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德均 《职业》2020,(3):24-25
我国校企合作是20世纪初期从企业办职业教育萌芽开始的,通过发展期、紧密期到现在的校企一体化期,才真正开始由市场拉动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的模式,将学生培养质量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充分达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也需要有人力、有研究,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真正掌握职业技能、历练职业精神。本文通过分析校企合作在泛美集团的发展,研究职业学校学生服务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与策略,以期做好校企合作"人"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王支宝 《职业》2020,(13):56-57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推动校企合作,需要有合作机制保障,需要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共建实习实训和产学研基地。而真正落实好校企合作,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另一方面需要学校主动承接企业生产任务"订单"和学生培养"订单"。  相似文献   

3.
张立  夏治坤  刘春香 《职业》2011,(24):50-51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简介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教学与实训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丁亚茹 《职业》2017,(6):37-38
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的主要方式,也是当今职业教育需要突破的主要任务.在冶金专业"校企共育、分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实施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在不断地与企业交流、合作情况下,探索和实践了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5.
钟伟东  黄柳琴 《职业》2014,(27):20-21
本文基于广东河源高级技工学校深度校企合作的背景,从校企共建实训实践场所、共建教学团队、共同开发一体化教材等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培养高质量的手机检测与维修人才。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家长满意,校企双赢,所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快速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一种重要模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创业视域下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时,需要从学生、企业、高校这三方出发形成合力,其中学生应树立创业意识,强化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知识技能;企业应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加以充分认识,提供资金与场地等方面的支持;高校需要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进行有机集合,构建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面向市场需求来设置课程体系,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就对创业视域下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周翼翔 《职业》2013,(12):73-75
校企共育是高职院校培养服务区域经济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笔者本着共谋发展的基本原则,在此提出了校企共育合作中的主要因素:目的、态度和合作项目,并抽选了不同企业的技术、生产现场和中层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sPss19.O软件统计分析,找出了企业相关人员对校企共育各因素的认识规律,并提出了校企合作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王琦 《职业》2015,(3):27-28
校企合作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要通过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来实现,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本文通过分析认为,校企合作能使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与企业保持一致,实现了校企的双赢,促进了高职学校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化和提高。  相似文献   

9.
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与企业合作不仅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需要。基于这样的认识,阐述了校企合作的意义、模式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郑涛 《职业》2017,(17):42-43
校企合作、走进企业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缩短学校与企业距离的一种办学模式.在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校企双方只有建立机制,密切合作,才能共赢发展.本文就校企合作、共赢发展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校企协同教育是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时代发展需要,学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目的是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培养模式.近年来,校企协同教育理念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政府、学校和企业的重视,它们之间有相同之处,但侧重点不同.校企协同教育强调的是深度合作、资源共享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应用的比较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适用于企业人才需求,与企业共同完成招生、培养和就业,对于高职院校比较合适.两种方式均有许多成功的案例.笔者所在的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一直致力于校企协同框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年在与企业的订单式合作办学中,通过探索发现:只要企业有信心,学校实力够强,校企协同教育同样可以与"订单式"人才培养相结合,同样能获得很大收益.  相似文献   

12.
燕妍 《职业》2014,(26):21-22
入企办学培养技师,即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师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形式。本文论述了如何入企办学培养技师,学校到企业办学,在企业培养技师,将课堂搬进企业、搬到车间,进一步缩短了企业与学校的距离,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而校企合作培养技师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培养出贴近企业,贴近生产的实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金卫卫 《职业》2015,(8):75-77
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的一种重要办学模式,有利于培养适应产业发展、贴近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合理、客观地评价校企合作的绩效,对于校企合作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技工院校的发展状况、校企双方的绩效目标和第三方评价主体的客观要求,并结合绩效评价的3E原则,对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绩效评价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黄永堂 《职业》2017,(26):34-35
"校企融合、合作育人"的教学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又能培养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学校与企业(社会)实现双赢的教学模式之一.本文从改革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就师资队伍建设而言,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同时,技工学校的教师也可以到企业中,参与创新、联系实际,进行蹲点调查.就学校教学而言,最常见的方法是"请进来,走出去"等.  相似文献   

15.
刘新滨 《职业》2016,(31):116-117
淄博市技师学院坚持贴近企业办学,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合作模式,与110余家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有完善的《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及校企合作委员会组织机构,并建立了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最终形成双促进的经济发展与技师教育共同增长的良性循环.本文对产学相互支撑校企共同发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徐小红 《职业》2012,(26):30
校企合作是利用职业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新型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也是现阶段国内外职业学校主要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战略.深入探究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稳定长期的合作机制,对社会经济、学校、企业、学生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牧  曾醒华 《职业》2013,(30):96-98
在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存在着专业设置高度雷同、学生适应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欠发达地区工业化水平不高、中职教育层次定位不准、中职教育地位低等问题,影响了校企合作的高度、深度及力度。欠发达地区中职教育必须面向市场,前瞻区域经济发展,开设特色专业;面向企业,校企人员互派培养师资;面向岗位,理实一体教学提升学生技能;面向地方,政府牵头形成校企合作互惠机制,才能让校企合作良性开展。  相似文献   

18.
尚广淑 《职业》2016,(32):24-25
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就要充分发挥行业的指导作用.本文就学校自合校以来主动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加强与行业协会合作、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入手探讨,旨在促进学校、企业、社会、学生的共赢.  相似文献   

19.
柳光日  王化  李时蕾 《职业》2011,(11):68-69
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实现真正合作,加大投资力度,共同开发、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实训基地。通过实训基地建设,真正做到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实训基地是集教学、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职业教育教育中心,  相似文献   

20.
刘永滨 《职业》2012,(12):16-17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熟练的实操技能和较好的职业素养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作为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它的发展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有许多挫折和困难。要形成一种合理、高效的成熟模式,需要长期实践与研究。笔者发现,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培养的对象都是学生,如果双方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可以解决当前校企合作的诸多问题,提高校企合作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