及用耗羡归公的方法弥补无着亏空等.三是乾隆年间对亏空的清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清查亏空的奖惩则例多有修改补充;另一方面,对雍正年间赔补亏空的一些做法,进行了纠偏.  相似文献   

2.
王涛 《社区》2006,(22)
户部巷是一条与武汉小吃颇有渊源的小巷。与其他地方小吃街不同的是,这条颇具地方世俗特色的小巷却有一个官方色彩浓厚的名字——户部。有关户部巷的得名,史料中并无确切记载,民间流传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明清两朝,武昌城内衙门云集,而布政司主管钱粮户籍,民间称为“户部”。明、清年间,户部巷东为藩库,是布政司存放钱粮的金库和粮库;户部巷西为武昌府的粮库所在地。户部巷正好位于两个库房中间,因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此巷曾经出过一位官至户部尚书的人,户部巷因此而得名。但无论传说的虚实,这条小巷历史悠久是确定无疑的。南宋时,…  相似文献   

3.
捐纳对吏治的影响,向来受到史学界的关注。清代捐例主要开启于康熙年间,它不仅造成了官僚行政体制与官吏铨选的混乱,而这种混乱也为吏治的腐败创造了条件。官吏借捐纳之便,通同舞弊。清康熙朝的捐例,其弊端主要发生在两个流程中:一是主持捐纳的各级官吏以权谋私,贪污中饱,并成为地方钱粮亏空的重要原因,所谓"亏空事源皆由捐纳所致";二是报捐之人在为官后,惟知以本求利,加倍勒索,取偿于民。  相似文献   

4.
清代仓储作为存放国家正赋钱粮的场所,与漕粮运输、荒政救济甚至军事行动都有密切的联系,成为统治者关注的焦点。但有清一代,无论是康乾盛世之时还是内忧外患的清末之际,都难以避免仓储亏空的窠臼,仅在程度上有所差异而已,究其原因仍是官侵、吏蚀、民欠。清代仓储的亏空带来了吏治腐败、荒政废弛、军事被动等恶劣影响,甚至动摇到统治的根基。为了应付亏空的局面,清廷统治者规定了限定时间赔补、连坐等行政处罚措施,以惩处造成仓储亏空的官吏并最终弥补仓储亏空。  相似文献   

5.
现存清代的抄家档案很多,从这些档案所见的抄家案件来看,可以分为:有权势的大臣、违反法纪的官员、"文字狱"、亏空钱粮、反抗朝廷的团伙及手段残忍的杀人犯等五类。抄家案件的处置明显区分为严惩、减等、从宽三种类型,在处置过程中既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又有君主的喜恶爱憎。清代法规体系是以律、例、则例、事例、章程、成案等为主,以中央部院衙门和地方官府颁布的禁约为辅,构建了彼此相连的法规体系。因此在分析抄家案件时,既要看到法规的一般适用情况,又要根据当时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重大抄家案件有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在具体审判过程中淡化政治因素,采取"政治案件经济办",既显示出法律为统治者工具性的特点,也表明政治斗争复杂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奔竞请托、行为张扬、隐漏钱粮、好持公论、包揽词讼是明后期江南士子的基本社会形象。绅士更结社成帮,党同伐异;干预行政,把持乡里;侵夺小民产业,横行不法;肆意奴役乡民;接受投献,蓄奴成风;奢侈淫佚,醉生梦死。然而经过清朝初年哭庙案、奏销案和亏空钱粮清查案等大案要案的打击,江南士人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纷纷放弃土田经营,深切明白以早完国课为第一要义,平时以足不入公门、不与外事为自处准则,士风软熟化过程加紧发展,不少士子人生进取目标也发生转向。时世不同,士风也随之不同,清代江南士人为官没有明人张扬,其声势没有明代江南仕宦显赫,对于地方官府和地方事务的影响力,较之明代江南乡宦也要小得多,士人的气节和社会责任感比之明人更相去远甚。  相似文献   

7.
我国地方政府负债具有规模庞大、区域性、复杂性、层次性、传递性等特点.造成地方政府负债的原因,主要是投资体制改革滞后、财政体制存在问题以及经济和社会风险转嫁等.防范和化解我国地方政府负债,要清查债务存量,进行分类化解,完善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现行投融资体制,压缩政府投资范围,建立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预警系统,监控和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8.
宋初以北伐为目的而设置的内藏库,依靠江南金银课利的固定上供渠道以及与三司合作设置的市易务收入遗利,储备了大量的国家财政资金。这些财政资金,一方面应对高额的军费支出,另一方面,天子通过借贷给三司或政府,从而支配国家的行政运行,以提升皇权的效能。天子以内藏之资支配国家财政运行提升了皇权,而皇权彰显过程中,挥霍无度或超额支出造成内藏亏空,甚至财政危机,又反过来威胁着皇权,以至于太子登基之后,为提升皇权又进一步改良内藏库的管理。北宋167年间,天子皇权的提升与内藏库运作机制的发展演变,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9.
论耗羡归公     
耗羡归公是清代财政史和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作为赋税的一种附加,耗羡的征收,明代以来一直存在,大多属于官员的私自征收和私自派用,从一个层面上也反映出官员的贪婪和吏治的腐败。耗羡归公的关键是将官员的私自收入改为政府的正式财政收入,在整肃吏治和弥足财政方面有双重的作用。同时,耗羡归公,由于规定了各省的耗羡征收比例,原来普遍存在的耗羡滥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遏制。自雍正元年耗羡归公在山西省开始实施后,各省陆续实施。耗羡归公以后,耗羡银主要用于支发养廉、弥补亏空和地方公用。耗羡归公的实施,也就同时意味着养廉银制度的肇始和财政制度的清理整顿,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些地方财政支出无着的现象。当然,耗羡归公也存在着弊端,特别是在耗羡的动用上,由于缺乏制度上的具体规定,弊端更加明显,雍正帝晚年已经有所觉察,乾隆年间开始对耗羡进行清理,并制定了《耗羡章程》,对耗羡的征解、支发、奏销,有了各种具体的规定,并将一部分耗羡划入起运项下,一部分耗羡划入存留项下,改变了原来耗羡基本为存留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房地产税收改革:基于财产课税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开征物业税为主要内容的房地产税收改革是对我国目前财产税收空缺的弥补。支持财产课税的理论主要包括地方财产税受益论、财政分权和收入论、税制完善论、资源合理配置以及社会财富再分配理论等,根据这些理论的思想,从长远来看,我国房地产税收改革应当对界定地方财政收支、完善现代税制、合理配置有限的房地资源以及缩小贫富差距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改土归流时期,湘西地区土家族风俗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突变,这在人类风俗史上是一个较为典型的范例。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发生的心理根源进行探讨,认真地分析了导致这一风俗突变现象发生的主导方面的政治心理动因和接受群体方面的心理动因,并认为,当人类在一定程度的政治力量影响下,情感、观念、意识等方面发生转变后,其风俗就有可能发生范围及程度不同的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详细阐述雍正帝如何整饬河员、协调河道官员与地方官员关系、厘清与河政相关的夫役所存在的弊病,肯定了雍正帝整饬河政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雍正朝黄河水患、河官队伍整饬、河工经费支出和工程建设的研究,以及对职官设置、修防条例、考成保固等河工制度建设的探讨,对雍正朝河政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又指出其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4.
雍正初年,清世宗在钱塘江海塘修筑中提出了“一劳永逸”的目标,并且为实现治水目的,在意识形态层面将海塘工程纳人到了“天人感应”理念的范畴。但是,“天神赐佑”、“非人力所能”与“一劳永逸”目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矛盾,从而对塘工修筑产生了深刻影响。意识形态与水利工程的交融,因此成为雍正朝治水政治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5.
康熙雍正时期,满族文学的书写者们以可贵的悟性和能动性,将自身与汉文创作的师承规范,做了一次虽为世间习焉不察但在实际上却颇有意义的文化疏离。这种疏离,既体现于满族的群体动作上面,也体现在该民族的个体行为上面。而"写出真我",则是这项民族文学举动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16.
清代诗经学的发展经历了4个时期:清初发轫期、乾嘉鼎盛期、道光转折期、晚近嬗变期。以近400年诗经学作整体考察,则应将“现代革新期”附于其后。5个时期的诗经学发展轨迹勾勒出近四百年诗经学发展之概貌,明晰了学术史中诗经学之流变。  相似文献   

17.
清代康雍时期两位帝王出于各种目的.都曾派遣特使东渡日本。康熙帝两次直接派遣官吏赴日.雍正帝起初授意沿海地方官吏雇佣商人担任朝廷特使,商总制度建立后,商总成为朝廷兼职使臣。这些正式和兼职使臣的历次出使活动影响了两住帝王对日本的看法,进而对当时的中日贸易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中期,儒者在朝廷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许多儒者将妈祖信仰视为淫祀,地方官往往采取撤毁妈祖庙的措施。清代初年,康熙帝仍然沿袭儒者贬低民间信仰的传统。迄至信奉道教的雍正皇帝上台,官府才开始大力推崇妈祖信仰。受其影响,儒者编制了妈祖为林孝女的神话。民国初期,文化界再一次掀起毁淫祠的活动,但林孝女祠仍被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19.
翰林学士始设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738) ,掌重要诏令的起草并参内议。这一重要职官历经玄、肃、代宗三朝发展 ,至德、宪宗时 ,因集中皇权和动荡的局势的需要以及朝中权势斗争的影响 ,翰林学士的职权得到显著发展 ,导致其政治影响在唐后期日渐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