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小说中描写触觉的艺术张晓菲关键词:触觉描写,触觉感受,心理变态人只有在触摸到血肉之躯的时候,才会深深感悟真实的自我与生命世界的存在。——D·H劳伦斯一、描写触觉是小说的特异功能翻译过《劳伦斯论触觉》之后,我原先对劳伦斯小说中的触觉描写不屑一顾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艺术形象建立的更深刻意义,在于通过它表体的展示,找出它所体现的本质性意义。本文借助于视觉艺术的外视感应来阐述听觉艺术的内视感应,确定时间艺术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举出音乐作品实例分析,进一步论述音乐艺术随时间流动所产生的心理造型和它的立体性效果。提出音乐魅力所带来的空间氛围、形象意境,在心灵感应下会取得长久性的感受与记忆  相似文献   

3.
小说是描写触觉的艺术,大小说家都重视描写手等触觉感官;描写触觉是为了触及人物的灵魂,并使其精神升华;描写触觉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犹如走钢丝一样,我国小说描写触觉已迈出了矫健的步子。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在文化艺术领域拥有较为宽松、开放的环境,各种思潮、见解都能自由生长,中国油画艺术家的作品中也夹杂着对中、西方文化的探究与思考。油画艺术需要通过一定的构图形式产生视觉艺术形象。构图做为一幅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某种绘画形式的探索,也更为深层次地体现出艺术家的创作思维过程和审美态度。  相似文献   

5.
“文化批评”是鲁迅作品的重要艺术特色,也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艺术特点及美学创新。即他的小说并不局限于对某些不合理的社会与现实生活现象作直接的单一的平面化的批评,而是力图以此为起点,对它背后所潜藏的更为隐秘的“社会-文化”结构进行艺术性的多层面的立体化的剖析、怀疑及反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鲁迅小说不仅秉承有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与20世纪现代派小说的美学特质,而且更进一步发展为拥有新质的“文化批评”小说。它的“新”则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生活所作的整体性文化反思及批评上,这正是鲁迅小说具有长久艺术魅力的奥秘。  相似文献   

6.
传统视觉艺术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具有它典型的政教功用,文章通过中西方一些代表性的古老王朝的美术成品和其主要的艺术理论,让我们认知传统视觉艺术与政治、宗教之间密不可分的依附关系。  相似文献   

7.
藏族文艺理论阐释体系是参照中国古代文论体系建构的,一向偏重文字传统。但纵观藏族文艺传统,书写文化的辐射面颇为有限,反倒是视觉艺术样式占据更为中心的地位。藏族视觉艺术样式具有连贯性、程式性和统摄性,更易于传播和接受,在藏族民众文化生活中也更为常见。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的学术工作却在探索视觉艺术的法度和意涵上几乎无所作为。通过对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中严格遵循的量度规则及技艺特性的呈现,尤其通过对相对统一的量度比例规范及其背后隐伏的时轮、律仪派理解框架的解析,揭示高度程式化的藏族视觉艺术中隐含的法度和规律,进而将其与藏族文艺理论整个传统体系联系起来考察,以揭橥其间所含藏族美学精神之诸面相。  相似文献   

8.
对艺术中触觉问题的研究具有源远流长的传统。在视觉文化批判性理论中,触感理论成为新晋的、具有普遍影响力的新知识。一方面,它倡导当代艺术特别是跨媒介艺术要充分利用视觉之外的触觉,完善多维度的审美与意义构建,相关研究受到了现象学的广泛支持。另一方面,在电影这种较为特殊的视觉艺术中,触感研究不再致力于审美与意义构建,而是试图建立一种以触觉为导向的电影本体论。受惠于现象学理论,电影触感理论借助电影身体、电影皮肤、触感视觉等概念,试图颠倒并发展出完全不同于主体/语言理论的新本体论,这种尝试与整体性的反理性/反形而上学潮流密切相关,对推进视觉批判具有一定的认识论价值。但这一理论中的谬误、媒介分析的缺陷及阐释力的局限,使得其难以肩负电影本体论重构的任务。艺术中并不存在普遍而一致的触感现象,触感理论也难以跨越艺术门类和媒介,难以发展为具备理论同一性的艺术本体论。  相似文献   

9.
音乐“感心动耳,荡气回肠”,它是有灵魂的,它刻画着人类灵魂的普遍状态。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丰富和生动的感受。她犹如文字般的描绘,画面般铺展,它往往通过富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任何想象都与感觉、知觉、表象、意向有关的话,形象思维不但与感觉、知觉、表象、意向有关,而且与情感、意趣、联想以至推理有关。想象(包括其高度活跃的形态——形象思维)的特性,我们可以从它与感觉、知觉、表象、概念、意向、情感、意趣、联想、抽象思维等的关系看出。艺术想象既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特殊的感受方式,亦即艺术体验的基本方式。艺术想象之所以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因为它是在情感活动中思维;艺术想象之所以是一种特殊的感受方式,因为它是在思维中感受;艺术想象之所以是艺术体验的基本方式,就因为它是在情感活动中思维和感受兼而有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面对消费主义时代,当代小说创作必须重塑自我,追求一种诗性的言说,讲述富于当下性的故事,创造与精神图景相一致的艺术结构,聚拢孕育性的生动"细节",发掘出意识下的"潜在的真实"与"灵魂的颤抖",而在真实的生活经验与虚构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真正进入生活的深处和根部,实现对于现实生活世界的有效"介入".  相似文献   

12.
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的重要区别是更加关注小说形式的探索。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手法成为现代小说形式实验的重要手段。音乐作为与文学相邻的艺术形式,给小说与音乐的联姻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现代小说主要通过借鉴音乐节奏、音乐曲式和音乐旋律来实现小说文本的音乐性,具体地说,音乐节奏体现在小说语言的声音层面,音乐曲式体现在小说的结构安排上,音乐旋律则主要体现在小说的意境营造上。现代小说的音乐性是小说文体形式的一次重要变革,它扭转了长期以来小说作为散文体仅注重文学语言的语义层面而轻视语音层面的创作实践,丰富了小说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3.
在米兰·昆德拉的"复调小说"观念体系中,"文体的复调"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在理论上对"文体的复调"的标举以及创作上对不同文体杂糅的实践,既遵循了其自身艺术的内在逻辑,也映现了当代小说写作的一个潮流──跨体写作倾向,从中还可发现昆德拉这位自觉的文体革新者对小说历史渊源及未来走向的认识。昆德拉在"小说文体复调"方面的实践,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当前文学创作中文体形式的嬗变特征。  相似文献   

14.
福特·马多克斯·福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一位重要的作家,<好兵>是他最出色的小说之一,被认为是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精品.<好兵>能被认为是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精品,这与该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叙述艺术不无关系.因此,文章试图通过分析这部作品的以下几个方面:1)效果的累进的叙述方法;2)不可靠的叙述者,去探讨和挖掘福特在这部小说中所运用的叙述技巧的成功之处及其独特的艺术效果,从中去看福特作为现代主义作家的叙述艺术.  相似文献   

15.
谜题叙事作为制造悬念、保持收视期待的有效策略,在当下的叙事文本中运用广泛,值得深究。作为最具想象力的电影类型之一,科幻电影的故事建构中存在着诸多颇具代表性的谜题叙事,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建构思维谜题的时空重构,建构话语谜题的语义重解,建构主体谜题的身份谜云。在数字技术、智能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科幻电影的谜题叙事不仅具有文本上的意义,更具有回应时代叙事艺术关切的价值。在将要或正在到来的后电影时代中,科幻电影的谜题叙事也许可以作为数字时代电影艺术本体论的重新探讨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16.
信息时代的数字图像带来了社会文化新的发展空间,数字图像以其逼真、形象、快速、虚拟的特点成为我们这个读图时代的宠儿。数字图像是视觉文化的一个构成元素,当然,视觉文化不只是艺术,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这种新的文化形式,促进了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上个世纪50、60年代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科幻小说作家,肖建亨的科幻小说以大胆离奇的想象力而见长。《布克的奇遇》是肖建亨科幻小说的代表作,他通过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对器官移植及未来生命科学展开想象。他的创作,为当时想象力匮乏的科幻文学打开了一扇神奇瑰丽的窗口,极大地丰富了科幻文学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8.
约翰巴斯的小说《敦亚佐德》聚焦于小说作为人造品的地位,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元小说是指涉小说自身的小说,关注故事的虚构过程。在元小说中,揭露叙事艺术优先于叙述本身。《敦亚佐德》运用多种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叙事技巧,重新演绎传统经典《一千零一夜》,主要体现在露迹、戏仿和反向框架,是实验写作与传统经典的“碰撞”。解读小说中的叙事技巧,能够揭示巴斯的后现代创作观,寻找一种可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联的小说形式,体现后现代作家普遍倡导的一种自省意识。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诗性叙事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春旻 《南都学坛》2001,21(4):44-47
诗歌一直是纯粹的语言艺术,而传统小说则是文学亲近抚慰大众的通俗艺术。不过,《红楼梦》是一个例外。意象与境界的建构,象征、隐喻、复义、反讽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使《红楼梦》的叙事成为诗性叙事,因而它比一般的传统小说更具有艺术质感。  相似文献   

20.
以视像为主要符号的视觉化传播成为当代大众传播的时代特征。它对传统艺术传播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传统艺术形态的视觉化主要发生在以文字符号形态的小说、散文和以音声符号为传播形式的音乐艺术方面。同时影视艺术本身也向泛视觉化发展。传统艺术的视觉化传播同时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审美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