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传统逻辑和标准量化逻辑在分析自然语言命题时,只使用全称和存在两种量词,把自然语言中的非全称的量化命题都当作存在命题来处理,然而在自然语言中除了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外,还有复量词、百分比量词等。自然语言中许多根据复量词和百分比量词的逻辑意义而进行的直观上正确的推理在传统逻辑和标准量化逻辑中都是无效的。显然,复量词和百分比量词不能当作存在量词来处理,它们有着不同的逻辑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逻辑引入符号“(?)~x”和“(?)~x”分别表达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以分析命题的形式,这是数理逻辑发展的一个突破口.量词在谓词逻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显著和重要的,因而,有的逻辑学家干脆把谓词逻辑称为“量词理论”.传统逻辑曾按“量”把直言命题分为全称命题和特称的命题,也想研究量词的逻辑性质,但是,由于传统逻辑只局限于研究直言命题,不研究关系命题,即使对复合命题及其推理的分析,也仅着眼于构成复合命题的逻辑联结词,只根据联结词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而根本忽视对量词的分析;更由于传统逻辑没有“(个体)变元”和命题函项的概念,以致对于量词的研究十分肤浅.本文的主要任务,在于探索复合命题中量词的性质及其作用,以澄清对复  相似文献   

3.
“都”的句法和语义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都”有两个义项,一个是程度副词,有突出句子隐涵义的作用;一个是范围副词,是一个全称量化算子。作为全称量化算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又在量化对象上存在差异。在宽泛的“连……都……”句式中,“都”表示把语句的衍推中存在的多个命题总括起来。其他情况下,则是把语句的预设中的多个命题总括起来。“都”在句法结构的表层是处于谓语动词的前面,而在句法结构的逻辑语义层面则处在句子的最上层。  相似文献   

4.
“普遍性”是弗雷格概念文字的初始符号。弗雷格有关“普遍性”的探讨其实是关于全称量词的探讨,他基于“普遍性”符号,从现代逻辑的视角对全称量词进行了说明。在这样的说明下,全称量词是表达思想的普遍性的语言标志,全称量词的涵义是思想的一部分,全称量词的意谓是二阶概念,它通过对个体域的限定,从而对(一阶)概念加以限制。运用概念文字,弗雷格揭示了自然语言中表达普遍性思想的句子的逻辑形式。借助于王路教授提出的句子图式,可以从语言、涵义和意谓三个层面分析弗雷格关于“普遍性”的思想。弗雷格的“普遍性”思想对现代逻辑和语言哲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名量词“把”作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量词,通常有集合与个体两种用法。集合量词“把”与其所搭配的名词之间是容器与容纳物的关系,个体量词“把”与其所搭配的名词之间是动作与对象的关系,从语义关系的角度看两者并不具备孳乳的条件,且两者在泛化方式上亦不相同。对个体量词“把”与动词来源的个体量词“乘、张、帖”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它们在与名词的语义关系及泛化方式上均存在平行性,并且在具有量词的语言中,由操作动词向个体量词的演变是一种常见的演变模式。“把”由动词发展成为个体量词,主要基于句法转喻也即转指,转指的必要条件是“把”不存在可以支配的受事。  相似文献   

6.
关系命题的语形和语义--一个逻辑分析的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关系命题的两个关系者词被全称和存在两个量词约束时,即所有事物与有些事物有某关系或有些事物与所有事物有某关系,如何正确表达和理解这类命题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现代逻辑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可以运用一阶逻辑工具及其解释的方法,分析该类命题的语形和语义,揭示不同量词在关系命题中位置变化的规律,对关系命题相应的普效式、可满足式给出严格的证明,从而提供一个逻辑分析实例。  相似文献   

7.
当关系命题的两个关系者词被全称和存在两个量词约束时,即所有事物与有些事物有某关系或有些事物与所有事物有某关系,如何正确表达和理解这类命题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现代逻辑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可以运用一阶逻辑工具及其解释的方法,分析该类命题的语形和语义,揭示不同量词在关系命题中位置变化的规律,对关系命题相应的普效式、可满足式给出严格的证明,从而提供一个逻辑分析实例。  相似文献   

8.
“二”和“两”的用法差异研究一直被学者关注,但以往大多是基于定性的研究,而针对特定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二”和“两”在两个语料库的使用存在较大差异,法律语言须准确详细描述事实,多使用数词“二”,体现了法律语言的精准性;法律文书中注重细节描写,常用“数词+量词”这种搭配,且“二”和“两”有相对明确的分工,在选择量词时有固定倾向,而国家语委语料库中,“二”和“两”在选择量词时相对自由,体现了法律语言的稳定性;此外,法律语料库中更倾向于使用省略量词的说法,映射出法律语言的简洁性。  相似文献   

9.
汉语发展史上先后出现过“枚”与“个”两个通用量词。在分析“枚”与“个”更替的原因时,应该注意区别量词的使用频率和使用范围,正确认识个体量词使用的范畴化和专职化的关系,了解“个”的不同来源。  相似文献   

10.
广义量词理论是一阶逻辑的扩展。该理论已经成为逻辑学和语言学中重要的推理工具之一。广义量词是对来自于一阶逻辑中两个标准量词(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的推广。对一阶逻辑进行扩展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为了解释亚氏三段论形式以外的大量的有效推理;其二是为了提升一阶逻辑的表达力,使得计算机能够更好地处理自然语言。文章阐述了广义量词理论来自于哪里,是如何得来的。现代谓词逻辑首先通过固定一阶逻辑中的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的真值定义,然后把它们的真值定义推广到〈1〉类型的广义量词,之后把〈1〉类型的广义量词的真值定义推广到任意的广义量词。这样就可以把任意的广义量词添加到一阶逻辑中,从而得到表达力更强的逻辑———广义量词理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后带形容词和后带动词否定式的“个”字结构的详细分析,揭示了“个”在两个不同句式中的不同用法:一是量词用法;二是助词用法。并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了“个”由量词用法扩展到助词用法的过程与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固始方言中,“掐”的动词和量词两种用法并存,作量词时,“掐”表示一只或两只手抓取的量,也可表示两根筷子夹取事物的量。量词“掐”能够与数词、名词、指示代词搭配,也可以重叠,在句中作主、宾、定、状语。从历时语料来看,量词“掐”是由动词“掐”演变而来的,宋代量词用法出现,元代凸显搭配对象的空间形状,清代表示手所抓取事物的量。“掐”本义是用手指刺入或截断,量词用法的产生是隐喻机制与转喻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福建省西部许多方言点中修饰条状物的个体量词的词源考证,通过方言比较,从语义、语音两个角度进行充分的论证,把这个量词的本字考订为“茎”,从而否定了前人写为“行”的做法。  相似文献   

14.
量词的泛化不仅仅只是“个化”现象,也是名量词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通过对CCL现代汉语语料库进行统计,对现代汉语中三个最常用的个体量词——个、条、位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对三个个体量词历时与共时使用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三个量词的演化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个体量词的泛化现象,得出了以下结论:量词的泛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受到量词自身特点、词的使用频率及其所在结构的影响.另外,语言的“经济机制”、社会生活中交际的需求、文化的交流及碰撞、地城的分布及一些环境因素也都会对量词泛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北京话“俩”读作‘lia,《新华字典》释义说“两个(本字后面不能再用‘个’字或其他的量词):夫妇~.买~馒头.”“仨”读作sa,《新华字典》释义说“三个(本字后面不能再用‘个’字或其他的量词):他们可儿~.”(以上分别见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259页、373页。)  相似文献   

16.
逻辑的“虚概念”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逻辑教科书在概念分类表上,都没有列入真值联结词、模态词、系词、量词这一类逻辑常项。克服这个缺陷的一条思路是重新解释“虚概念”,把“虚概念”界定为仅用于表达命题的逻辑形式而没有为其所指的对象物的概念,以确定联结词一类的逻辑常项在概念分类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从语言的角度讲,“部分”与“有的”都没有断定其全部.但从逻辑上讲,二者却有着明显的区别.二者对应的逻辑范畴不同“部分”与“整体”(“全部”)相对,而“有的”与“所有”相对;二者的逻辑涵义不同“部分”排除了“整体”(“全部”),在数量上是较为确定的,仅指整体的组成成分,而“有的”除了表达其存在性之外,在量上是不确定的,它表示“至少一个,亦可多个,甚至可指所有”,它与“所有”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在逻辑上的真值不同由“有的”组成的特称命题与由“所有”组成的全称命题可构成传统的逻辑方阵,而由“部分”组成的命题与由“全部”组成的命题却不能构成逻辑上的对当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一头黑发”式“量词短语”的特点作了分析,认为:(1)这类量词短语中的数词只能是“一”;(2)可形成“数词+量词+的+名词”的格式;(3)这类量词短语中的“量词”一般不能重叠。  相似文献   

19.
“个”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量词,与词类的搭配相当自由。“动 个 ……”中“个”后面的成分既可能是一般的可个称的体词性词语,也可能是抽象的不可个称的体词性词语,还可能是表示动作行为和性质状态的谓词性词语。如果“个”后是一般的可个称的体词性词语,大家一致同意“个”为量词,这时的“个”与其他位置上的“个”无异。可是,如果“个”后是抽象的不可个称的体词性词语或谓词性词语,人们的观点不太一致。作者用普通话、方言和古语相结合、印证的办法,得出“动 个 ……”中“个”后无论是体词性词语还是谓词性词语,“个”都是量词,同时也指出这一位置上的“个”在表意上有别于其他位置上的“个”。  相似文献   

20.
逻辑实证主义为实现其“拒斥形而上学”(即拒斥传统哲学)的纲领,提出“意义标准”和“证实原则”的理论。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凡科学的的理论都是由一系列有意义的命题组成的。传统哲学的命题,仅仅是在表面上与综合命题或分析命题相似,实际上它既不能被经验证实,又不能被逻辑证明。所以,哲学的命题是毫无意义的,由无意义命题所组成的哲学理论就应该抛弃。逻辑实证主义提出“经验证实原则”的初衷是要通过经验达到强的证实,即完全的证实。然而,经验并不能证实全称命题,一种科学理论用经验来达到强的证实是难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