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设计说明】潮汕民间信奉的神灵名目众多,神明概称为"老爷",祭神称为"拜老爷"。潮地祀神,"拜老爷"在不同的时间段,所祭祀的对象也不同,这件设计作品就是依照不同时节,所祭拜的神明为创作灵感。"拜老爷"是潮汕地区一种传统的民间习俗,是对神的一种祭祀活动,是潮汕地区民俗文化中一个典型的有特色的重要组成活动。拜神活动不仅是单纯的一种仪式,更是一种精神信念的寄托,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渗  相似文献   

2.
竹子与宗教习俗──竹文化研究(中)覃圣敏(广西民族研究所)四、竹子与农业祭祀农业民族都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收成好不好,与土地、雨水、病虫害等自然条件有很大关系。对这些自然条件,古时人们都归结于神灵的主宰,因此要举行许多宗教祭祀活动。祭祀的对象有社...  相似文献   

3.
青苗善事是乡土社会进行农业祭祀的重要仪式,广大民众通过对神灵的信奉达成现实的目的,具有社会控制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桥头村官房和庙宇举行的青苗善事仪式的描述,表明这一农事祭祀仪式在传统乡土社会中,与基层行政管理相协调,为保持农业生产秩序,促进乡土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民族大家庭》2015,(2):29+32
玄帝信仰在台湾:玄天上帝(玄帝),即真武神、玄武神,亦称水神、北方之神。在道教信仰中,湖北武当山为其道场。玄帝受到民众的广泛崇拜,他的生日或成道之日,都被民众推演为一种习俗,称之为"神灵圣诞"。围绕诸神圣诞而衍生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其中玄帝巡境是其中最具象征意义的祭祀仪式。玄帝  相似文献   

5.
红河南岸彝族与哈尼族在交往的社会历史过程中,通过建构族际间仪式共同体方式,实现了两族“相遇到相融”的社会整合。红河南岸绿春三猛乡哈德村寨神、寨神林是彝族与哈尼族所共有,也是彝族与哈尼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更是哈德村的村寨共同体实践的物质基础、情感基石。寨神是哈德村全体村民共同的建寨始祖与图腾崇拜对象,是他们图腾信仰的基础。而寨神、寨神林物权、产权归哈德村民共有,主要表现于哈德村所有村民对祭祀寨神仪式活动具有同等参与权、仪式祭品的分享权、共同分享寨神灵力以及保护寨神林的日常化职责等。通过庄严而肃穆的仪式共餐与热闹的“流动的宴席”互享,维持着哈德村村落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苗族跳香     
, 《民族论坛》2012,(11):52-54
遗产发现地:湘西土家族葛族自治州泸溪县 苗族跳香,源于湘西苗族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祭祀舞蹈,是苗族先民们慑于自然不可抗拒的威力,为了缓解恐惧意识,祈求神灵的保护,而敬奉神灵的一种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7.
现代文明世界信奉科学理性与文明进步,萨满教世界则沉醉于对非理性、神灵和祭祀仪式的狂热迷恋.现代文明世界关注的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因果必然性,萨满教世界处理的则是驱鬼、招魂、祛病、禳灾等无科学依据的“邪”文化问题.现代文明世界贬抑萨满教为“封建迷信”或“民间巫术”,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民族文化宝库”的名义重新考量萨满教.萨满教文化因与神灵沟通的“非理性”特征,具备现代科学难以企及的文化精神治疗力量.萨满教文化的悖论在于:理性并不要求我们必须剃掉我们身上的情感、神秘幻想和宗教信仰等非理性因素,相反,理性要求我们的只是如何辩证地理解、批判地取舍这些非理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格萨尔》中所说的“三界”,有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一是指原始苯教的“三界”现一是指佛教的“三界”观。我们要讨论的是原始苯教的“三界”观及其神灵信仰问题。藏族原始苯教把天地分为天空、地上和地下三部分,这就是所谓“三界”。认为天空住的是赞神(或者说念神),地上住的是土地神,地下住的是龙神,它们就是“三界”神灵。《格萨尔》中反映的“三界”神灵与此有所不同,天界是天神的住处,其神主是白梵天王;中界(中空)是念神的住地,其神主是格卓念波;下界是龙的住处,它的主宰是顶宝龙王。人类可与“三界”神灵沟通,得到它…  相似文献   

9.
仪式的整合与升华--民和三川土族"纳顿"的前期准备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顿是农事活动链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与牌头的选任、“叶尔将”、九月九祭祀、春天开耕仪式、堂运、浪青苗、立插牌、夏至嘛呢、庙神装脏等前期准备过程构成农事祭祀系列。农事祭祀系列作为仪式和象征的汇合,有其内在的构建逻辑,随着时空转换信仰意识在逐步累积、升华。  相似文献   

10.
《民族论坛》2004,(4):8-8
在我国的贵州、云南等受巴蜀文化影响深刻的地区,流传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祭祀驱鬼仪式:参加者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带着看似恐怖的面具,边舞边跳,这种仪式的名字同样古老而独特,叫做“傩”。日前,在贵州举行的“中国傩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的民俗专家就傩文化的研究、保护及国际间的交流,进行了广泛的学术研讨。傩文化也因此走进了很多人的视角。傩,起源于远古的驱鬼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最早的傩活动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在《易经》中,就有周代傩祭活动的记载,分为季春“国傩”、仲秋“天子傩”和季冬“…  相似文献   

11.
论拓跋鲜卑的西郊祭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郊祭天是北魏孝文帝改制前拓跋鲜卑统治者最重要的祭天形式。淫祀诸天神、女巫主祭下的骑驰绕坛、夏四月西郊祀天等是西郊祭天的显著特点,它是拓跋部传统的天神崇拜、草原游牧民族的祭祀仪式与汉族的郊祀制度三者结合的产物,而其长期存在则是因为适应了三分结构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2.
打牛祭丧是贵州黔西县化屋歪梳苗丧葬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仪式。该仪式的举行与否,取决于死者的年龄大小、是否生育及死者家庭的经济条件。通过这一极富象征性的传统仪式,苗寨社会建立起了一种以费用分摊为目的的经济扶助模式,有效缓解了单个家庭举行丧葬活动的经济负担。同时,家族认同功能也在仪式中得以强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打牛祭丧仪式也在不断变迁。  相似文献   

13.
张胜兰 《民族学刊》2014,5(5):25-33,107-109
以贵州为中心,回顾从清朝到民国时期的苗族传统服饰所受的来自中央政权统治的影响,可以看出统治者所采取的改装政策,在不同程度上使苗族受到了一种来自“他者”的欺压,从而形成了一种荣辱与共的历史背景,强化了作为个体的苗族自我认同意识。而中华民国的诞生给苗族带来了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被卷入近代国家建构过程中的苗族,更深地陷入了对汉族的抵触感与不得不接受汉文化影响的无奈感的矛盾中。与此同时,新一代的苗族精英开始以超越地域局限的视角来思索自己的民族,提升其民族自豪感。“国家”、“苗族”、“不同地域的苗族支系”这样一种重层意识被强化,而苗族传统服饰的存在和变化加深了这种多重性的苗族自我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4.
额尔敦敖包位于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在1957年祭祀中断之前,它一直是阿巴嘎哈纳尔旗(锡林浩特市前身)和贝子庙共祭的敖包。从2004年开始,额尔敦敖包祭祀变为由当地政府直接组织、参与的大型祭祀活动。在政府主导、国家在场的情境下,敖包祭祀这一蒙古族传统民间信仰仪式,由于祭祀主体地位的边缘化以及仪式操控者身份、目的改变,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文化传统被碎片化地利用,原有功能弱化或被再造。  相似文献   

15.
一、字面上的陷阱 “sacrifice”一直以来就具有一种字面上的迷惑性,这个源自拉丁语的词汇在英语中可以表达非常广泛的意义。拉丁语中“sacrifice”一词最早是指“使某些东西变得神圣”,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学词汇里用得最频繁的术语“祭祀”有着一个非常广的参照对象。2013年4月21日至23日,在四川成都安仁召开了一个“不同文明中的祭祀”国际工作坊,对“祭祀”的不同定义进行了探讨。工作坊参与者从以往和最近的方法对祭祀进行了不同的分析。本文对工作坊中提交的这些论文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重淫祀、崇巫尚鬼,凡节日必祭祀祈禳。自十八世纪以来,土家族的祭祀祈禳活动经历了重大的变迁,在不同的时代,其内容和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而与祭祀祈禳紧密联系的民族节日也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变革,不断赋予其新的形式和新的内容,具有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新的功能。因此,对部分民族传统节日我们应该加以引导,使之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8.
瑶族崇拜社王,有较悠久的"做社"(祭社)历史."做社"是一种民间宗教仪式,同时也是宣讲习惯法的一种方式.广西金秀郎庞瑶族在20世纪50年代停止举行"做社",至80年代末恢复.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对"做社"活动的描述,讨论现代化进程中瑶族习惯法的保留与变迁,分析现代化对瑶族习惯法的具体影响,探讨现代化变迁中瑶族习惯法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西藏关羽传说如何演化成关羽信仰,西藏被纳入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神灵后的祭祀状况,当代西藏关羽信仰的表现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杨杰宏 《民族学刊》2013,4(6):18-27,96-98
羌族口头传统的口头传统遗留较为完整,在灾后重建中获得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呈现出传统文化生态恶化、释比减少、羌语濒危等诸多危机,文化展演、释比城镇传承成为羌族口头传统的新特点。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尊重传承主体,达成政府、学者、民众、企业等多元力量的有效整合是传承口头传统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