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乡土”的书写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母题。自20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中国乡土小说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五四”前后至20世纪三十年代为乡土小说发端与拓展期,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小说流派—乡土小说流派;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后期为乡土小说承继与变调期,解放区以及建国后的乡土小说在延安讲话的规范下,逐渐走向“农村题材小说”发展道路;7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为乡土小说转型与新变期,这一期间的乡土小说摆脱了政治对文学的枷锁,重返乡土文学的审美追求,并在新世纪前后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回望乡土小说走过的近百年历程,无论是现实的、或者是历史的,是浪漫的、或者是现代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演绎着不同的乡土故事,每一个乡土故事又承载着作家不同的乡土经验,并从中折射出作家对乡土中国近百年历史和当下现实的思考与追问。  相似文献   

2.
早期“乡土小说”是 2 0世纪 2 0年代继“问题小说”之后在文坛上出现的一个以描写农村生活和乡土回忆为题材的小说流派 ,其中存在着朦胧的现代意识。这不仅指现代社会意识 ,也指现代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3.
丸叶诗派一向被认为是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但在实际研究中.唯有现代主义的艺术探索和审美特征被不断强调。事实上,无论是从九叶诗派的诗学主张还是从其创作实践来看,作为一个诗歌流派,其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核不应被忽视。在自我与世界之间思索的自觉使九叶诗派追求的现实主义获得了更为阔大和深邃的内涵.从而实现了对传统现实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吴宓认为小说不是生活的消遣,而是人生的表现,赋予了小说对个人、社会和世界以厚重的文明教化功能。他从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流派那里吸收“写实小说”的概念,把自己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作为小说主旨追求的目标,强调小说对真、善、爱等终极价值的张扬。依此为标准,吴宓展开了对中外“写实小说”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小说“形而上”、“形而下”命题的探讨,对池莉直接楔入凡俗现实的“仿真”小说,作了文化品位和审美价值两个层面的评判,提出了对池莉小说“形而上”内涵及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东北作家群是一个伴着炮火烽烟而崛起的小说流派。这个小说流派的作品都追求一种阳刚的、粗犷的美,也就是“力之美”。在东北作家群的一系列作品中,对敌人的深刻揭露,对人民的热情歌颂,显示了生活本身的凄苦、惨烈和悲壮,也体现了作家们崇高愤慨的情怀,这主客观的结合,使作品获得了一种强力美的品格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小说自90年代突现于文坛以来,一直倍受关注,在以往诸多评论中,更多地强调了小说欲望化、私人化、平面化等审美特征,而实际上,“新生代”小说所体现的审美特征远比这些评述要丰富得多,作家们的艺术价值立场和精神追求也远不像许多人讲得那样缺乏深度和力度,他们的创怍也不是随意和不严肃的。  相似文献   

8.
“水性”是“汪味小说”区别于其他乡土小说的重心所在。内在的“泱泱水气”与外在的散文化形态有机融合,形成汪曾祺“像水”的散文化小说。“柔软”、“平和”、“静静”的故乡江南之水的形态不仅是其小说追求的艺术形态与审美特质,更凸显出他的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个性、人文关怀与文学变革意义。“水性”显示出汪曾祺在当代文坛中之所以为汪曾祺的独特存在。  相似文献   

9.
“非虚构小说”是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由于它“以小说的戏剧性技巧来叙述真人真事”。故又被称为“新新闻主义”。又因为它同传统小说的巨大差异而被人简称为“反小说”。二十多年来美国文坛流派峰起、思潮迭变,但它依然保持方兴未艾的势头,成为美国现实主义小说领域中一个很有影响的流派。本文拟就它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异同的比较,探究其主要的创作特点及取得成功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剖析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剖析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一个有影响的小说流派。这个小说流派所显现的整体风貌是对“全般”社会做“缩影式”的描绘,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剖析。它通过精心结构故事、细致描写场面、注重塑造人物等艺术手段,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这个小说流派的创作实践,提供了认识中国社会的生动教材,显示了革命文学的实绩,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相似文献   

11.
在普遍追求思想 ,追逐深刻的当代 ,曹文轩却关注美感 ,倾心雅致 ,并通过其对少年独特题材与视角的准确把握 ,对美好人性与高尚情操的永恒追求 ,充满忧郁但却优雅的审美情怀 ,以及其对古典美学意境的深刻感悟 ,充分展现了他在创作方面的美学追求 ,同时这些也构成了作家丰厚的创作实绩。本文将通过对曹文轩小说中关于“成长小说”、“悲剧意识”、“儿童视角”、“审美意境”等问题的探讨 ,进一步阐释曹文轩小说独特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先锋派”小说中,凶杀描写成为一种时尚。对这些凶杀描写如何评价,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先锋派”小说的凶杀描写是失败的,原因是他们对小说“意”的理解存在着偏颇,他们或将意的两个要素—思想观念和情感对立起来,把凶杀描写的社会性淡化,使它们成为图解西方思想观念的符号,完全脱离了现实。将小说的审美情感神秘化,夸大人的原始本能,排斥小说的理性效应。这两种倾向是“先锋派’小说凶杀描写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黑色幽默”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色幽默”的艺术特色刘加媚六十年代,美国文坛出现了一批中、青年个说家,创造了一种被称为“黑色幽默”的文学流派。它作为一种文学流派曾经风靡一时,是六十年代美国小说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进入七十年代后,“黑色幽默”的声势大减,但不时仍有新作出现,...  相似文献   

14.
1920——1922年间,王统照、叶绍钧、冰心等写了一些以歌颂童真、母爱为主导倾向的小说,这就是被人们称为“爱”与“美”的小说。关于这类小说的审美形态历来有不少分歧。有的看到其作者都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而文学研究会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因而断定“爱”与“美”的小说也是现实主义的。  相似文献   

15.
七月派:独特的美学世界李宗刚七月派是抗战时期形成的以诗歌和小说为主要艺术形式的文学流派。它秉承了“五四”新文学的精神.在对审美主体价值的确认中,在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现实的深刻把握中.建构了独具特色的美学世界.本文拟就七月派在小说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6.
马春光 《东方论坛》2016,(1):125-128
一、“问题意识”对“线性思维”的超越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诗史的书写凸显出两种范式,其一是依照时间顺序、以思潮流派为框架的诗歌史线性描述,其二则是对“现代主义诗歌”发展脉络的系统清理.而吕周聚先生的新著《中国新诗审美范式的历史转型》[1]即是有意突破固有研究范式的一次成功尝试,这部著作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所呈现出的特定的问题意识完成了对诗歌史研究“线性思维”模式的超越,它弃绝了以往流派式的、线性的诗歌史研究范式,从“审美范式”的角度契入现代中国新诗,在社会、文化的广泛关联中探寻新诗审美范式的流变与历史转型.该书在对社会、文化背景深人勘探的基础之上,对现代诗歌文本进行广泛深入解读,辨析出现代中国新诗的七种审美范式,分别是清新自然的诗美风格、狂飙突进的浪漫抒情、朦胧含蓄的诗美追求、形式主义诗歌美学、颓废主义诗歌的唯美追求、承载意识形态的大众化审美追求以及以象征隐喻玄学的智性美.以“审美风格”为线索,对中国新诗进行“非线性”的分析与整合,敞开了新诗史研究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小说文本的“自在”性分析,借以“陌生化”的审美效应,将小说创作在现实生活中的“审美感知”把握出小说创作的“异化”与“间离”的自然“张力效应”。使人与自然、人与作品在现实世界中达到统一,由此找到了小说创作在审美取向中的生命韵味。作为小说创作的载体,本文更多地通过现代文学创作动态休验的“直觉思维”,把“理性感知”的形象在特定的语言(母语)环境(生活)中,揭示、敞开出小说创作的魅力之源。  相似文献   

18.
“本真”是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关学范畴之一,“本真”论的兴起受到中西哲学及文学发展的影响。“本真”美学范畴主要体现在纯散文的文体追求以及革新散文的“自我表现”两个方面,“本真”的审美特质表现为政治历史生活审美以及女性生活审美两个层面。“本真”美学范畴为现代散文奠定了特有的审美基调。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指出,《子夜》之后,形成了一个创作方法、美学原则以及风格等与之相近的小说流派——“社会剖析小说”。作者从小说的内部要素及其联系出发,对这个流派作品的表层模拟、因果认识和价值判断三个层次,分别作了具体阐释和分析,然后从这个流派的整体总论它的文学意义,肯定它是中国现代文学诸流派中成就最高的一个,预言在呼唤表现社会历史的史诗性作品的今天,有理由期待“社会剖析小说”所确立的美学原则的复兴。  相似文献   

20.
中唐分前后两个时期。后期诗坛有通俗、怪奇、雅正三个流派 ,三大流派构成了奇特的鼎立抗衡格局。通俗派诗歌的主导风格在于质实通俗 ,不避俚浅 ,讽兴时事 ,不虚为文。如此倾向可谓其来有自 ,总体上说是其主观追求的结果。就艺术实践而言 ,成就不小 ,但缺陷难免。“非求宫律高 ,不务文字奇” ,此为通俗诗派审美追求的全部内涵 ,同时也是抗衡雅正诗派、怪奇诗派的鲜明旗帜。审视一番诗派鼎立之格局 ,有助于中唐诗坛形势的立体化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