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诚信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和原则。《中庸》里说,"诚,天之道也","天之道"的说法不过是强调它的应然性和必然性。孟子则明明白白地说清楚了"诚"的意思和意义:"思诚者人之道  相似文献   

2.
正道学道学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其要旨是无为而治的理念,其贡献是辩证法思想。道学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道"的核心思想,"德"的具体表现,坚持辨证地看待世界的观念,"无为"而无不为的处事方法。"天长地久",不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永久长生。人如果能做到没有私心,这才能成就自己。"上善若水",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争,因而最有修养的人不致招来怨恨。"知  相似文献   

3.
正"欲",就是欲望,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古人说"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欲望是人的本能,人生而有欲。欲望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合理性。欲望是人生活的动力与生存的活力,能促使人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值,推动社  相似文献   

4.
《说文解字》中说,"巧,技也","拙,不巧也".《墨子·贵义》中说,"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巧与拙是一对反义词,是一对矛盾,但是不能孤立地、绝对地看待它们,更不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巧与拙这一对矛盾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正如《老子》所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掌握做人的巧拙之道,是一门很必要的工作艺术,也是一门很必要的修身艺术.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影响深远,可谓传统政治哲学的领导思维艺术,于当下领导干部亦有一定借鉴意义,对其可持批判地继承的科学态度。"极高明而道中庸":传统文化的政治黄金律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中庸之道"主要是儒家学派的思想遗产。中庸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使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思想具有了典型的政治哲学性质。在儒家的经典中,中庸被称为"圣人之德""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就是说,  相似文献   

6.
李程 《领导文萃》2014,(11):38-40
正"治国"是老子《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在老子看来,社会能否实现和谐,主要取决于为官者。为官者的修为与和谐社会为官者要能够领悟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道的品质就是"法自然",效法事物本来的样子。"法自然"要求人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客观事物,而是要能够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为官者担负了引领社会发展的重任,只有掌握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把社会引向正确的发展方向。为官者要有宽广的胸襟。老子说:"上德若谷",即拥有最高德行的人的心胸就像空旷的山谷一样那么开阔,那么宽广。又说:"知常容","常"指道的规律性。为官者要学习道的品质,就要具备像道一样的胸襟。为官者要领导一个国家或地方,会遇到各  相似文献   

7.
"中庸乃理财之正途,大贫大富均不可取"——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中庸不仅是一种处世哲学,更是一种投资哲学。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处世哲学,在人们的观念中已经根深蒂固。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投资哲学,恐怕不少人一时还难以接受。人们在投资选择时,往往既要考虑投资的回报,又要考虑投资的风险。投资风险大意味着"过",而投资回报小则意味着"不及","过"与"不及"都是投资者的大忌。因此,大多数投资者都会在"过"与"不及"之间做出中庸选择。在常规市场中,投资回报与投资风险是一种正比关系,也就是说,投资回报高的项目往往投资风险就高:反之亦然。因此,"以最小的风险谋求最高的回报"只能说是一种理想,只有极少数投资者能实现这一点,而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比较现实的则是"以较小的风险谋求较高的回报",应  相似文献   

8.
第一,中庸之道是人最高的德行,应作为理想的道德规范予以提倡。"君子中庸",适中而无"过"无"不及";"小人反中庸",走极端而肆无忌惮。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实行和弘扬,原因就是:不是"过"就是"不及"。人无论  相似文献   

9.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要在语文学习中"入门",乃至"入室",必须讲求"读",务必在朗读上下功夫。一、加强朗读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位教师执教《春》,老师在上课时最初没有说一句话,而  相似文献   

10.
<正>据说,人的细胞每七年就会完成一次整体的新陈代谢。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大致划分为成长、探索、发展、维持和退出五个发展阶段。如同婚姻有"七年之痒",职场也有"七年之痒",而"职场之痒"就出现在职业探索发展阶段。面临"前不见少年情怀,后不见锦绣前程,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职场倦怠期,笔者认为,年轻干部要善于自我调适,正确自我定位,把"七年之痒"变成"七年一跃",从容地迈过"七年之痒"这道坎儿。一、拒绝职场"冷板凳"在职场,顺心顺意者少之又少,即使资历颇深、处事老到者,也无不备感纠结。在职场中,谁都想成为被领导欣赏的爱将,但事实是,许多人都在职场中坐过"冷板凳","享受"过  相似文献   

11.
<正>"中庸"之道讲究的是"合适",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刚刚好"。组工干部某种程度上可称为选官者,因岗位的特殊性,常常被人高看一眼、厚爱一层。既然站在"舞台"上,就必然要适应站在"聚光灯"下的状况,恰到好处地干好工作、做好  相似文献   

12.
吴旻 《决策探索》2007,(10):32-33
一、传统诚信与当代诚信 诚信是道德观念,它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含义不同,互训互释. "诚",主要指人真实无欺的品行和做人原则.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诚",在传统道德中的含义就是:诚实无妄,人己不欺.  相似文献   

13.
年轻公务员职场适应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敏 《决策》2007,(2):33-34
受访对象在回答"您在工作中最常有的情绪是什么"时,给出的答案令人震惊,只有24%的人回答"愉快",33%的人回答"凑合","26%"的人回答是"疲惫",还有8%的人回答"厌倦,想离开".  相似文献   

14.
一、作为目的的"诚信"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管理学中人性的复归和人本主义思潮的发展,不少学者和企业都竞相探索管理中的信任机制问题,我国也有企业在自身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传统管理的人本主义的诚信思想进行升华.但是多数对于诚信领导理论的探索,均将诚信视为一种手段,通过这一手段来实现企业自身的目的.如此暴露出的问题是,一方面,我们看重诚信的价值与实践;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诚信问题与诚信危机在我们身边发生. 诚信,在《说文解字》中有:"诚,信也."又说:"信,诚也."二者的内涵一致.真正把"诚"作为核心概念来论证的首推《中庸》,《中庸》从二十章到二十六章集中论"诚"."诚"在《中庸》中是一个统贯天人的概念,体现了先秦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经营管理者》2008,(4):20-21
这种管理思想,是中国"中庸"思想的发展,通过70%原则,在70%的层面上获得均衡,可以有效地处理用人中的矛盾问题。"水至清则无鱼",也许70%原则能更有效地解决用人中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正>现在有一些人谈《金》色变,认为《金瓶梅》是一部"黄色小说",唯恐避之而不及。这部作品从总体上看,它不只在中国小说的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真实而深刻地暴露了中国社会腐败的一面,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没有另外一部作品可以与它相比的。因此,它尽管一出世就被一些正统文人骂为"坏人心术",长期被列为禁书,但与此同时,一直得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高度评价。当时就有人认为它是"稗官之上乘","读此书而以为淫者秽者,无目者也。"  相似文献   

17.
艾松 《经营管理者》2013,(32):286-286
权变即"随境而变"或"依情而定",在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体系中,就已经存在着即坚持道义原则又重视通权达变的优良传统,但是近年来这个传统被忽略了。在孔孟思想中,权变是中庸实现的要素,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孔孟思想中权变与中庸的关系,来更好地把握他们的权变思想,从而找到更好地运用权变进行领导活动的方法,以供实际领导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罗尔斯革命性地提出了关于正义的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为"平等的自由原则",第二个原则可以概括为"差别原则"和"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罗尔斯对其正义原则的论证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罗尔斯认为人的本性是一种自由和平等的理性存在物,这是他正义论的逻辑起点。其次,罗尔斯认为正义的实现必须依靠良好的社会合作秩序,社会是实现正义的主体。最后,罗尔斯认为社会正义必须是公平的,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的理念,作为实现正义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高伟 《领导科学》2012,(24):25-26
将之道,谋为首;谋之关键,在统筹。统筹,《辞海》释为统一筹划,是对所要完成的某一项任务的各个环节分清主次缓急,合理配置人力、物力、时间等资源的决策过程。我国古代军事家大多推崇"统筹于内外,先算而后胜";毛泽东同志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把统筹之道形象地比作"弹钢琴";华罗庚也在《统筹方法》一文中,以烧水泡茶为例深入浅出地论述了统筹的作用。对领导干部而言,统筹既是一种战略思维,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掌握了统筹之道,就能全局在胸、运筹帷幄,在工作中减小"摩擦系数",增大"推力  相似文献   

20.
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有一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意思是说,要掌握"大道",必须先研究蕴含着"大道"的历史.其所谓"大道"者,即"人道","治国安邦"之道.一个民族的历史深刻影响着这个民族的现在和未来,尤其是历史发展规律和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中国传统政治检讨》是对中国政治历史之兴衰更替的一次集中总结和检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