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我在武汉工作的第三年,再次回到熟悉的地方觉得很有意义。世界万物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变得更新或是变得更好。于是,我们便发现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很陌生,然而我们内心却渴望永恒不变,期望某些东西能持久。作为一个居住在异国的外国人来说,渴望这种持久不变的心情就更为强烈。今年是我在武汉大学工作的第三个年头,感觉像是回到了家。从天河机场到武汉大学,沿途驶过熟悉的道路,外办熟悉的老师友好地迎接我,我见到了熟悉的商店和街景,居然可认出一些中文字,东湖的水摇曳着跳着欢迎的舞蹈迎接我,我又开始爬我住了两年的四楼公寓……走在通往教…  相似文献   

2.
正11月10日,我在珠海参加第10届国际航展时,突然听到了师昌绪先生逝世的消息。闻之,心情沉痛万分。我与师老仅见过一面,但是他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般人只知师老是著名材料学专家、两院院士,却不知他还长期兼任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的副主席,对国际人才交流工作给予了很大关心。记得那是2011年的1月27日,我代表国家外国专家局和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去看望他。那年师老已经92岁高龄,我原以为是到他的家  相似文献   

3.
今年6月下旬,我国房地产行业规模最大的中央直属企业集团——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第十四次工作会议,中房集团所属198个大城市、300多家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等约600人汇集一堂,讨论中国房地产的发展。会间,我采访了中国房地产集团总经理殷友田  相似文献   

4.
1988年来到厦门(旧称Amoy)时,虽然我的人生才刚刚走过32年,但是安过家的城市已经有30多个,因此我并没打算在厦门做长于一两年的停留。我也从未想过22年后,我们全家人依旧在这里。虽然我依旧喜欢旅行,而且每年都会游历中国和世界各地,但是我发现尽管很多地方都是旅游的好去处,但对于一个家在厦门的人而言,任何地方都无法取代家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彭国礼 《人才瞭望》2016,(11):81-81
“我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在一年的时间里我的包子铺开了6家分店,4家加盟店,回想起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就是我成功的秘诀。”张燕青说。  相似文献   

6.
钟显梅 《人才瞭望》2011,(12):53-53
今年6月初,我回了一趟丈母娘家。我丈母娘家住在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钢屯镇曹田屯村,因离市区较远,我平时并不经常回去。饭后闲聊时,丈母娘与我说起了最近村里的一件大事:只要年满60周岁的人,就可以每月领到55元钱。在农村,每月55元钱对于过日  相似文献   

7.
渔夫的迷惑     
一个打鱼的人,在海里捕到了一只海龟。他视若珍宝地抱回了家。然而,海龟不吃不喝也不动,只是不停地流泪。你为什么哭呢?你知道,我是多么爱你呀!渔夫说。可是我的心在大海里,那儿有我的家,有我的孩子,也有我的快乐。你放我回去吧!海龟说。  相似文献   

8.
2000年12月,素以保守出名的英国人出人意料地聘请了中国物理学家杨福家出任原来只有王室和有爵位的人才能担任的职务──英国名校诺丁汉大学第6任校长(Chancellor)。这一消息给中国各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一片惊喜喝彩声中,也有人心存狐疑。而杨福家本人呢?尽管在入选英国大学校长之前,曾经担任过6年的中国名校复旦大学的校长,但是他却一再坚持:“我决不相信我是中国最好的校长”。 那么,英国人为何选择杨福家呢? 从勒令退学的“捣蛋 鬼”到名牌大学的 优秀生 杨福家,1936年出生于上海。出生不久,…  相似文献   

9.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现在这样充满新机遇与新挑战,我的家在中国,这里是我圆梦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第五届“中国,您好!”活动已经结束。48家中外企业和许多国内外朋友通过这次活动向中国国庆表示最诚挚的祝贺。本届“中国,您好!”活动在往年企业献辞的基础上又有所深化,即增加了国际友人、外国专家、社会名人、大中小学生的献辞,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英文)等11家报社联合向全国人民征集献辞。共收到社会各界寄来的贺辞1万多份,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心声。如受聘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的加拿大专家李莎女士写道:“在难忘的夏天我们相遇,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我得到的是您太多的厚爱,希望您收下这个孩子8一句话:我爱您中国!”…  相似文献   

11.
正每次走进家附近的"城市之光"书店,那本《动物庄园》永远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这是我第一本完完整整读下来的英文小说。还记得格里默(Grimmer)先生让我们根据这本书写一篇800字的论文;记得为了论证自己的论点,我苦苦发掘;记得坚决捍卫自己的观点;更记得自己用英语大谈特谈中国问题的放肆……这些"胆大包天"、"直言不讳"的种子,因为外教格里默,使它们在我心里扎了根,成就了今天"固执"的我。表象还是真相?我们的高中英语课悄无声息地开始了,没想到第一节课竟然是关于传媒素养。天哪,这和传统英语课教授的文学、诗歌相去甚远。格里默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一般是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而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到了爱国主义……中国是我的家,我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形成了我的世界观,并最终选择了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杂志名对话     
《快活林》对《故事林》说:"你故事再多又有什么用?还是没我快活。"《男友》对《女友》说:"见到你,我可算是遇到知音了。"《故事家》对《故事会》说:"天天开会,你还要不要这个家?"  相似文献   

14.
1982年,北京师范学院邀请我讲学,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任教,我原先以为去中国就像去月球一样遥远,但我很快就发现这是我的第二个家。我早就知道像中国这样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会给人以很多审美上的愉悦,到了中国以后我很快发现  相似文献   

15.
兴趣与热爱是他成功的基石故乡的土壤是他成功的源泉陈天然,中国著名书画家。历任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副卞席.河南省书画院院长,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第五届河南省人大代表和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作品多久参加全国美展、书展,并到东欧各国、东南亚各国及日、美、英、法、瑞士、阿联酋展出,被中外多家美术馆收藏。陈天然常说:“几十年来的创作实践,使我懂得一个真理:只有深深根植于故乡生活的土壤,艺术生命才能像小溪那样,涓流不息……  相似文献   

16.
“我不是新杭州人,我是杭州人!”2019年,于恒顺利拿到了中国“绿卡”,这对在中国生活13年的他来说,是一种温暖的身份认可,“我可以以中国人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这儿就是我的家。”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个很容易急躁的人,婚后,在许多琐事上,我都习惯与林计较,争吵不休。一天下午,下班回到家。我打电话告诉林,让他在下班的路上捎几个馒头。他回电话说没问题。  相似文献   

18.
曹娜 《人才瞭望》2009,(1):79-79
大学刚毕业时,我得到市里第一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知名公司要招人的信息,于是我寄去了简历,不久就收到了面试通知。  相似文献   

19.
有人问一位谈判家:“世界上最优秀的谈判是什么?” 这位谈判家思考了一会儿,给那个人讲了一个故事: “昨天我的两个儿子为分一个苹果大打出手,两人都坚持要最大的一块。  相似文献   

20.
那时,我刚进一家台资公司工作,年纪轻,除了勇气和热忱,什么都不具备。不过,我就像上了发条的兔子,疯狂地学习,疯狂地工作。周六、周日,我觉得在家待着没劲,总往公司跑,实在没事,我甚至找来扫帚、抹布,打扫卫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