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它的分类是众多学者争议的焦点。取效行为作为言语行为分类的一种,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同时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分类,就言语行为理论中取消行为的分类进行探讨,取效行为应该同时包括预期取效和实际取效。  相似文献   

2.
非言语交际是人们沟通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实际上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非言语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由于非言语行为具有民族性和多义性,不同文化的人对非言语行为的要求是不同的,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因而有必要了解语境与非言语交际的关系:非言语交际的策略和手段的选择取决于语境;语境有助于非言语行为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言语行为实施过程中,由于言语行为发生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言语行为参与者所拥有的社会文化识别等等,使言语行为在具体的语境,尤其是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会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变数的干扰,进而影响到言语行为的实现,从而说明言语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语言使用和社会文化关系的协调过程。  相似文献   

4.
“成事性言语行为”与文化语境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研究和实践中 ,如何进行源语和目的语之间文化语境的转换和再现至今仍是译者的一大难题。在翻译实践中言语语境和情景语境往往能得以成功转换 ,而文化语境经常转化不恰当甚至被译者所忽略。本文指出 ,引入语用学机制 ,尤其是“言语行为三分说”中的“成事性言语行为”理论 ,不失为跨越文化语境翻译屏障的一项颇有意义的尝试工作。  相似文献   

5.
言语行为并不是孤立的行为,它是由若干关联的子言语行为组成的复杂行为集合。致谢言语行为通过多样化的组合与变换承担了交际中的礼貌功能,合理地利用致谢语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利于建立和维护各方的交际关系。由于汉西语言特点及其文化语境的差异,汉西致谢语的表现方式和致谢策略所存在的异同值得中西跨文化交际研究者的关注。从言语行为学角度分析致谢行为,有利于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致谢策略。  相似文献   

6.
言语行为的内蕴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Austin取效行为内涵的基础上,扩展并重新界定了取效行为,通过对取效行为的界定来诠释言语行为的内涵:语言是一种行为,语言通过行为意味着理解和沟通主体间、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行为应当成为参与社会实践,促进与变革主体间、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最终通达彼此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语用学视野下的诗歌语篇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诗歌是精炼的艺术、文学的精华,纯正文学趣味的培养需要从读诗入手。将诗歌语篇纳入语用学研究视野并建立诗学语用学这一交叉学科可以拓宽语用学和文体学的研究范围和层面。诗歌语言与自然语言本质上没有差异,它与作者和读者的心理乃至整个社会历史、思想文化的外部语境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必须采用内观和外观相结合的综合分析研究方法探究其动态而多维的语用目的。诗歌语篇的互动性可以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中得到诠释,取效行为理论模式的建立进一步验证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诗歌作品欣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只有在符合合适条件下才有有效的言外之力,才是有效的言语行为。就“许诺”这一具体言语行为,以中外著名文学作品中的语句为例,阐述在特定的交际语境条件下,即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交际环境中,交际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心理因素会促使人们选择适合具体语境的言语行为,即使该行为违背某种言语行为的某项合适条件,只要选择得当,都能传递足够的信息,从而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实现具体的交际目的。语境因素才是言语交际中决定言语行为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
语言的使用与理解离不开语境。笔者认为语境是动态的,是由听话人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构成的,听话人依据动态语境因素对所听到的话语进行推理,寻求话语字面意义所传达的言语行为,最终保证交际的成功。文章试图探讨Austin言语行为理论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语境创造论     
语境不仅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且是创造的。语境是由参与社会互动的人,在一定目的的驱使下,实施一定的言语行为,从而引起的或者激活的、参与言语行为和意义生成、参与言语行为和意义理解的因素构成的。语境有说者语境和听者语境之分,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创造的重要源泉。任何言语交际都是一个包括说话者和听话人双方的活动,因此创造是双方的创造。目的原则支配语境创造。言语交际互动中,互动双方角色等等因素不同,因此语境创造方式、创造程度、创造效果、创造主动性不一样。语境创造有程度之分。  相似文献   

11.
间接言语行为是一个特殊的言外示力类型,它是人类语言包括英语、汉语在交际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但是不同文化实现间接言语行为的规约言语形式是不同的,这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障碍。本文通过对语用——语言失误,社交——语用失误的具体案例的分析,强调在外语教学中要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前提下侧重语用能力的教学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间接言语行为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其主要动机是礼貌地表达所要说的话,尤其是命令、拒绝、批评和暗示之类的话语。日剧对白以日常会话为基本形式,一般用于交际双方直接接触的场合。在日剧对白中间接言语行为随处可见,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日本人的性格、思维和心理,日本文化的特点由此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3.
性别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变异形式,是诸多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介绍当代大学生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注重时代发展赋予大学生语言的文化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化大好形势下,汉文化的丰富语言亟待“以我为主”的本土化研究。“非真诚拒绝”作为一种既普遍又特殊的言语行为,从其定义、条件、特征,及间接性、适切条件和意向性等维度分析,都证明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此类虚假性言语行为在奥斯汀、塞尔等处享有厚实的语言哲学根基,富有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西礼貌概念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礼貌行为和语言是成功地实现有效而得体交际必不可少的手段和策略.礼貌语言行为是长期历史文化传统的产物,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并与该文化的其他因素有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历史渊源、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决定着礼貌原则的合适性.礼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其表达方式取决于语境.但是不论是礼貌还是不礼貌,都是相对概念,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像一面镜子反映出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近十几年来,中西方学者对礼貌言语行为之对比分析已取得了一些成就。文章从礼貌研究的观点入手,回顾了与礼貌概念上中西方的差异和冲突有关的研究,并探讨了对于礼貌言语行为对比研究的恰当方法。  相似文献   

17.
礼貌虽有普遍性,但礼貌原则下的各准则的重要性因文化、社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本文旨在通过对英语和汉语中的礼貌用语进行对比,找出两种文化在遵循Leech的礼貌原则及其各准则上的差异,以及言语交际过程中对于礼貌原则的不同侧重点及其文化根源,以达到减少交际误会、更好地实现东西方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英汉言语行为动词被动(字)句语义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成果表明,英汉言语行为动词的词汇语义、词汇类别以及句法语义认知结构差异不大,但它们在句法表达结构上却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为探讨英汉言语行为动词在被动(字)句中的表达形式异同,文章从词汇意义、句子的形态结构和语言在民族文化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方面,分别对英汉言语行为动词特点、词汇类别、主句和从句进行分析,探讨其语义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9.
运用跨文化语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对比英汉语言中的道歉语,发现两者的差异根植于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这一研究对普遍语用学的"场域原则"是一个有力的佐证,也就是说,一种文化形成一种场域.在各自不同的场域中,人们争夺象征资本的游戏规则决定着语用学的习慣.这告诫人们语用学研究必须纳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具概括力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0.
对汉语和美语中的拒绝行为的直接性层面的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像其它言语行为一样,拒绝言语行为受情景和文化因素的制约,不同文化之间的拒绝言语行为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一方面,汉语和美语的拒绝行为具有相同的特征:都利用中心言语行为中的三个直接性等级,即,直接拒绝言语行为、否定的能力和间接拒绝言语行为;都偏向间接拒绝言语行为;情景变异趋势相似。另一方面,文化因素影响中美拒绝言语行为:美国人在拒绝言语行为上比中国人直接;汉语的情景变异程度比美语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