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5月18日~20日,第八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万余名客商齐聚河南,携手共谋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并宣布大会开幕。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谢伏瞻主持开幕式并在致辞中说,第八届中博会是中部六省加强合作、携手共进的一件盛事,是海内外客商会聚中原、共谋发展的一件喜事,也是河南加快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件大事。本届中部博览会主旨是"开放、合作、发展、共赢",主题是"持续转型、协调发展、促进崛起"。博览会以承接产业转移和投资贸易促进为主线,以信息交流、展览展示、项目推介、合作洽谈、专题论坛为主要内容,为中外客商搭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中部地区与国内外市场、资本、资源的全面对接,实现双向互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提升开放水平,推动中部崛起。在本届中博会上,河南省共有435个项目签约,投资总额4469亿元人民币,合同利用境内外资金4233亿元人民币,其中合同利用外资145亿美元,合同利用省外资金3336亿元。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作为中部地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盛会,已成为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有效载体,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逐鹿中原历来就是中国的战略家、军事家关注的重点。30-50年中,中部和传统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决定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格局。因此发展中部地区的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角度来分析中部地区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促进中部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中西优势互补,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中部地区如果不能崛起,中国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就不能实现。而在中部崛起的战略中,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思路发展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是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各种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汇聚国家多个部委和中部六省主要负责人的中国中部论坛4月25日在合肥举行,会议透露出强烈信号:中国正从各个领域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中部地区加速崛起,以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在论坛上说,国家发改委作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的主管部门,正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中部六省,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政策措施,加速推进或尽快组织实施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等重点区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开创2009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中部塌陷"的表现 1.中部经济总量和人均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建国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中部地区曾处于全国经济的中心地位.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地位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6.
发展产业集群,是实现中部地区创新因素集聚和竞争能力放大,进而提高中部地区经济的综合实力、实现中部崛起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借鉴国内外其他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政策的经验,从消除市场分割、促进技术和知识交流、完善制度建设、提供公共物品、加强行业协会功能、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等方面,给出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的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卢卡斯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通过对新古典增长理论进行修正和发展.力图使经济增长率内生化,建立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又叫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内容体系。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取决于以知识或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为核心的内生变量。中部崛起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重要举措。是提升中部.使全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进而使整个中国经济崛起的重大战略。本文力图对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内容和主要模型进行概括。借鉴其理论精华,以对中部崛起有所借鉴,并提出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部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关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耀 《决策》2003,(11):22-23
从未来发展前景看,我国中部地区将面临东西夹击和国际资本冲击的严峻形势。有专家预言,未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很可能出现“东部大冒尖、西部小冒尖、中部渐成塌陷区”的格局。因此,作为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个“关节点”,中部的发展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9.
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背景下,近年来湖北省经济在全区的结构调整和中部崛起的过程中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认真重视、研究并加以改进。本文就影响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新涛 《经营管理者》2009,(21):123-124
固定资产投资是"三驾马车"中拉动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通过对1989-2008年以及2009年上半年,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河南、湖北为代表的中部省份投资率、投资效果系数与广东、北京的比较分析,认为投资效率与经济周期、产业结构、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有关,而且中部地区还出现了宏观与微观投资收益的背离现象,进而提出中部地区提高投资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郑州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地位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沿海发展战略,到1999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再到2002年提出的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从空间上覆盖了东部、西部和东北,唯独缺少中部地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中部地区地处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对中部崛起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娟  刘朝华 《决策探索》2004,(11):43-44
我国中部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中国地理上的腹地和经济上的重域.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中部地区的区位、资源和产业.对于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党中央、国务院对中部地区的发展高度重视,对中部地区尤其是湖北的发展寄予厚望,已把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摆在了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这无疑为湖北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抓住这个重要战略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努力实现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对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缩小同沿  相似文献   

14.
汇聚国家多个部委和中部六省主要负责人的中国中部论坛4月25日在合肥举行,会议透露出强烈信号:中国正从各个领域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中部地区加速崛起,以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在论坛  相似文献   

15.
《领导决策信息》2012,(25):12-13
对于"十二五",湖北省委九届九次全会这样判断:这是湖北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难得黄金发展期,是深化改革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省委书记李鸿忠说:"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6.
"中部崛起"战略是我国继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次重大举措。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作为能源大省的山西何去何从是值得考虑的问题。通过对中部六省的比较分析和从三个视点对山西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本文认为山西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前,随着中原经济区和航空港区发展战略的确定,中部地区迎来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旺盛期。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油箱"和"引擎"的职业教育大发展,必将为中部崛起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区域职业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区域职业教育问题分析  相似文献   

18.
彭道宾 《决策》2003,(6):20-21
这两年,一度备受冷落的中部地区再次热闹起来。中部地区之所以引人关注,源自中部的一度之痛。先是“中部塌陷”的危机,后是“不东不西”的尴尬,中部陷入了多重挤压的困境。“有差距就有谋划和发展的空间”。当换一种角度考量时,“不东不西”成了“左右逢源”。于是,以比较优势取胜的“田忌赛马术”在中部六省发展战略的定位中演绎出一个个现代版本。  相似文献   

19.
王品 《决策探索》2007,(11):29-30
为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中央做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作为中部地区的人口与经济大省,河南在快速发展、努力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的同时,又面临中部其他省份以及西部大开发中迅速崛起省份赶超的压力,河南正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中人民群众的深入发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2004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把“中部崛起”列入2005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之一以后.“中部崛起”又成为2005年人大政协两会期间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和热点问题。中部地区是协调我国东西部协调发展的杠杆和桥梁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其良好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安全战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