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和普通话的轻声不同,各方言轻声的表现形式或同或异,类型多样。根据决定轻声音节调值的不同因素,方言中的轻声可以分为四种情况:轻声调值受前重读音节单字调的影响,轻声调值由本音节的单字调决定,轻声调值跟二者都有关,轻声调值跟二者都无关。通过对方言轻声的特点进行分析,以求更全面地认识轻声,更规范地掌握和运用普通话的轻声。  相似文献   

2.
松滋方言的轻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滋方言轻声的特点是音长缩短和音高变化,其音高延续了前字声调的终点音高;松滋方言的轻声音节只有音高特征,但轻声前字曲拱特征仍然保留着;前字为阳平和上声的有变调现象产生。  相似文献   

3.
谈轻声词整理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轻声词整理是普通话教学和测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整理轻声词要有全面、系统的考虑和明确、一致的标准 ,不同类型的轻声词有不同的整理原则。目的是方便群众掌握和应用 ,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在汉语普通话中,有一种读起来又轻又短,听起来不太明显的音节。这种音节多数出现在词语的连续音节中,发音时用力很小,致使声调模糊,失去了原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对于这种音节,我们把它称为轻声。例如“走吧、拿着、舌头、屋里、写封信、上去、妹妹、说说、叫他、稀里糊涂、试一试、去不去、柴火”等等(加点的音节读轻声)。这类音节在汉语词汇中,数量不少,使用的频率也很高,它们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有的能区别意义;有的能体现普通话的风格,增强表达效果。但是在长期的汉语教学中,人们对于轻声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只作一般的简单介绍就过去了。对于轻声的发音规律,也缺乏系统的研究。对于我们的教学对  相似文献   

5.
语音实验证实在乌鲁木齐汉语方言中,轻声音节既不轻也不短。在乌汉话中,辨别轻声与非轻声主要是音高在起作用。乌汉话轻声的另一个特点是它能引起前字变调。通过优选论分析,探讨影响乌汉话变调的7种制约条件及其层级排列,使乌汉话的轻声前字变调和轻声的调值得以在统一的模式中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6.
河北沧州地区方言轻声系统特征鲜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东部地区阳平上单字调在轻声前可区分阳平和上声;部分县市方言在“*阳平+轻”、“去声+轻”连调式中前字调值相同,轻声后字根据前字调类不同而进行区分;部分轻声音节音高实现途径为前字音节“终点延伸”.  相似文献   

7.
汉语普通话的轻声是一种弱化了的音节 ,但是有一些轻声音节的读音却发生了反向的异变 ,即本文所说到的重音化。重音化主要表现在两类词上 ,一是音响度低的语气词 ,二是非词尾性后轻语词。轻声最初是作为一种语法手段出现的 ,这一语法手段的类化却超出了其本来范围 ,导致了一些音节读音与表意需要的冲突。语意上的强化需要直接促成了异变的发生。异变的结果是 :响度低的语气词向高响度转移 ;一些非词尾性后轻语词有从轻声中向外逃逸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汉语的不断发展,普通话的轻声词也在逐渐变化。通过大量轻声词的实例分析,认为对普通话轻声词进行规范十分重要,指出普通话轻声词的规范要根据语音发展实际,确立"必读轻声词语逐渐减少,可轻可不轻词语总数增加"的原则,提出在普通话的实际运用中,要保留能区分词义和词性的轻声,减少不具有区别意义、《现代汉语词典》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注音不一致、北京话读轻声而其它地区方言很少读轻声的词。  相似文献   

9.
试论普通话轻声词的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汉语的不断发展,普通话的轻声词也在逐渐变化.通过大量轻声词的实例分析,认为对普通话轻声词进行规范十分重要,指出普通话轻声词的规范要根据语音发展实际,确立"必读轻声词语逐渐减少,可轻可不轻词语总数增加"的原则,提出在普通话的实际运用中,要保留能区分词义和词性的轻声,减少不具有区别意义、《现代汉语词典》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注音不一致、北京话读轻声而其它地区方言很少读轻声的词.  相似文献   

10.
大同方言“舒声促化”与轻声音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大同方言中存在的舒入两读字进行了分类,并对这些舒声字读为入声后其韵母的音色变化进行了分析。这些字的共同特点是音长变短,一部分入声字的喉塞音韵尾【】逐渐消失,与普通话的轻声音节一致,另一部分字还将继续保留喉塞音韵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连读变调与轻声是官话方言中两种常见现象.传统的看法是两者之间无密切联系.本文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运用音系学的最新理论--优选论对这两种现象进行了描述与音系分析,获得了具有原则性的统一解释.结果表明标记性制约条件"低调"既适用于连读变调又适用于三字组轻声音高的音系分析,因此两者之间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临夏方言中心地区与汉语普通话在声母、韵母、声调方面的差别,对临夏当地人的发音进行录音,通过语音分析软件praat对录音进行语谱分析。由软件分析得到宽带、窄带语谱图,音高曲线图等,从而对声韵母以及声调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古入声字在河南话与普通话中的调类分派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话较之普通话字的调类存在不同 ,主要就是古入声字在二者中的调类分派不同。根据有关资料和语音实际统计 ,全部常用 80 0来个古入声字 ,分派不同的约占 50 .2 %。这主要是前者阴平居多 ,约占总数的 56.2 % ,而去声仅占 13 .0 % ;后者去声居多 ,约占总数的 4 3 .6% ,而阴平仅占 19.4 % ;当然二者其它各个调类所含古入声字也均有不同。从多种角度进行的比较研究 ,可以给人较为准确和清晰的认识。据此掌握住每一个古入声字的普通话声调 ,对河南人学好普通话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陈澧所著<音学>是19世纪流传广州的语音教材,其中讲述了广州话与北方话的一些语音问题.该文将重新探讨以下问题:如何认识广州话的9个声调;如何掌握北方话的声母韵母系统;如何辨析介音以及相关声母;怎样认识古音的反切与字母.  相似文献   

15.
老舍作品的美 ,不仅能从阅读中感受出来 ,还可从朗诵、倾听中品味出来。语音清亮 ,节奏明快 ,轻重有度 ,声调和谐 ,时时体现着与内心一致的律动 ,是老舍作品又一种独特的美。这种美 ,既源于悠久的北京话和旗人“全民族艺术化倾向”的熏陶 ,又得力于老舍对语音美的敏感和重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王昌龄七绝诗的分析,发现一般人认为的近体诗歌声律理论只讲平仄,不论四声似嫌有失偏颇。诗家高手对于四声的调配运用,可以使之为表达思想感情,营造环境气氛,创造审美意境服务。四声在近体诗创作和鉴赏中的功用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17.
凡是用声调作为手段来表示“词汇意义和词的语法意义”的语言,被称为“声调语言”;凡是不用声调作为手段来表示“词汇意义和词的语法意义”的语言,被称为“非声调语言”。中国境内有藏语、彝语、壮语、傣语、苗语、瑶语等几十种语言都属声调语言之列。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对这些语言声调的起源、构成、发展、变化做过十分精辟的研究,但是也留下一些问题有待讨论。比如,声调语言的辅音有“单辅音、复辅音”之分,元音有“单元音、复元音”之分,其声调是不是也有“单声调、复声调”之分呢?这样的问题一直还没有人论证过,通过审听、实验和综合分析有关语料,所得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8.
长音、拨音、促音对声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重音位置产生影响.单词声调的重音多出现在长音、拨音、促音所依附的音节上或者住于词尾第三或第四个音节上.二是具有平衡声调的作用.词中如果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的长音、拨音、促音,因为它们在词中均衡分布,所以声调多发平板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